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廣昌:龍溪村的蝶變新生
人民網南昌7月3日電 放眼望去,多座形態各異的古建築錯落有致,高牆深院,飛簷翹脊,青磚黛瓦相互掩映,點點輪廓撩撥著天上的雲(yun) 彩;從(cong) 近處看,牆身自然的紋理組合成豐(feng) 富多彩的圖紋,猶如五線樂(le) 譜,不時有遊人穿梭其間,邁步走過,便從(cong) 牆上的溝壑之間演奏出古今故事……這裏是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甘竹鎮的龍溪村,曆史與(yu) 現實在這交織,紅色、古色與(yu) 綠色在這交融。
文物勝跡頗多,文化底蘊深厚。龍溪村,是以發現目前長江以南唯一保存完整的恐龍化石而著名的村莊。2004年,在相距1986年發現恐龍化石點約600米處,又發現一具恐龍化石,這引起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極大的關(guan) 注,鑒於(yu) 此處發現恐龍群的現實,有關(guan) 專(zhuan) 家建議廣昌在龍溪村建立“恐龍地質公園”。龍溪村內(nei) 還有元代石拱躍龍橋,明代雯峰書(shu) 院、雯峰陂和清代“榜眼第”,均為(wei) 一地勝跡。
近年來,廣昌縣把龍溪村厚重的紅色文化和豐(feng) 富的自然資源等統籌開發利用,打造成為(wei) 集遊學、農(nong) 業(ye) 采摘、觀光休閑等功能為(wei) 一體(ti) 的農(nong) 旅綜合體(ti) ,使龍溪村的天然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增長的優(you) 勢、高質量發展的優(you) 勢、過上好日子的優(you) 勢。
依托資源稟賦,發展紅色旅遊。總麵積28.6平方公裏,人口2943人的龍溪村,曾經在烽火硝煙的革命時期,留下了紅一軍(jun) 團前線指揮部舊址等紅色遺址,也留下了一段紅色故事。2020年,廣昌縣依托紅色文化資源,整合力量,以雯峰書(shu) 院(紅一軍(jun) 團前線指揮部舊址)為(wei) 重點,打造了包括饒家堡戰鬥陳列館、紅色文化體(ti) 驗館、紅色文化影視基地等紅色旅遊體(ti) 驗項目的廣昌保衛戰·饒家堡戰鬥遺址公園,利用現代技術、牆繪彩圖等,對那段革命戰爭(zheng) 的烽火歲月進行了生動再現。
雯峰書(shu) 院前,來自甘竹中學的30名留守兒(er) 童前來研學,他們(men) 身著紅軍(jun) 服,聆聽紅色黨(dang) 史故事,重溫紅色記憶,隔著時空與(yu) 革命先輩對話,感受他們(men) 英勇無畏的精神和舍身愛國的情懷。
“我們(men) 學校每個(ge) 學期都會(hui) 帶留守兒(er) 童們(men) 來這裏研學體(ti) 驗。”劉國香老師說,孩子們(men) 在這學得開心,也能看到、聽到、體(ti) 會(hui) 到革命先烈留下的精神內(nei) 涵,以紅色資源鑄魂育人。
看著這些前來研學的孩子,龍溪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饒華標臉上笑開了花。他說,近年來,龍溪村進行了綠化升級改造,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提升了村莊“顏值”,村裏也漸漸紅火了起來。
現在的龍溪村紅色文化氛圍濃厚,紅色文化體(ti) 驗活動多樣多彩,吸引著一批批遊客前來接受愛國主義(yi) 教育與(yu) 革命傳(chuan) 統教育,汲取紅色力量,成為(wei) 撫州紅色文化旅遊又一張亮麗(li) 的名片。
紅色旅遊產(chan) 業(ye) ,帶動村民致富。昔日,龍溪村以白蓮、烤煙等傳(chuan) 統種植業(ye) 為(wei) 主,產(chan) 業(ye) 較為(wei) 傳(chuan) 統。如今,淳樸務實的村民借助鄉(xiang) 村文創旅遊將資源變資產(chan) ,汲取紅色力量,以奮鬥、踏實的精神為(wei) 引領,用汗水和智慧創造美好生活。
在廣昌保衛戰·饒家堡戰鬥遺址公園遊客中心內(nei) ,不時有遊客挑選著當地特色產(chan) 品。“這是雯峰禮盒,裏麵有蓮子、蓮心、荷葉茶等蓮產(chan) 品。”工作人員熱情地為(wei) 遊客們(men) 介紹著貨架上的商品。
“我們(men) 公司經過3年的生產(chan) 和經營,已經形成成熟的蓮蝦、稻蝦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基地,白蓮資源豐(feng) 富。在這個(ge) 基礎上,我們(men) 開起了白蓮加工廠。”江西省雯峰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饒誌剛介紹道,原本的蓮產(chan) 品初級加工隻能依靠手工作業(ye) ,成本高,效率低,每人每天隻能生產(chan) 5公斤左右的幹蓮。白蓮加工廠開起來後,引進了新機器,流水線生產(chan) ,一天能產(chan) 幾百公斤白蓮,還能夠生產(chan) 鮮蓮,不管是直銷還是加工成蓮產(chan) 品禮盒,都大大提高了蓮產(chan) 品的附加值,同時也為(wei) 村裏解決(jue) 了就業(ye) 崗位。
離遺址公園不遠,一片10餘(yu) 畝(mu) 的葡萄園裏的葡萄正處於(yu) 成熟期,架上掛滿了成串的葡萄,瑪瑙般晶瑩,果香四溢,吸引了遊客望而生津,遊人們(men) 在品嚐美味葡萄的同時,也享受著田園采摘的樂(le) 趣。“2008年我就在這開家庭農(nong) 場,以前總為(wei) 銷路發愁,現在不愁了。葡萄園既是我們(men) 的生計,也是遊樂(le) 園!”廣昌縣甘竹鎮華龍省級示範家庭農(nong) 場經營者饒龍華說到遺址公園給他帶來的變化,開心地笑了起來。
在雯峰書(shu) 院旁開著小賣部的饒炳輝,最近又開了一家香扇加工廠,建起了新樓房;多年在外經商的村民饒學泉,看著變美變富的家鄉(xiang) ,決(jue) 定回來開發旅遊業(ye) ;今年67歲的村民饒和祥,坐在池塘邊,把村子一天天的變化看在眼裏——路修好了,池塘幹淨了,雜草變成了綠樹紅花,一棟棟漂亮的新房建了起來,閑時村民們(men) 在整潔的廣場上跳跳舞,村裏每一個(ge) 人的生活都越來越好,自己也能跟著小娃娃們(men) 一起聽聽那些耳熟能詳的紅色故事。他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都好像笑開了花。(時雨、胡新平、陳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