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職人員:“不與征戰,亦為華章”,為強軍興軍譜新篇

發布時間:2022-08-01 16:3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者按

  今天,是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建軍(jun) 95周年的日子。95年來,人民軍(jun) 隊在黨(dang) 的領導下,克服千難萬(wan) 險,不斷從(cong) 勝利走向勝利,為(wei) 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建立了彪炳史冊(ce) 的卓著功勳。

  習(xi) 近平主席在中央軍(jun) 委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指出,要堅持分類施策,抓好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高水平戰略管理人才培養(yang) 使用,發揮好軍(jun) 士和文職人員作用。文職人員是在軍(jun) 隊編製崗位從(cong) 事管理工作和專(zhuan) 業(ye) 技術工作的非現役人員,他們(men) 是人民軍(jun) 隊的新組成、保障打贏的新力量、築夢國防的新引擎。

  “不與(yu) 征戰,亦為(wei) 華章”,文職人員正用自己的方式與(yu) 現役軍(jun) 人共同譜寫(xie) 新時代強軍(jun) 興(xing) 軍(jun) 新篇章。我們(men) 邀請五位文職人員,講一講他們(men) 矢誌不渝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不負重托、不辱使命的奮鬥經曆,展現以“文”立名,以“軍(jun) ”立身的廣大文職人員的精神風采。

  【一線講述】

  對研究負責,對戰友生命負責

  講述人:軍(jun) 事科學院軍(jun) 事法製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王珂

  我的家裏有好幾位老兵,打小就是聽著革命故事長大的。我爺爺抗日戰爭(zheng) 時期參加革命,多次光榮負傷(shang) ,去世時骨灰裏還找到七塊彈片。奶奶曾是一位軍(jun) 醫,跟爺爺的相遇很像《亮劍》的劇情。爸爸年輕時在導彈部隊服役,在荒無人煙的地方自己幹打壘建營房,喝一碗水,半碗是泥。我在清華度過了從(cong) 本科到博士的青春歲月,看到了很多同窗攜筆從(cong) 戎。我的導師,也是一位曾在部隊立過功的老班長。博士畢業(ye) 那年,趕上軍(jun) 隊向社會(hui) 公開招聘文職人員,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幸運地登上了軍(jun) 事科學院這艘“軍(jun) 事科研航母”,成為(wei) 一名軍(jun) 隊科研人員。

  入職之前,我問起要如何適應部隊生活,老兵們(men) 笑了:“‘新兵蛋子’,你記住,服從(cong) 命令,聽從(cong) 指揮,就能打勝仗。”我也笑了,響亮地答道:“是!”但我沒想到,入職後在科研思路的轉換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難。幸而,領導和同事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關(guan) 照。同辦公室的研究員手把手教我寫(xie) 報告,老同誌們(men) 囑咐我抓緊時間“認路趕路”,領導在我灰心喪(sang) 氣的時候,勉勵我“再加把勁”……這些鐵血軍(jun) 營中的溫情,讓我充滿鬥誌。入職3個(ge) 月,我就發表了第一篇研究成果,增強了做軍(jun) 事科研的信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領受了相關(guan) 領域的工作任務,這也是我第一次參與(yu) 真正意義(yi) 上的“急難險重”——任務完成以“小時”計時,標準要求按“最高”劃定,必須拿出“三更燈火五更雞,甘把忠骨埋紅山”的勁頭,做到“不吃不喝不睡也要完成任務”。經過不懈努力,我啃下了這塊硬骨頭。自此以後,我在這條道路上快速奔跑,收獲了“四有優(you) 秀文職人員”“青年科研標兵”等一個(ge) 個(ge) 榮譽……

  做軍(jun) 事科研,最怕脫離部隊實際。還記得,一位一線部隊的同誌和我們(men) 座談時說:“你們(men) 做科研時一定要想想我們(men) ,你們(men) 犯的一個(ge) 錯誤,可能要用戰士的命去填。”這句話振聾發聵,我一直牢記在心上,再下筆時加倍謹慎。對研究結論負責,對戰友生命負責,對部隊勝利負責,成為(wei) 我堅守的信念。值此建軍(jun) 95周年之際,我深深地感到,穿上這身“孔雀藍”是我人生中最無悔的決(jue) 定,我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在八一軍(jun) 旗的指引下,築夢遠航,破浪前行。

  為(wei) 部隊破解棘手難題

  講述人: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文職教授 王海

  今年的八一,是我在部隊度過的第26個(ge) 建軍(jun) 節。20多年來,我與(yu) 教學團隊始終把備戰難題作為(wei) 研究課題,利用課程間隙,幾乎走遍了全軍(jun) 電子偵(zhen) 察哨位,僅(jin) 青藏高原就去過20餘(yu) 次。通過實際參與(yu) 各類任務,破解了部隊的棘手難題,也反哺了課堂。

  隨著我國所處的地緣環境日趨複雜,主要對手的各類新體(ti) 製電子信息裝備“幽靈”般頻繁活動於(yu) 我周邊海空域,電磁威脅日益突出。十幾年前,某新型高空無人偵(zhen) 察機首次飛臨(lin) 我周邊空域對我實施抵近偵(zhen) 察,資料顯示該型飛機攜帶先進的成像雷達,具有全天候電子偵(zhen) 察能力,但我一線部隊始終沒有截獲該偵(zhen) 察機的信號。身處一線的學生聯係到我,我立即趕赴現場,與(yu) 學生一起查閱該型無人機和機載任務設備資料,分析信號、排查頻率。很快,我們(men) 發現了“異常”數據,立刻通過優(you) 化測量方法、逆向數值分析等還原其麵目,不僅(jin) 掌握了該型高空無人偵(zhen) 察機成像的能力底數,而且摸清了其在我周邊的活動規律和深層意圖。在破解難題的那一刻,大家如釋重負。

  去年,我到某航空兵部隊,與(yu) 我們(men) 的畢業(ye) 生一起為(wei) 預警機、無人機、戰鬥機等各類平台加載電子偵(zhen) 察數據。目標類型多、平台型號多、加載任務重,過程可謂困難重重。為(wei) 摸清裝備性能底數,我多次往返於(yu) 學院和部隊之間,翻閱了大量資料,挨個(ge) 仔細請教部隊官兵、院校同行和相關(guan) 工程師。經過無數個(ge) 不眠之夜,終於(yu) 成功掃清了準確性達不到預期、目標虛警等障礙,飛行員普遍感到,告警準確率和打擊準確率都大幅度提升。

  這些年,我和團隊多次參與(yu) 全軍(jun) 重大演習(xi) 演訓,60餘(yu) 次赴邊防執行任務,足跡遍布偵(zhen) 察一線最高、最遠、最艱苦的點位。我們(men) 在深山裏睡過冰冷的坑道,在戈壁灘經受過風沙的撲打,在高原上抗爭(zheng) 過缺氧帶來的眩暈,在大海上領教過無情的風浪……但無論遇到什麽(me) 困難,我始終堅信“海有舟可渡,山有徑可行”。

  最難忘的是,能在部隊看到我們(men) 大批的畢業(ye) 生。每當疲憊時,我就會(hui) 想念還在高山海島一線值班執勤的學生,深刻感受到,人一輩子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歡又具有時代價(jia) 值的事業(ye) ,是一件幸福的事。現在正值軍(jun) 校畢業(ye) 季,手機裏不時彈出即將畢業(ye) 的學生發來的信息。此去一別,天涯海角,而我將一直在路上,期待跨越山海後的再度相逢。

  在平凡崗位上踐行錚錚誓言

  講述人:解放軍(jun) 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 王洪陽

  對橄欖綠的憧憬和護佑生命之光的願望,讓我選擇成為(wei) 一名軍(jun) 醫,從(cong) 此,服務人民、治病救人成為(wei) 我不變的使命,穩紮穩打、拚搏奮鬥成為(wei) 我青春的色彩。

  2012年,我到解放軍(jun) 醫學院攻讀耳鼻咽喉科學碩士學位。初到科室,即被奠基人薑泗長院士提出的“五種精神”震撼了:以科為(wei) 家的主人翁精神、孜孜以求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團結奮鬥的協作精神、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我全身心投入到專(zhuan) 業(ye) 學習(xi) 中,致力於(yu) 聾病的遺傳(chuan) 學研究和軍(jun) 事噪聲性聾診斷及幹預研究。2019年,我選擇轉為(wei) 一名部隊文職人員。從(cong) “橄欖綠”到“孔雀藍”,變的是軍(jun) 裝,不變的是初心。

  作為(wei) 一名醫生,精進醫術、為(wei) 病患解除痛苦是我的本職。我用心對待每位患者,認真書(shu) 寫(xie) 每份病曆,門診、交班、查房、談話……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診療能力逐步提高。我還和團隊一起深入偏僻小村莊,為(wei) 遺傳(chuan) 性耳聾家庭進行全麵的聽力檢測,為(wei) 其進行谘詢和指導。

  這些年來,我圍繞聾病“遺傳(chuan) 機製不明,遺傳(chuan) 谘詢不完備,基因治療待突破”等難題開展了係列研究,與(yu) 團隊共同譜寫(xie) 出遺傳(chuan) 機製、遺傳(chuan) 谘詢、基因治療的聾病防治“三部曲”。我還負責國家耳鼻咽喉疾病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關(guan) 於(yu) 聽神經病臨(lin) 床診治多中心項目,主執筆撰寫(xie) 《中國聽神經病臨(lin) 床實踐指南》,獲第四屆中國出生缺陷幹預救助基金會(hui) 科技成果獎一等獎,等等。看著科研成果能夠真正惠及廣大患者和官兵,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欣慰。

  這些年,我多次到基層部隊巡診,為(wei) 了提高官兵備戰訓練聽覺感知能力,我展開臨(lin) 床防治和科研攻關(guan) ,通過遺傳(chuan) 學研究發現噪聲易感的基因變異及可用於(yu) 早期篩查的生物標記物,有效提升和保護官兵在噪音環境下的聽覺功能,增強聲音辨識能力,這項研究成果獲軍(jun) 隊科技進步一等獎。能對戰友們(men) 有所幫助才是我最大的收獲,我將於(yu) 平凡崗位上踐行錚錚誓言,無私奉獻,守護生命。

  從(cong) 軍(jun) 事“小白”到期刊編輯

  講述人:《空軍(jun) 軍(jun) 事學術》雜誌助理編輯 宋佳瑋

  2020年底,我懷揣強軍(jun) 報國的滿腔熱情,選擇了與(yu) 自己專(zhuan) 業(ye) 背景、工作經曆最為(wei) 匹配的編輯崗位,成為(wei) 一名“孔雀藍”。

  針對新入職人員,單位精心組織了係統培訓、結對幫帶、輪崗鍛煉,使我們(men) 快速熟悉了各項規章製度和工作流程。我們(men) 還在空軍(jun) 組織的新進文職人員崗前集訓中進一步體(ti) 味“兵之初”,通過一日生活製度、體(ti) 能訓練、隊列訓練,身上少了份年少稚氣,多了份血性膽氣,少了柔弱的“書(shu) 生味”,多了雷厲風行的“兵味”,實現了從(cong) 地方青年到軍(jun) 隊文職人員的身份轉變。

  開始工作後,一道難題擺在麵前——作為(wei) 一個(ge) 對軍(jun) 事知識毫無儲(chu) 備的“小白”,卻要對專(zhuan) 業(ye) 領域作者的文章“評頭論足”,這讓我與(yu) 作者溝通時底氣不足。為(wei) 幫助像我一樣的新進文職人員快速成長,單位黨(dang) 委持續加強對文職人員隊伍的學術培育、摔打磨礪;編輯部領導以“一人一策”個(ge) 性化幫帶,幫我量身製定職業(ye) 發展規劃,在“搭台子”“壓擔子”中放手讓我承擔大量重要任務。利用業(ye) 餘(yu) 時間,我仔細研讀期刊近3年刊發的所有論文,並找出編輯的三校樣,與(yu) 作者原稿比對學習(xi) ,細細揣摩領會(hui) 其中用意。漸漸地,我在編輯工作上越來越得心應手,從(cong) 能夠獨立完成稿件初審、編輯,到勝任單期雜誌的執行主編工作,統籌期刊從(cong) 策劃、選稿、編校、排版印刷到出版發行的全流程,實現了很大的進步。

  我所在的期刊隸屬軍(jun) 隊科研單位,看到前輩們(men) 為(wei) 了科研任務加班加點,攻破一道道“卡脖子”難題、取得累累碩果,我深受激勵。於(yu) 是,我在做好期刊編輯工作的同時,積極參加軍(jun) 事理論課題研究。先從(cong) 負責編輯的軍(jun) 事後勤領域入手,廣泛閱讀相關(guan) 書(shu) 籍文獻,逐步在該領域增加理論積澱。結合自己在傳(chuan) 媒領域的專(zhuan) 業(ye) 基礎,我跟蹤研究軍(jun) 隊政治工作、軍(jun) 事輿論宣傳(chuan) 等領域的熱點問題,撰寫(xie) 了5篇學術論文,其中兩(liang) 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發表;作為(wei) 科研骨幹參與(yu) 了6項課題任務,獨立研提40餘(yu) 條科技信息簡報呈送上級領導機關(guan) 參閱……在從(cong) 一名軍(jun) 事“小白”進階為(wei) 能編會(hui) 研的青年骨幹的路上,我羽翼漸豐(feng) 。

  奔跑的人生最充實,我將始終保持昂揚奮進的青春姿態,跑好自己這一棒,跑出新時代奮鬥強軍(jun) 的加速度,努力成長為(wei) 一名堪當重任的軍(jun) 隊文職人員,不負軍(jun) 旅韶華。

  部隊在哪就把歌聲舞姿送到哪

  講述人:陸軍(jun) 某試驗訓練基地助理工程師 郭豐(feng)

  部隊文職,為(wei) 萬(wan) 千懷著軍(jun) 旅夢的各界人才提供了圓夢的舞台。2019年招考文職人員的消息一發布,我便興(xing) 奮地看到了實現自己“花木蘭(lan) ”夢的可能,毅然報考。經過艱苦努力,如願成為(wei) 軍(jun) 隊文職中的一員。

  通過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我認識到文職人員雖不著戎裝,卻同樣是一名“戰鬥員”。當我舉(ju) 起右手宣讀文職人員誓詞那一刻,就堅定了獻身國防、矢誌強軍(jun) 的決(jue) 心。這裏的試驗場就是我的戰場,我不僅(jin) 親(qin) 眼見到許多先進的武器,還能親(qin) 手鑒定它們(men) 的性能。這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份光榮。

  建軍(jun) 節來臨(lin) 之際,我有幸參演了慶“八一”文藝會(hui) 演,這是我來到部隊後參加的第3次演出。晚會(hui) 在開場舞《領航》中拉開序幕,文藝戰士們(men) 踏著激昂的旋律,用歌舞等表演形式,生動展現了軍(jun) 人時刻等待衝(chong) 鋒的號令、在戰旗上書(shu) 寫(xie) 榮光的精神風貌。

  此次演出時間緊、任務重,但文藝隊員們(men) 麵對困難不皺眉,咬牙堅持不掉隊,做到了小病堅持表演、輕傷(shang) 不下火線。“部隊在哪裏,文藝戰士就應該把歌聲、舞姿送到哪裏!”這是我們(men) 文藝隊員共同的心聲。

  軍(jun) 營給了我新的夢想、新的開始。我願意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當好一名文藝戰士,為(wei) 戰友們(men) 帶去歡笑。在未來的軍(jun) 旅生涯中,我會(hui) 盡己所能,闊步前進,永不言棄,寫(xie) 好軍(jun) 旅人生的每一頁,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軍(jun) 營,不負時代重托,為(wei) 國防和軍(jun) 隊事業(ye) 貢獻力量。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劉小兵、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魏寅、張明哲、馬權、王宗怡、陳崢、畢琦、姚天寶)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