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繪粵港澳大灣區壯美畫卷
作者:陳湘波
粵港澳三地地緣相近、文脈相親(qin) 。自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內(nei) 地與(yu) 港澳的文化交流日益豐(feng) 富。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共建人文灣區”。粵港澳三地人文交流更加頻密,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交流格局。美術也不例外。美術家們(men) 關(guan) 注時代,觀照現實,用情用力共繪粵港澳大灣區壯美畫卷。
2019年,“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港澳台·海外華人邀請作品展”在廣東(dong) 廣州舉(ju) 辦,展出港澳台及海外華人藝術家作品287件。這些作品極具當地文化藝術特色,體(ti) 現了創作者自身的藝術特性,也飽含著中華文化底蘊,在藝術表現上呈現出獨特而多元的樣貌。香港美術家們(men) 創作手法鮮明,很多作品表現了香港回歸祖國以來社會(hui) 的發展進步,以及香港的民風民俗、自然風光,流露出他們(men) 對中華文化的情感。姚昌明的油畫《香港回歸之馬照跑》,以寫(xie) 實主義(yi) 手法描繪香港沙田馬場的賽馬場麵,表現了香港人民拚搏奮進的勃勃生機;王秋童的中國畫《東(dong) 方明珠》與(yu) 黃孝逵的中國畫《維港紅帆》,詩意地展現了今日香港維多利亞(ya) 港燈光璀璨的夜景;容藝文的《曈曈》、梁兆隆的《自強不息》與(yu) 廖瓊的《雨歇池塘晚吹清》等中國畫作品,借助筆墨精致、格調優(you) 雅的花鳥,寄托畫家愛國愛港情思。澳門地區的作品既有對澳門市井生活的人文關(guan) 懷,也有對曆史變遷和生態環境的思考。麥光榮的油畫《大三巴牌坊No.1》呈現出斑駁的肌理感,別具一格;李德勝的《鳥鳴林更幽》、梁潔雯的《刹那芳華》、楊詠欣的《某天尋找自己在家的感覺》等中國畫作品,表現了澳門社會(hui) 的祥和之氣與(yu) 澳門人民的愉悅之情。
從(cong) 1999年第九屆全國美展開始,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在全國美展中特別增設“港澳台·海外華人邀請作品展”,意在加強與(yu) 港澳台地區及海外華人之間的藝術交流和相關(guan) 藝術成果展示,至今已舉(ju) 辦5屆。在全國美展的13個(ge) 分展區中,12個(ge) 展區皆以藝術類別來劃分,隻有港澳台·海外展區以地域為(wei) 界,綜合了油畫、國畫、版畫、雕塑、水彩粉畫、漆畫等美術門類,體(ti) 現出華人藝術在中華文化藝術版圖中的重要位置。
2018年12月,在廣東(dong) 省教育廳指導下,廣州美術學院聯合粵港澳三地52家單位共同發起“粵港澳大灣區美術與(yu) 設計教育發展聯盟”。同年,“首屆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美術作品展暨第三屆廣東(dong) 省高校美術作品學院獎雙年展”在廣州舉(ju) 辦,來自粵港澳大灣區81所高校近千件作品參展,其中港澳高校6所。這是在原“廣東(dong) 省高校美術、設計作品學院獎雙年展”基礎上,增加香港和澳門高校,以加強粵港澳三地高校藝術教育交流,至2021年,已連續舉(ju) 辦四屆。該展既是藝術展,也是教育展,現場將教學文案、教師作品、學生作品並置,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反映了粵港澳三地高校美術專(zhuan) 業(ye) 的發展麵貌和學術形象。作品從(cong) 內(nei) 容到形式,從(cong) 材料到語言,無不飽含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嶺南文化底蘊,也體(ti) 現出粵港澳三地師生關(guan) 注現實、關(guan) 懷社會(hui) 和對藝術與(yu) 美的追求。
2019年1月,在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廣東(dong) 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等的指導下,廣州市美術家協會(hui) 與(yu) 香港、澳門兩(liang) 個(ge) 特別行政區及深圳、珠海等城市的美術家協會(hui) 和相關(guan) 藝術團體(ti) ,共同倡議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聯盟致力於(yu) 團結粵港澳大灣區廣大美術工作者,以協作共進的方式開展美術創作、美術研究以及各類美術展覽與(yu) 交流等活動。同年,聯盟在廣州主辦了“粵港澳大灣區美術作品展”,還在東(dong) 莞舉(ju) 辦“2019東(dong) 莞·大嶺山——粵港澳大灣區美術作品展”。
2021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hui) 等單位共同主辦的“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奮進粵港澳大灣區——全國中國畫、油畫作品展”在廣州藝術博物院舉(ju) 行,隨後到深圳市關(guan) 山月美術館巡展。展出的271件作品,或表現雄壯山河的恢弘氣勢,或描繪美好生活的清新雅致,藝術地再現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場景、城市風情、文化創新和人文風貌。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香港大街小巷已掛起鮮豔的五星紅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道路兩(liang) 旁展開了祝福話語的橫幅,處處洋溢著濃厚的慶祝氛圍。香港康文署轄下博物館自5月起有多個(ge) 大型展覽陸續登場,例如讓觀眾(zhong) 借助現代科技走進古代山水畫世界的“想識·賞析中國山水畫”等。
5月,“交互的未來(第二季)——深港澳青年藝術家作品展”在深圳羅湖美術館開幕;6月,“一灣攬芳華——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中國畫邀請展”在東(dong) 莞舉(ju) 行……美術家們(men) 精心創作,用筆墨描摹香港回歸祖國以來的繁榮圖景,展現粵港澳大灣區生機勃勃的氣象。還有許多慶祝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準備中。由中國文聯、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等多家單位共同主辦的“筆墨丹青繪灣區——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美術作品展”,已在3月正式開啟作品征集工作。關(guan) 山月美術館參與(yu) 創作、即將推出的動畫作品《潮起東(dong) 方之珠》,以數字動畫形式呈現香港回歸祖國25年來的重大事件。
25年來,內(nei) 地與(yu) 港澳地區舉(ju) 辦的各類美術交流活動達上千次。特別是近10年來,美術交流活動的質量和數量皆有提升,促進了內(nei) 地與(yu) 港澳地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藝術對話與(yu) 合作,推動了中華文化在港澳地區的傳(chuan) 播與(yu) 傳(chuan) 承,對增進港澳同胞對國家、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發揮了積極作用。
(作者係廣東(dong) 省美術家協會(hui) 副主席、深圳市美術家協會(hui) 主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