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合力“選苗壯苗”,讓新農人奉獻鄉土

發布時間:2022-06-23 16:34:00來源: 光明日報

  “一半時間在教室,一半時間在試驗田,還要學習(xi) 農(nong) 業(ye) 之外的知識,涉獵很廣。”2015年,懷揣“農(nong) 場夢”的大學生趙九梅選擇加入安徽荃銀高科種業(ye) 股份有限公司與(yu) 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共青團安徽省委組建的“現代青年農(nong) 場主”試驗班。“通過試驗班的學習(xi) 實踐,我明白了新農(nong) 人不能隻低頭種地,生產(chan) 、管理、銷售方方麵麵都要學、都得懂。”趙九梅感慨。

  如今,試驗班已延續九屆,共畢業(ye) 223人,一批懂生產(chan) 、擅經營、會(hui) 管理的農(nong) 科人才由此走出。

  “這折射出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對‘三農(nong) ’人才提出的全新要求。”浙江大學中國農(nong) 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錢文榮認為(wei) ,真正打通農(nong) 林學子興(xing) 農(nong) 愛農(nong) “最後一公裏”,還需校企密切合作,多種方式“選苗育苗壯苗”,讓農(nong) 林人才茁壯生長。

  在實戰中練就“十八般武藝”

  今天的趙九梅,已經是巢湖市黃麓鎮蘆溪村巽風湖生態農(nong) 業(ye) 園掌舵人。“得感謝試驗班!讓我從(cong) 剛工作時的兩(liang) 眼一抹黑,到如今在實戰中得心應手,真正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頭雁。”她的生態農(nong) 場帶動100多名農(nong) 民脫貧致富,還承接了15名在校大學生創業(ye) 孵化、80多名大學生實訓實踐。

  “辦班之初,很多同學對人才培養(yang) 過程不了解,對畢業(ye) 後的前景有擔憂,報名積極性並不高。”“現代青年農(nong) 場主”試驗班負責人鄢高翔坦言。為(wei) 此,幾家合作單位定期為(wei) 人才培養(yang) 把脈問診,及時將鄉(xiang) 村振興(xing) 、“雙碳”等重大戰略補充到教學方案中,讓人才培養(yang) 與(yu) 社會(hui) 需求高度吻合。漸漸地,一批學子在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實現了高質量就業(ye) 。

  近年來,不少涉農(nong) 企業(ye) 紛紛向高校拋出“橄欖枝”,校企密切合作,幫助高校畢業(ye) 生練就“十八般武藝”。

  2015年6月,浙農(nong) 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yu) 浙江經貿職業(ye) 技術學院合作開辦了農(nong) 資訂單班,探索“定向培養(yang) 、農(nong) 學結合”的農(nong) 資營銷人才培養(yang) 新模式。浙農(nong) 股份在浙江經貿職業(ye) 技術學院設立100萬(wan) 元農(nong) 資訂單班校企合作專(zhuan) 項基金,全程參與(yu) 招生、人才培養(yang) 方案製定、日常教學管理等工作。

  “農(nong) 資訂單班的開辦,有效解決(jue) 了高校人才培養(yang) 與(yu) 企業(ye) 用人需求脫節的現實矛盾,為(wei) 我們(men) 培養(yang) 了一批高素質農(nong) 資營銷人才。”浙農(nong) 股份人力資源高級主管王劍軍(jun) 告訴記者,自2015年至今,農(nong) 資訂單班先後開設4屆,從(cong) 第5屆開始將升級為(wei) “青苗計劃”暨農(nong) 業(ye) 高技能人才培養(yang) 項目,力爭(zheng) 培養(yang) 一支具備為(wei) 農(nong) 服務情懷、掌握農(nong) 機農(nong) 藝技能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

  讓農(nong) 林學子“下得去”“留得住”“幹得好”

  據錢文榮觀察,雖然越來越多的畢業(ye) 生在農(nong) 業(ye) 領域實現了就業(ye) ,但真正留在一線、引領關(guan) 鍵技術和產(chan) 業(ye) 發展的人才仍不多。為(wei) 此,要加強產(chan) 教融合,讓教師、學生把目光聚焦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最現實的問題上。

  “當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農(nong) 業(ye) 已經從(cong) 傳(chuan) 統的‘麵朝黃土背朝天’逐步向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轉變,對新型農(nong) 業(ye) 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也日益提高。”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就業(ye) 創業(ye) 辦公室主任郭立群告訴記者。為(wei) 此,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紮實推進校地人才合作,引導畢業(ye) 生到現代種養(yang) 業(ye) 、鄉(xiang) 土特色產(chan) 業(ye) 、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流通業(ye) 、鄉(xiang) 村休閑旅遊業(ye) 、鄉(xiang) 村新型服務業(ye) 、鄉(xiang) 村信息產(chan) 業(ye) 等現代農(nong) 業(ye) 領域就業(ye) ,幫助畢業(ye) 生“下得去”“留得住”“幹得好”。

  2021年10月,中鹽安徽紅四方肥業(ye) 股份有限公司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研究院合作成立“綠色智能複合肥研究院”。雙方共建研發基地和研發隊伍、共同培養(yang) 研發人才、共同開發綠色智能複合肥產(chan) 品、共建肥料研發—生產(chan) —銷售—服務新體(ti) 係、共享研發成果,紮實打造具有行業(ye) 示範性、引領性和前瞻性的國家級創新平台。“通過項目化合作,一批高校的好苗子走出‘溫室’,走入實戰場,不僅(jin) 突破了綠色發展的關(guan) 鍵技術,也在服務國家‘雙碳’戰略上得到了曆練和提升。”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陳勇說。

  雲(yun) 南今禹生態工程谘詢有限公司是西南林業(ye) 大學校友企業(ye) 。“公司業(ye) 務發展與(yu) 西林優(you) 勢學科高度契合,在生態環境建設領域,雙方在實驗室、科研人員、項目申報、組織實施方麵開展深入合作,完成了一係列科研成果;雙方還共建就業(ye) 創業(ye) 實習(xi) 實踐基地,共同製定人才培養(yang) 方案,企業(ye) 派出技術骨幹擔任實習(xi) 指導員,確保學生到公司來有事情可做,有師傅引領。”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企業(ye) 嵌入“育人”鏈條

  今年6月,楊菲月即將入職正大集團。2019年10月,學習(xi) 動物醫學專(zhuan) 業(ye) 的她通過信陽農(nong) 林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和正大集團簽訂的“新農(nong) 科協同育人”項目,加入了“正大紅專(zhuan) 書(shu) 院”。

  “剛進入農(nong) 牧行業(ye) 學習(xi) 時,心情是比較忐忑的。‘紅專(zhuan) 書(shu) 院’讓我真正了解到農(nong) 牧行業(ye) 的發展狀況。”2020年7月,楊菲月參加了書(shu) 院夏令營,來到慈溪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智造農(nong) 業(ye) ’帶來的震撼。從(cong) 那時起,我對現代農(nong) 牧業(ye) 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更加堅定了投身農(nong) 牧業(ye) 的決(jue) 心和信心。”她說。

  據悉,信陽農(nong) 林學院和企業(ye) 共同開辦的“紅專(zhuan) 學堂”目前已開展48講,其中企業(ye) 開講23次,參加學生達1.2萬(wan) 餘(yu) 人次。隨著學堂影響力不斷擴大,覆蓋麵越來越廣,企業(ye) 參與(yu) 越來越多,學生的專(zhuan) 業(ye) 視野及“三農(nong) ”情懷得到了提升,其中很多人通過這種培養(yang) 方式,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崗位。

  畜牧獸(shou) 醫專(zhuan) 業(ye) 2021屆畢業(ye) 生王選擇也是“紅專(zhuan) 書(shu) 院”的受益者。“大二時我就通過選拔進入‘牧原紅專(zhuan) 書(shu) 院’。經過2年的培養(yang) ,我對企業(ye) 的管理模式、工作性質、職業(ye) 發展有了非常清晰的認識,也明確了自己的就業(ye) 方向。”王選擇介紹,2020年自己通過校企合作到牧原集團實習(xi) ,畢業(ye) 後正式留任。現在,他已經是牧原集團汝州某繁殖場工段的段長了。

  “紅專(zhuan) 書(shu) 院”隻是信陽農(nong) 林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創新校企合作、產(chan) 教融合協同育人實踐的一部分。從(cong) 2018年開始,學院把企業(ye) 納入“育人”鏈條,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精心打造了“紅專(zhuan) 學堂”“紅專(zhuan) 書(shu) 院”“紅專(zhuan) 基地”“紅專(zhuan) 課程”等“紅專(zhuan) 新人工程”育人模式,以價(jia) 值塑造、能力培養(yang) 和知識傳(chuan) 授為(wei) 主線,將專(zhuan) 業(ye) 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機結合。

  “今年我校本專(zhuan) 科畢業(ye) 生共有5047人,目前畢業(ye) 去向已落實的有2282人。”該校招生就業(ye) 處副處長李門雙說,“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加強與(yu) 用人單位、招聘企業(ye) 的深度合作,為(wei) 畢業(ye) 生挖掘就業(ye) 機會(hui) ,構建市場化社會(hui) 化的就業(ye) 工作機製,全力促進畢業(ye) 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e) 。”

  (本報記者 張勝 陳鵬 王美瑩)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