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三代人,一件事,一方守護

發布時間:2022-07-26 16:3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呼倫(lun) 貝爾7月25日電(蘇亦瑜)中俄蒙三國交界,內(nei) 蒙古呼倫(lun) 貝爾市長達1733.3公裏的邊境線上,有這樣一陣馬蹄聲,是牧民護邊員巡邏的“號角”。談起傳(chuan) 承三代的牧民護邊員身份,圖門自豪地說,“我這一輩子想做好一件事,就是護邊。”

  三代人的接力傳(chuan) 承

  走進圖門家,三座建築風格各異的瞭望塔映入眼簾,分別是圖門家祖孫三代作為(wei) 牧民護邊員巡視邊境的工作場所,記錄著傳(chuan) 承三代的戍邊故事。

  圖門家距離中蒙界湖隻有不到500米的距離,圖門的祖父巴日哈薩巴達是貝爾邊境派出所最早的一批護邊員。祖父在戰爭(zheng) 中犧牲後,心懷著祖父臨(lin) 行前叮囑的“一定要守好這片草原”,圖門的父親(qin) 接過了護邊接力棒,圖門的母親(qin) 斯琴也加入了“鐵姑娘護邊隊”。

  “阿爸從(cong) 小就告訴我,這裏是我們(men) 的家,我們(men) 出生在這裏,就必須擔負起守邊護邊的使命。”受祖父和父親(qin) 的影響,抱著保家衛國之心,圖門也應征入伍成為(wei) 了一名軍(jun) 人。

  退役後,圖門原本有留在市區工作的機會(hui) ,然而,父親(qin) 肋骨受傷(shang) ,因語言問題不方便看病的事情使他改變了想法。“沒有做到回報父母對我(養(yang) 育)的恩情是不行的。”圖門決(jue) 定回到家鄉(xiang) ,選擇做邊境線上一名“不穿軍(jun) 裝的邊防戰士”,成為(wei) 家中第三代“護邊員”。

  護邊員工作艱苦且繁雜,鄰居曾勸他:“咱牧民管好自己的羊就行了,管那麽(me) 多閑事兒(er) 幹啥?”每當聽到這樣的話,圖門總會(hui) 說:“我們(men) 出生在這裏,本就有義(yi) 務守邊疆!”

  “每一座蒙古包就是一座哨所,每個(ge) 牧民就是一個(ge) 哨兵。”這是圖門家中假山雕塑上的一句話。貝爾蘇木黨(dang) 委組織委員、貝爾嘎查第一書(shu) 記照力巴亞(ya) 爾告訴記者,像圖門一樣的牧民護邊員,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呼倫(lun) 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貝爾蘇木貝爾嘎查總共有十幾戶。 “這些牧民護邊員大多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對周圍環境熟悉,填補了軍(jun) 警巡邏管控的盲區和死角,共同維護了邊境安全。”

  邊境線上的一方守護

  今年,是圖門作為(wei) 牧民護邊員的第31個(ge) 年頭。每天天亮,圖門就爬上瞭望塔用望遠鏡觀測邊境線的情況,巡視著人員往來和車輛交通。而後,他跨上馬背,用“馬步”丈量著邊境,開啟一天的巡邏工作。回到家中,圖門還會(hui) 把巡視情況悉數記錄在他的工作日誌中。

  幾十年來,圖門風雨無阻巡邊,累壞了8匹馬、騎壞了6輛摩托車。提到護邊工作,圖門輕描淡寫(xie) 地笑稱,“冬天冷,夏天熱,不了解的人看起來肯定覺得很困難,但是真正做起來也不覺得累了。”圖門在邊境線上的默默堅守得到了當地牧民們(men) 和轄區派出所的認可與(yu) 讚揚。在圖門家中,大大小小的獎狀填滿了櫃子、掛滿了牆壁。當被問到最令其自豪和難忘的榮譽時,圖門毫不猶豫地舉(ju) 起“十大優(you) 秀護邊員”的獎章。

  從(cong) 石頭路到柏油路,從(cong) 馬背巡邏到騎車護邊,從(cong) 人力守護到數字化監測……據圖門介紹,這幾年黨(dang) 和國家對護邊員的政策補貼和待遇都不斷提高,還配發了巡邏裝備,護邊工作也逐步走向現代化。

  除了作為(wei) 護邊員守護邊疆安全,圖門還守護起當地牧民們(men) 的幸福生活。作為(wei) 北疆的紅色堡壘戶,在工作之餘(yu) ,圖門和他的妻子常帶領牧民們(men) 學習(xi) 宣傳(chuan) 黨(dang) 和政府的政策,調動牧民積極性,鼓勵他們(men) 發展產(chan) 業(ye) ,帶動他們(men) 早日致富。近年來,圖門積極響應蘇木黨(dang) 委、嘎查黨(dang) 支部號召,幫助烏(wu) 力吉巴圖等7戶建檔立卡戶和邊緣戶代養(yang) 羊,有力地帶動了他們(men) 脫貧增收。

  父親(qin) 看病時的經曆讓圖門意識到當地牧民在交流上的問題,返鄉(xiang) 後圖門便持續自學漢語,哪家有人生病需要去市裏尋醫,他總是熱心地幫牧民們(men) 當起“翻譯員”,解決(jue) 了溝通上的障礙。“我到現在也還在學習(xi) (漢語)”,圖門一邊為(wei) 記者翻閱他書(shu) 桌上的學習(xi) 資料一邊說。

  把“三代護邊”傳(chuan) 承為(wei) “世代護邊”

  翻閱圖門的相冊(ce) ,滿滿地記錄著他在邊境線上的守邊日常和紅色堡壘戶活動。而看到兒(er) 子小時候的舊照,圖門臉上滿是笑意,“你看小時候才這麽(me) 點,現在比我還高了。”

  與(yu) 談論護邊工作時不同,在說到自己的家庭時,這個(ge) 巴爾虎草原漢子的神情流露著些許虧(kui) 欠,“對於(yu) 家庭總是有很多照顧不到的地方”。圖門女兒(er) 出生時、家人生病時,他常因為(wei) 忙於(yu) 工作而無法及時陪伴在他們(men) 身邊。但是,正因為(wei) 有圖門這些牧民護邊員舍小家為(wei) 大家的精神,為(wei) 維護邊境安全增添了更多力量和幫助。

  “這條路,我會(hui) 一直走下,直到我老得動不了的那天。”圖門告訴記者,他的女兒(er) 已經在準備護邊工作考試,兒(er) 子也對守邊工作表達了決(jue) 心,他想把“三代護邊”傳(chuan) 承為(wei) “世代護邊”,把與(yu) 邊境派出所的“戰友情”世代傳(chuan) 下去。

  圖門的護邊事跡也感染了很多人,許多周邊牧民們(men) 紛紛主動申請加入到護邊員隊伍中。據記者了解,呼倫(lun) 貝爾邊境管理支隊對原有群防群治隊伍進行補新淘換、混成編組,規範化組建了人數為(wei) 563人的護邊員隊伍,其中包括統籌前出點位與(yu) 邊境村屯間關(guan) 係,側(ce) 重沿邊一線及邊境要道住戶,布建66個(ge) “護邊堡壘戶”,以及50個(ge) 邊境村屯嘎查“守邊中心戶”。

  一望無垠的青青草原上,像圖門一樣的牧民護邊們(men) 成為(wei) 了北疆一道靚麗(li) 的“風景線”,他們(men) 和邊境派出所守望相助,為(wei) 祖國的邊境安全和穩定共同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護牆。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