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石評梅》唱出“詩化”程派唱腔
作為(wei) 北京京劇院2022年重點創作劇目之一,也是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重點創作項目、北京市文旅局折子工程,同時作為(wei) 中國劇協“喜迎二十大——優(you) 秀主題戲劇作品創作扶持計劃”項目首部作品的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於(yu) 7月23日至24日在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成功首演。該劇由中國劇協分黨(dang) 組成員、秘書(shu) 長崔偉(wei) ,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任出品人,京劇教育家李文敏任藝術指導,北京京劇院青年編劇孫國毅編劇,中國評劇院國家一級導演安鳳英任導演,著名戲曲音樂(le) 家朱紹玉任唱腔設計、作曲。劇中由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青年程派名家郭瑋飾演石評梅,優(you) 秀青年武生演員周恩旭飾演高君宇,北京京劇院領銜主演、梅蘭(lan) 芳京劇團團長、葉派小生名家李宏圖飾演餘(yu) 書(shu) 豪。
劇中“石評梅”的扮演者、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郭瑋是京劇程派藝術新一代的優(you) 秀傳(chuan) 人,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是她出演的第一部革命題材的新編現代京劇。此次積極投身新劇目創作,在充分繼承程派傳(chuan) 統劇目表演程式的基礎上,郭瑋在京劇舞台上為(wei) 觀眾(zhong) 塑造出了一位有情、有愛、有血有肉,感染人、鼓舞人的石評梅藝術形象。新京報專(zhuan) 訪“石評梅”的飾演者、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郭瑋,回顧此次創作曆程。
角色
是才女也是內(nei) 心堅強的新青年
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圍繞“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石評梅的革命與(yu) 愛情事跡進行藝術創作,描寫(xie) 了在新文化運動背景下,以石評梅、高君宇為(wei) 代表的一批新青年,在麵對封建禮教、軍(jun) 閥統治的雙重壓迫下,為(wei) 追求崇高革命理想和純潔愛情勇於(yu) 犧牲自我的無畏精神。同時展現出在五四浪潮的洪流中,新青年們(men) 對現實社會(hui) 的思考以及對理想社會(hui) 的堅定追求。在郭瑋看來,石評梅是大眾(zhong) 熟知的民國才女和革命先賢,她和高君宇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更是久為(wei) 傳(chuan) 頌。在京劇舞台上塑造石評梅的藝術形象,演繹她與(yu) 高君宇的事跡這還是第一次。
作為(wei) 京劇程派藝術新一代的優(you) 秀傳(chuan) 人,郭瑋在回顧整個(ge) 創排過程時坦言,能演好石評梅這一角色並不容易。作為(wei) 演員必須先要了解人物的生平與(yu) 成長經曆,才能漸漸地走入她的內(nei) 心世界。為(wei) 此,郭瑋曾前往北京陶然亭公園瞻仰了“高石之墓”,直觀地了解高君宇與(yu) 石評梅的革命愛情故事。為(wei) 了演好石評梅這個(ge) 角色,讓現在的觀眾(zhong) 、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她有進一步的認識、了解,領略她的光輝事跡,進入排練階段後,在老師和導演的幫助下,郭瑋從(cong) 認真讀書(shu) 、讀劇本開始,盡量深入地體(ti) 會(hui) 、熟悉人物,力爭(zheng) 準確地把握住人物在曆史環境背景下的人生經曆及思想性格特點。
通過不斷讀書(shu) 與(yu) 查閱史料,以及在創排中產(chan) 生的創作體(ti) 會(hui) ,郭瑋領悟到石評梅不僅(jin) 是個(ge) 才女,也是一個(ge) 性格內(nei) 斂且內(nei) 心堅強的女子,而這樣的人物很符合程派的表演特點。她解釋說,“石評梅外表柔弱,但內(nei) 心有剛強的一麵,即使高君宇去世了,她也要追隨他、陪伴他。另外,在高君宇與(yu) 劉和珍都去世後,石評梅還在堅守自己的革命工作,這點令我特別欽佩,是我值得用心去塑造的女性形象。”
唱腔
恪守程派唱腔突出“詩化”風格
與(yu) 傳(chuan) 統京劇相比,此次郭瑋在塑造石評梅這一角色過程中,在身段、念白、唱腔等方麵,一次次迎接著與(yu) 以往不同的新挑戰。郭瑋表示,《石評梅》作為(wei) 以民國為(wei) 曆史背景的作品,人物服裝是展現時代特色的旗袍,而非傳(chuan) 統戲服,沒有水袖,如何在舞台上展現身段動作便成了第一難題。最終,郭瑋想到了利用劇中人物的長圍巾來化用一些程派的水袖動作,這一想法竟在演出過程中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熟悉京劇的觀眾(zhong) 都知道,在京劇中,青衣行當的表演注重唱念,有大段成套唱腔,念白則以韻白居多,因此在《石評梅》之前,郭瑋坦言自己從(cong) 來沒有排過念京白的戲。作為(wei) 革命題材的新編京劇,如何在兼顧舞台效果的前提下,以新的手法、新的韻味,塑造出石評梅在京劇舞台上的獨特形象,郭瑋下了很多功夫。
在郭瑋看來,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是劇院為(wei) 發揮程派藝術特色,緊扣程派藝術風格和曆史人物的契合點而特意創作,這能令她非常順利地找到人物的感覺。她從(cong) 始至終都非常感謝主創團隊對於(yu) 自己的幫助與(yu) 啟發。郭瑋認為(wei) ,戲中“餘(yu) 書(shu) 豪”的飾演者、梅蘭(lan) 芳京劇團團長、葉派小生名家李宏圖和“高君宇”的飾演者、北京京劇院青年武生演員周恩旭的表演和人物塑造都非常到位,群體(ti) 舞蹈、武打表演的編排設計也非常精彩。尤其在導演安鳳英的不斷啟發下,郭瑋迅速準確地找到了石評梅在京劇舞台上的人物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wei) 《石評梅》的唱腔設計與(yu) 作曲,朱紹玉所設計的曲調非常優(you) 美與(yu) 淒涼,郭瑋認為(wei) ,這種旋律幾乎讓所有人聽後都會(hui) 產(chan) 生出一種非常美的享受。同時朱紹玉與(yu) 藝術指導李文敏,程派聲腔指導王碩,北京京劇院京胡琴師趙旭等數位藝術家,為(wei) 郭瑋在這出戲中的程派唱腔設計花費了很多的心血。“一直以來,將新戲改編成程派的唱腔都很有難度,既不能讓觀眾(zhong) 覺得太耳生,也不能完全是新的唱腔,最好保持一種故友新朋、似曾相識的感覺。”郭瑋表示,石評梅的唱腔恪守了程派唱腔創作的方法、規律,力爭(zheng) 做到字正腔圓、切情入理、聲情並茂。念白上也盡量避免“話劇加唱”的問題,為(wei) 的是突出“詩化”的風格。
表演
從(cong) 人物的內(nei) 心出發去塑造角色
在正式登台後,郭瑋表示,出演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完全不同於(yu) 自己平時出演傳(chuan) 統劇目時的心情。她解釋說,從(cong) 戲還沒有正式開場之前,自己便需要將情緒調整到一種非常亢奮的狀態,從(cong) 剛開始扮戲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經慢慢開始走進石評梅這個(ge) 人物當中,“僅(jin) 通過史料文字,或許台下的觀眾(zhong) 對於(yu) 石評梅的整體(ti) 形象沒有產(chan) 生太多的認知,因此必須要充分利用表演手段塑造好人物,使其‘立住了’。另外,整出戲的音樂(le) 與(yu) 唱腔也給予我相當多的刺激。在演出進行中,我跟隨著音樂(le) 完全融入角色,加速了我心底原有的那一份澎湃之情。”
《石評梅》是郭瑋自1997年進入北京京劇院以來,出演的第一部革命題材新編現代京劇,她覺得這次創排經曆,對自己在揣摩與(yu) 塑造角色方麵幫助極大。據郭瑋回憶,在《石評梅》排練期間,她在日常時間裏也參演了很多院裏的傳(chuan) 統戲,很多老師看後,均感覺如今郭瑋無論是對人物的理解還是表演方式,都與(yu) 過去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為(wei) 此郭瑋總結道,正是經過了《石評梅》這出戲的曆練,讓她真正學會(hui) 了如何走進人物的內(nei) 心去塑造角色,這對以後再演傳(chuan) 統戲或現代戲,哪怕一段清唱都會(hui) 很有幫助,“相信通過不斷地演出與(yu) 精心打磨,這部戲可以成為(wei) 一出立得住、唱得響、留得住、受歡迎的保留劇目。今年正值石評梅前輩誕辰120周年,這出戲的排演也是我們(men) 當代人向革命先輩致敬的一部佳作。”
采寫(xie)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