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虛擬數字人”憑“實力”出圈 如何走穩走好?

發布時間:2022-06-21 15:2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出圈後,“虛擬數字人”如何走穩走好

  虛擬數字人真是越像真人越好嗎?為(wei) 了讓“居住”在美國的虛擬音樂(le) 人“Lil Miquela”形象更加真實,設計團隊特意在其兩(liang) 頰上添了些“雀斑”。然而,這種“連不完美都是經過刻意設計”的情況,反而可能引發人類的“恐怖穀”效應。

  通過頭盔設備,人們(men) 將意識與(yu) 虛擬世界連接,操縱著代表自己的虛擬人物進行體(ti) 驗,聽覺、嗅覺等各種感知都很真實……某科幻電影裏的情節,生動地展現了“元宇宙”的一個(ge) 可能場景。

  場景中的虛擬數字人被認為(wei) 是元宇宙的原住民,是自然人在元宇宙中的數字化身。“如果說‘元宇宙’是一種引領性的概念、願景,那麽(me) ‘數字人’就是通向未來數字新大陸的重要橋梁。”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說。

  速途元宇宙研究院發布的《2022虛擬人產(chan) 業(ye) 研究報告》中指出,虛擬人本質上是以數字形式存在的,具有人類的外觀行為(wei) ,甚至思想特征的虛擬形象。

  2021年10月,虛擬美妝達人“柳夜熙”發布第一條視頻即登上熱搜,不到一年時間獲讚超3000萬(wan) 次;首位虛擬人脫口秀主持人“梅澀甜”,被聘請為(wei) “漢語橋”全球外國人漢語大會(hui) 數字人推廣大使……虛擬數字人為(wei) 何頻頻出圈、備受歡迎?未來又能否實現規模化落地,實現“數字人自由”?

  虛擬數字人憑“實力”出圈

  今年高考首日,一篇由百度數字人“度曉曉”作答的全國新高考Ⅰ卷議論文刷屏網絡。

  一般認為(wei) ,高考作文寫(xie) 作對於(yu) 數字人的挑戰極大,要求邏輯連貫、主題清晰,且具備較高的可讀性和創造性,而“度曉曉”的答卷被知名語文教師評為(wei) 48分,成績趕超約75%的高考考生,且僅(jin) 需40秒就能據題創作40多篇文章。

  “數字人的生產(chan) 力和創造力是不言而喻的。”陳端認為(wei) ,無論是生產(chan) 效率還是創作質量,在一些領域,虛擬數字人甚至可能“碾軋”大多數人類。不僅(jin) 如此,其創作的文藝作品還攜帶著較大的經濟效益。今年6月初,“度曉曉”的4款畫作被製成數字藏品上線售賣,24小時售賣額超17萬(wan) 元。

  陳端認為(wei) 虛擬數字人創造的價(jia) 值成果並不會(hui) 是曇花一現,而有可能隨著技術的迭代,實現持續性發展。“一旦虛擬數字人IP運作成功,形成較大的破圈、流量和吸金效應,後續隻要在IP上持續注入新的功能,就能使它擁有超越時間的社會(hui) 生命力,進入到一種接近永生的狀態。”

  現階段,虛擬數字人憑“實力”出圈,已經開始在教育、娛樂(le) 、養(yang) 老等諸多領域“落地開花”。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新媒體(ti) 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沈陽認為(wei) ,從(cong) 功能和價(jia) 值上,大體(ti) 可以分為(wei) 虛擬偶像等傳(chuan) 播傳(chuan) 媒類、虛擬管家等專(zhuan) 業(ye) 服務價(jia) 值類,以及未來將走入千家萬(wan) 戶的虛擬孩子等生活陪伴類三種應用場景。

  “本質上的邏輯是降本增效,讓AI更好地服務於(yu) 人類。”網易伏羲營銷負責人湯銀辰表示,虛擬數字人可以是現實生活職業(ye) 的複刻,與(yu) 人協同配合。比如,24小時AI虛擬主播可以填補真人主播無法出鏡的空白時間,“經我們(men) 測試發現,同一時段虛擬人直播帶貨的流水能達到真人帶貨流水的30%!”

  在金融領域,虛擬數字人也非常“吃香”。據杭州相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相芯”)市場總監程卓介紹,銀行大部分的業(ye) 務流程是自動化、標準化的,利用“數字員工”提供數字服務來代替大量重複工作,不僅(jin) 能夠降低人力成本,還能避免精細化工作中的人為(wei) 錯誤,縮短反饋時間。

  跨入虛擬數字人賽道的企業(ye) 正在增加,許多擁有智能語音技術能力的大廠都在布局。沈陽和其團隊發現,近一年來,從(cong) 事虛擬人的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公司增長了20倍。據量子位智庫發布的《虛擬數字人深度產(chan) 業(ye) 報告》預計,到2030年,我國虛擬人整體(ti) 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yi) 元。

  破解規模化落地困局 實現“數字人自由”

  據速途元宇宙研究院調研,目前虛擬人產(chan) 業(ye) 鏈上遊主要為(wei) Microsoft等技術提供方,是虛擬人技術發展的基石;中遊主要為(wei) 相芯等平台方,是虛擬人技術場景的開拓者;下遊主要為(wei) B站等運營方,是虛擬人內(nei) 容生態的主要構建者與(yu) 商業(ye) 模式的主要探索者。

  “大多數公司隻是數字人製作與(yu) 運營全流程上的一環或其中幾環,在製作和調優(you) 上存在較高壁壘。”百度數字人與(yu) 機器人業(ye) 務負責人李士岩指出,目前數字人規模化落地還麵臨(lin) 產(chan) 業(ye) 鏈各節點相對割裂、場景尚未有效打通、滿足高頻需求成本高等難題。

  “當前業(ye) 界的數字人製作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華為(wei) 雲(yun) 媒體(ti) 服務產(chan) 品部部長呂陽明說。柳夜熙的製作團隊曾表示“一條柳夜熙的短視頻成本約幾十萬(wan) 元”。

  在廈門黑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黑鏡”)創始人兼董事長陳軍(jun) 宏看來,成本高昂的原因還在於(yu) 跨界人才的稀缺,以及對表現力不斷提高的需求,“不隻是算法與(yu) 技術,還要融合審美、心理學等知識,超越技術實現,追求動人表現,這是一場跨學科的挑戰。”

  以冬奧會(hui) 期間參與(yu) CCTV央視頻多場金牌賽事的手語解說數字人“聆語”為(wei) 例,為(wei) 實現流暢的交互,騰訊建立了專(zhuan) 門的手語顧問團隊,並依據《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開發出一套手語翻譯係統,將健聽人語言內(nei) 容低延遲生成高準確率的手語語言表征。據介紹,目前聆語對詞匯和語句的覆蓋量已經超過160萬(wan) 。

  騰訊AI交互部數字人項目組負責人孟凡博認為(wei) ,隨著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突破,虛擬數字人的產(chan) 業(ye) 生態已經初步形成,製作和應用過程也得到有效簡化,讓規模化落地成為(wei) 可能。

  據呂陽明介紹,華為(wei) 雲(yun) 打造的數字人平台就大量結合雲(yun) 和AI的技術,將本地渲染搬到雲(yun) 上,縮短50%以上的渲染時間,使製作周期變短、成本降低,“希望降低數字人開發的門檻,讓數字人進入各個(ge) 行業(ye) 。”事實上,還有不少從(cong) 業(ye) 者正在發力,致力於(yu) 讓企業(ye) 、普通用戶均實現“數字人自由”。

  將一張高清證件照上傳(chuan) 至黑鏡自主研發的“MetaMaker Studio”係統,1秒鍾不到便生成一個(ge) 記者自己專(zhuan) 屬的寫(xie) 實風格數字人或者“迪士尼”風格數字人,且隻需點擊幾下鼠標,便可自由更改五官、發型、服裝等,這就是黑鏡的“通用數字人”解決(jue) 方案。

  陳軍(jun) 宏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廠商可以一鍵創造一位企業(ye) 專(zhuan) 屬的數字人,一鍵生成基於(yu) 數字人的虛擬內(nei) 容,一鍵配置互動數字人服務。這種去中介化的方式,讓所有企業(ye) 都有機會(hui) 打造自己的IP體(ti) 係,“讓人人都能成為(wei) 未來虛擬化時代的創造者”。

  未來之路如何走穩走好

  去年10月,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的《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指出,要推動虛擬主播、動畫手語廣泛應用於(yu) 新聞播報、天氣預報、綜藝科教等節目生產(chan) 。

  “可預見的萬(wan) 億(yi) 級別市場規模加上政策的推動,我們(men) 都非常看好虛擬化領域的發展前景。”陳軍(jun) 宏說。啟信寶數據顯示,2022年僅(jin) 一個(ge) 月內(nei) ,虛擬人領域的融資就達近百起,累計融資金額超過4億(yi) 元。

  在技術升級的大背景下,與(yu) “初音未來”等早期的二次元虛擬偶像相比,去年9月出品的國風虛擬偶像“南夢夏”從(cong) 外形到交互發生了跨越式升級,超寫(xie) 實的麵部表情、動作、聲音使其更接近真人偶像,為(wei) 用戶帶去更自然逼真的沉浸式體(ti) 驗。

  “數字世界雖是虛擬的,但其內(nei) 容必須具備現實的根基,這是沉浸感的來源。”程卓說道,“讓虛擬人變得更真實、更自然將一直是業(ye) 內(nei) 努力的方向。”

  但是,虛擬數字人真是越像真人越好嗎?陳端並不認為(wei) 。她提到,為(wei) 了讓“居住”在美國的虛擬音樂(le) 人“Lil Miquela”形象更加真實,設計團隊特意在其兩(liang) 頰上添了些“雀斑”。然而,這種“連不完美都是經過刻意設計”的情況,反而可能引發人類的“恐怖穀”效應。

  該理論在1970年被日本機器人專(zhuan) 家森政弘提出。他認為(wei) ,起初人類會(hui) 對外表、動作與(yu) 人類相似的機器人產(chan) 生正麵情感,但在相似度達到特定程度時,人類察覺到其與(yu) 真人間的細微差別後會(hui) 有種僵硬恐怖的感覺,產(chan) 生極其負麵和反感的反應。因此,企業(ye) 不必苛求虛擬數字人的“真實性”,“虛擬人的進化將從(cong) 擬人化,走向同人化,再走向超人化。”沈陽說。

  “雖然虛擬人並非獨立的民事行為(wei) 主體(ti) ,但就其背後的團隊而言,是有其實實在在的利益訴求的。”陳端認為(wei) ,虛擬數字人未來可能會(hui) 在法律層麵上引起一些新型糾紛。沈陽則指出,隱私及內(nei) 容合規性等問題亟須關(guan) 注。

  虛擬數字人雖是存在於(yu) 元宇宙中的數字化身或全息圖像,但其帶來的隱私問題卻是現實的。一方麵是包括眼球運動、腦電波等用戶深層生理隱私數據的永久存留問題,另一方麵,當前大量用戶的創新創造活動是在經營虛擬數字產(chan) 業(ye) 的公司所架構的平台上展開的,這意味著,元宇宙科技巨頭將掌握海量用戶智識活動的數字蹤跡,而關(guan) 於(yu) 元宇宙和虛擬數字人所帶來的隱私憂患,當前法律尚未做出明確規範。

  對此,有專(zhuan) 家建議,元宇宙的發展要嚴(yan) 守私人領域與(yu) 公共領域的傳(chuan) 統界限,盡最大可能保護個(ge) 人隱私,並結合國情預先設計個(ge) 體(ti) 退出元宇宙的隱退機製,將元宇宙隱私風險降到絕對可控的範圍。據速途元宇宙研究院預判,未來虛擬人在元宇宙中觸犯法律與(yu) 倫(lun) 理,其身份所有者將作為(wei) 主要責任人,受到虛擬與(yu) 現實社會(hui) 的分別裁判。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婉 實習(xi) 生 陳心眉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