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網絡文學如何去"贅肉" 將"硬核"之"硬"進行到底?

發布時間:2022-07-01 14:27:00來源: 文匯報

  在以“記錄時代變遷,講述中國故事”為(wei) 主旨的2020年度“中國好書(shu) ”33種獲獎圖書(shu) 中,晨颯的長篇小說《重卡雄風》是其中唯一的一部網絡文學作品。我想這不僅(jin) 僅(jin) 隻是因為(wei) 它是網絡文學的代表,更是由於(yu) 其現實工業(ye) 題材的相對稀缺之使然,且還在與(yu) 眾(zhong) 多現實題材網絡文學作品的比較中,因其綜合優(you) 勢的相對明顯得以脫穎而出。時隔近兩(liang) 年,該作品的紙質版正式出版。

  一

  《重卡雄風》以上世紀90年代、地處秦川大地深處的西北重型汽車製造廠(以下簡稱“西汽”)為(wei) 時空背景展開敘事。在那個(ge) 改革的春風已吹遍大江南北的歲月中,長期以來一直處於(yu) “計劃”安排下為(wei) 軍(jun) 隊提供重炮越野卡車定製生產(chan) 的“西汽”人對此既不敏感也不適應,頹勢漸顯。為(wei) 此,時年49歲的原副廠長林煥海臨(lin) 危受命,出任處於(yu) “下滑”狀的“西汽”廠長,為(wei) 強力挽留技術人才,他不惜讓自己在北京攻讀車輛工程係的獨子林超涵放棄畢業(ye) 後到部委下屬單位工作的機會(hui) 而回廠工作。在他和書(shu) 記薑建平、總工郭誌寅以及青年技術骨幹林超涵等人的帶領下,“西汽”人克服重重困難,成功研發出部隊所急需的七噸重卡,並通過高原試車擊敗國外競爭(zheng) 強手而贏得喘息之機。接下來,“西汽”人通過一係列深化改革和自主創新進行二次創業(ye) ,終於(yu) 又在國內(nei) 外競爭(zheng) 激烈的民用“重卡”市場中站穩腳跟,成就了“中國製造”的國際聲譽。

  作為(wei) 國內(nei) “第一部專(zhuan) 注重型卡車行業(ye) 的長篇小說”,晨颯在談到自己創作緣起時認為(wei) 這源於(yu) 和一位“汽車世家出身的”朋友交流。說實話,我一直以為(wei) 這位作者有過在重汽企業(ye) 或至少是與(yu) 此相關(guan) 領域工作實踐過的經曆,或者說作者至少在“重卡”領域做了大量的功課。依本人曾在大型央企一線工作過的親(qin) 曆經驗判斷,單憑聽介紹或看材料,作品中涉及的那些直抵重卡零部件以及具體(ti) 的工藝流程、銷售體(ti) 係等一類具體(ti) 的細節是很難如現在作品中這樣得以惟妙惟肖地傳(chuan) 遞。

  或許正是因為(wei) 有了足夠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積累與(yu) 體(ti) 驗,《重卡雄風》不僅(jin) 題材現實,而且故事主體(ti) 與(yu) 重要環節的書(shu) 寫(xie) 和呈現都十分逼真鮮活。包括完成軍(jun) 方定製新型七噸重卡時的技術升級與(yu) 工藝革新、包括“軍(jun) 轉民”後對民用重卡的開發、包括高原試車時的跌宕起伏、包括為(wei) 提升產(chan) 能和效率對生產(chan) 流程的再造、包括為(wei) 占領市場搭建銷售體(ti) 係時的種種波折和種種規則與(yu) 潛規則……所有這一切,作者的書(shu) 寫(xie) 無不惟妙惟肖、逼真傳(chuan) 神。而這樣一種十分注重細節真實的書(shu) 寫(xie) ,在過往本不多見的現實工業(ye) 題材之長篇小說中更不多見。

  當然,如果隻是因為(wei) 有這般鮮活逼真的表現,《重卡雄風》還不足以稱之為(wei) 好小說。在這種基於(yu) “生活真實”的前提下,圍繞著一部好長篇小說所必須的若幹藝術特性,作品同樣呈現出一些可喜的、獨特的藝術風貌,具體(ti) 來說其相對突出的表現至少還有如下兩(liang) 點。

  一是對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工人群像的塑造。平心而論,在新中國長篇小說人物形象的譜係中,論農(nong) 民、說軍(jun) 人、議知識分子,我們(men) 或許都能比較從(cong) 容地列出一串長長的令眾(zhong) 多讀者所熟知的名單,但要說工人形象則恐怕要困難得多。而在《重卡雄風》中,對“西汽”核心骨幹群的著墨雖有多寡之分,但其個(ge) 性特征大都十分鮮明。一號主角林超涵自不必多說,盡管作者在這個(ge) 人物身上賦予了濃鬱的理想色彩,但總體(ti) 上還是把握住了一個(ge) 剛進入職場年輕人的那種衝(chong) 勁、單純與(yu) 率真;而對廠長林煥海、書(shu) 記薑建平、總工郭誌寅、銷售總監徐星梅,包括反麵人物副廠長潘振民等各色人等的著墨雖各不相同,但於(yu) 總體(ti) 簡約中還是清晰可見各自鮮明的特點,這不容易。

  二是作品整體(ti) 氛圍的營造不單調不枯燥。工業(ye) 題材長篇創作之所以會(hui) 被認為(wei) 有難度,除去生活不熟悉之緣故外,車間流程的程式化、工種劃分細且單調也是其客觀原因之一。相比之下,《重卡雄風》很會(hui) 抓場景主動營造豐(feng) 富與(yu) 色彩,比如牢牢抓住“西汽”在成功研發出部隊所急需的七噸重卡後還需通過高原測試這一環節,漾開來予以充分狀寫(xie) 。無論是高原之艱難、高原之綺麗(li) 、高原之偷獵……這些高原特有之風情都被作者一一抓住,又因其與(yu) 造車這一主體(ti) 環節相鉤連,不僅(jin) 毫無生硬遊離之感,反倒成為(wei) 作品中別有風情的一個(ge) 有機組成部分。諸如此類還有在“軍(jun) 轉民”過程中的市場調研以及組建自己的營銷體(ti) 係等環節的鋪陳與(yu) 描寫(xie) 等。

  二

  當然,《重卡雄風》存在的若幹不足也較為(wei) 明顯。現在版權頁顯示全書(shu) 長達76.5萬(wan) 字,一部長篇小說固然從(cong) 來就不是簡單地以字數的多少論優(you) 劣,但具體(ti) 到這部作品,還是不乏足可濃縮凝練的餘(yu) 地。此外作品中有的人物也存有過於(yu) 簡單化臉譜化之嫌,範一鳴便是其中的典型。作者主觀上顯然是將他作為(wei) 與(yu) 林超涵形成矛盾的一方而設置並在他倆(lia) 間構成某種衝(chong) 突,這固然不錯,但現在這倆(lia) 人間形成矛盾衝(chong) 突的原因及範一鳴所采取的手段和作為(wei) 都實在過於(yu) 表淺與(yu) 下作。這樣的衝(chong) 突無論對作品整體(ti) 價(jia) 值的提升還是對豐(feng) 富人物形象都不會(hui) 產(chan) 生任何積極的作用,相反在某種程度上還形成了一定的阻滯力。

  類似這樣的不足與(yu) 問題其實也是許多網絡長篇小說普遍存在的一種通病。因此,將《重卡雄風》置於(yu) 整個(ge) 網絡文學的大視野下來考察其不足或許更有普適價(jia) 值。

  先說大體(ti) 量。動輒二三百乃至五六百萬(wan) 字的規模在網絡文學領域已是常態。《重卡雄風》在網絡上的初始篇幅也長達200萬(wan) 字,據這部作品的責任編輯透露,他們(men) 在將其轉化為(wei) 紙質出版物時主要是做“減法”:“將筆墨集中於(yu) 科技攻關(guan) 、國企改革和市場競爭(zheng) 上”,從(cong) 而使之成為(wei) 一部“硬核工業(ye) 小說”。能夠一氣堅決(jue) 刪掉120餘(yu) 萬(wan) 字,這個(ge) 動作本身的確夠“硬”的了,但作品現存明顯的“贅肉”依舊清晰可見。如何將“硬核”之“硬”進行到底?

  長篇網絡文學體(ti) 量大,且許多作品“大”得又不是必須,更談不上優(you) 秀。這個(ge) “病根”恐怕就得從(cong) 網文的生產(chan) 機製、激勵機製和盈利模式等創作之外的因素去尋找。如果真的是因為(wei) 網絡文學作品的體(ti) 量達不到一定規模,其運營方就無法盈利,對作者的激勵也無從(cong) 談起的話,那麽(me) ,在文學創作自身的客觀規律與(yu) 網絡文學現行運營機製之間就必然存有某種致命的天然矛盾。這個(ge) 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jue) ,那麽(me) 長篇網絡文學作品普遍存在著的“注水”現象就會(hui) 一直存在下去。而在這對矛盾中,文學創作自身已然形成的客觀規律不會(hui) 輕易改變,那可變的就隻能是網絡文學運營與(yu) 盈利的規則,畢竟這種規則具有某種階段性特別是人為(wei) 的某種設定。

  再說題材與(yu) 所謂類型化。自打有網絡文學起,題材上始終就呈現出多樣性特征,爾後才逐漸有了某種階段性的熱點。因網絡文學起始時的低門檻和草根性,現實題材必然占有先機和主導地位,而那些所謂懸疑、玄幻、穿越之類則是網絡文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才出現的新鮮事。因此在我看來,現在相關(guan) 方麵倡導強調重視現實題材的網絡文學,需要解決(jue) 的根本不是數量的有無而是質量的高下。至於(yu) 網文的類型化問題其實也不宜簡單地“一勺燴”。能創作高端類型小說,如阿加莎·克裏斯蒂、斯蒂芬·金、丹·布朗者其實也是鳳毛麟角;退而求其次者亦已不易。需要明確澄清的是,類型化不是雷同不是粗俗更非庸俗,它同樣需要個(ge) 性與(yu) 創造,這些其實都是文學已有的一些基本特性與(yu) 規律。而所謂網絡不過隻是一個(ge) 平台一種載體(ti) ,它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就此必須要改變文學的基本特性與(yu) 規律。盡管現在也存有建立網絡文學評價(jia) 體(ti) 係的呼聲,但我的確想象不出這另立門戶另起爐灶想要建立的“評價(jia) 體(ti) 係”究竟會(hui) 是個(ge) 啥模樣?而在我看來,隻要冠以“文學”二字,那就終歸需要一些最基本的共同規則。潘凱雄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