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陝西“活文化”新篇之涇陽茯茶

發布時間:2022-07-07 10:45:00來源: 光明網

  原標題:陝西“活文化”新篇之涇陽茯茶

  陝西,一個(ge) 曆史璀璨而厚重的文化大省,這片土地見證了無數優(you) 秀非遺文化的誕生與(yu) 流傳(chuan) ,非遺文化積澱深厚而豐(feng) 富,剪紙、泥塑、彩塑、糖畫、蛋雕、棉絮畫、農(nong) 民畫、麵花、皮影、剪刀書(shu) 法、秦腔、杖頭木偶戲等非遺文化百花齊放,而具有千年曆史的涇陽茯茶也是非遺的“活文化”之一。

  自漢代起,茶葉產(chan) 區的茶葉經茶馬古道運送到涇陽成封,再運到西北邊疆地區,沿“古絲(si) 綢之路”銷往西亞(ya) 、中亞(ya) 和阿拉伯地區。因涇陽南靠涇河,臨(lin) 河有高約30多米的黃土塬,北依嵯峨、北仲兩(liang) 山,形成西北高,東(dong) 南低的地貌。夏初至秋末時段,涇河與(yu) 鄭國渠灌溉水係會(hui) 形成一種特有時段的氣候特征,恰好適宜“金花菌"的生長繁殖。因此,有“自古嶺北不植茶,唯有涇陽出茯茶”之說。飲用後有中草藥茯苓之功效,為(wei) 此稱“涇陽伏茶”。

  1951年11月,國家為(wei) 了解決(jue) 西南少數民族對茶葉需求的民生問題,中科院院士、菌保會(hui) 微生物專(zhuan) 家方心芳協助研究茶磚發酵問題,給出了“金花菌”最佳的生長溫濕度等數據,並充分采用涇陽茯茶傳(chuan) 統生產(chan) 經驗,茶廠經過反複的試製,直至1953年發花成功,1958年建成湖南益陽茶廠後,涇陽由此退出了加工茯茶的曆史舞台。

  1981年,涇陽試圖恢複涇陽茯茶生產(chan) ,尋找召集以前的老茶藝人,試製生產(chan) 一批茯磚茶,後因滯銷而停產(chan) 。2006年1月,陝西省供銷合作總社成立涇陽茯茶複產(chan) 研究開發小組,開啟涇陽茯茶恢複生產(chan) 之路。截止2020年底,涇河新城轄區有生產(chan) 企業(ye) 35家,銷售企業(ye) 200多家,茯茶產(chan) 量2300噸,產(chan) 值5.0億(yi) 元,形成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茯茶鎮” 為(wei) 聚集地,集茯茶生產(chan) 研發、倉(cang) 儲(chu) 物流、文化展示、體(ti) 驗銷售和旅遊為(wei) 一體(ti) 的茯茶產(chan) 業(ye) 鏈業(ye) 態。茯茶產(chan) 品在保留傳(chuan) 統風味的基礎上,研發出金花白茶、金花紅茶、金花普洱等近百種產(chan) 品,茯茶衍生品已延伸到茯茶麵、茯茶酒、茯茶食品等。

  如今,擁有千百年曆史的涇陽茯茶,在新時代正煥發出勃勃生機。2021年涇陽茯茶公共品牌價(jia) 值達7.36億(yi) 元,年產(chan) 量5000餘(yu) 噸,產(chan) 值近11億(yi) 元。更令人欣喜的是,伴隨著茯茶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當地一批老字號企業(ye) 在政府支持鼓勵下,主動求變,研新品、抓創新、上“雲(yun) 端”、擴渠道,在困境中奮起、在轉型發展中越“活”越年輕,成為(wei) 助推涇陽茯茶再創輝煌的重要力量,讓千年好茶涇陽茯茶真正走進千家萬(wan) 戶。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