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無錫博物院辦金絲發罩特展 展現明代金銀首飾之美

發布時間:2022-07-27 13:4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無錫7月26日電 (記者 孫權)“明代的金銀飾品極為(wei) 豐(feng) 富,工藝精美、設計巧妙,在美學風格上一改宋代的清雅秀美和意趣恬淡,越來越趨於(yu) 奢華濃豔。”26日,無錫博物院展覽部策展人盛敏向參觀者介紹明代金銀首飾的特點。

  當天,無錫博物院“奢華之美——明·金絲(si) 發罩特展”開展,展覽所展出的明代金絲(si) 發罩,以極細密的金絲(si) 編織而成,工藝精細複雜,形似輕薄的紗冠,整體(ti) 清雅秀麗(li) ,卻又顯得貴氣十足。

  金絲(si) 發罩又稱金絲(si) 髻,明代也稱金冠、金絲(si) 梁冠、金絲(si) 髻,為(wei) 明代已婚女子在正式場合戴在發髻上麵的發罩,通常以金銀絲(si) 或馬鬃、頭發、篾絲(si) 等材料編成,外覆阜色紗,佩戴時罩於(yu) 頭頂發髻之上。

  “明代出嫁的女子一般都要戴 髻,它是女性已婚身份的標誌。由於(yu) 身份、家境的差異,當時女子佩戴的 髻材質也各不相同,比較常見的是三種,即頭發 髻、銀絲(si) 髻、金絲(si) 髻。”盛敏介紹,到了明代中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風俗的侈靡,身份高貴或家境富裕的已婚女子都以佩戴金絲(si) 髻為(wei) 時尚。

  以此次展出的金絲(si) 發罩為(wei) 例,該發罩由頂、簷兩(liang) 部分連接而成,以粗金絲(si) 製成框架和旋卷紋,再蒙以極其細密的編織金絲(si) 的罩網。帽頂略呈球形,帽簷做成圓形寬帶狀,正中用粗金絲(si) 做出二道梁,兩(liang) 側(ce) 旋卷紋呈向後彎曲狀,左、右、前部各有一個(ge) 小孔,以用來插簪。金絲(si) 髻在明墓中屢有出土,造型和工藝則有精粗雅俗之別,本件在整體(ti) 造型和編織工藝上屬同類器物中的上品。

  “該金絲(si) 發罩對細金工藝的技術要求極高,工匠們(men) 需將黃金通過1000℃以上的高溫熔化,再用工具拉成粗細均勻的金絲(si) ,進行複雜的編織。”盛敏介紹,此次展出的金絲(si) 發罩為(wei) 國家一級文物,通高8.5厘米,底徑8.2厘米,重86克。“這件作品真實地呈現了古代細金工匠們(men) 高超精湛的手工技藝。”

  盛敏希望通過此展覽,能夠讓廣大觀眾(zhong) 近距離觀賞到明代金銀首飾之佳作,感受明代精湛的工藝及獨特的審美風尚。

  明代女子的金絲(si) 髻,一般都與(yu) 簪釵首飾一起佩戴使用,有時候也可以單獨佩戴。女子們(men) 可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式樣的簪釵搭配。如遇重要場合, 髻上就要插戴包括分心、挑心、花鈿和金銀簪等在內(nei) 的成套首飾,稱為(wei) “頭麵”。

  為(wei) 了增加展覽互動性,讓市民更直觀地感受明代“頭麵”中發罩和簪釵如何配合使用,無錫博物院還特別為(wei) 該展定製了一款互動遊戲,市民可通過展廳電子屏,以選擇發罩、發簪等操作,實現個(ge) 性化的“頭麵”定製。(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