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昌圖:肥了黑土地 富了新農民
【走進縣城看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青坡
眼前是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一人多高的玉米秸稈從(cong) 黑土地裏吸足了養(yang) 分,迎著驕陽,正奮力地向上吐露新芽。
“猜猜看,我們(men) 黑土地裏都有什麽(me) ?”遼寧省昌圖縣陽宇農(nong) 機合作社理事長李忠華蹲在田壟旁,捧起一把泥土,笑眯眯地問道。
深黑色的泥土夾雜著幾片枯黃的秸稈,厚實的土層一陣鬆動,一隻蚯蚓破土而出。
“秸稈、蚯蚓還有好多腐殖質呢。”還未等記者開口,李忠華就打開了話匣,“這可都是地裏的寶貝啊!以前種地,有多少種多少,守著黑土地年年不休,化肥越施越多,畝(mu) 產(chan) 效益卻越來越低。現在用秸稈還田、適當輪作的保護性耕作,不僅(jin) 每畝(mu) 可節約成本70餘(yu) 元,還可以保證穩產(chan) 高產(chan) 。2021年,我們(men) 畝(mu) 產(chan) 達到1860斤幹糧,比原始耕種模式提高了20%左右,每畝(mu) 能掙2000多元。”
糧以土為(wei) 本,民以食為(wei) 天。保護黑土地,就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石。遼寧是全國糧食主產(chan) 省,擁有2800萬(wan) 畝(mu) 典型黑土地。2021年,糧食單產(chan) 達每畝(mu) 955斤,位居全國第三。昌圖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楊立冬對記者說:“鞏固糧食產(chan) 能,提升耕地質量勢在必行。2011年以來,昌圖縣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強化政策扶持,累計實施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項目288.6萬(wan) 畝(mu) 、保護性耕作439.3萬(wan) 畝(mu) ,覆蓋全縣33個(ge) 鄉(xiang) 鎮。‘十三五’以來,全縣保護性耕作地塊糧食累計增產(chan) 1億(yi) 斤,增收1億(yi) 元。”
藏糧於(yu) 地,更要藏糧於(yu) 技。在昌圖縣的一塊技術實驗田中,一個(ge) 奇怪的現象引起了記者的關(guan) 注。本應密密麻麻種植的玉米,在這裏卻很有規律地相互間隔,留出了一條條裸露的“空地”。
“這是我們(men) 創新開發的‘二比空’種植技術。”聽到記者的疑問,昌圖縣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張軍(jun) 來到兩(liang) 排玉米間,撿起一片枯黃的秸稈說道,“我們(men) 將兩(liang) 條田壟的玉米挪到一條田壟上種植,收獲後秸稈留在原地,來年便成了旁邊兩(liang) 壟的肥料來源,一年又一年地交替種植,土壤肥力始終有保障。”
“關(guan) 鍵是留出的空壟距離要準。”談到新技術,李忠華迫不及待地加入,“我們(men) 合作社依靠衛星信號給拖拉機導航,不用人為(wei) 修正方向,就能種出筆直的壟,留出精準的空壟,通風透光效果明顯。去年2000畝(mu) ‘二比空’試驗田,秋季畝(mu) 產(chan) 1700斤,高出普通模式近200斤。”
肥了黑土地,富了新農(nong) 民。昌圖縣陽宇農(nong) 機合作社社員李新華發現,這些年種地不再是“老把式”了。每到植保期,李新華便會(hui) 開著一輛白色皮卡車沿著公路駛進田間,車廂裏裝著的是3架農(nong) 用植保無人機。
“現在大家都叫我無人機‘飛手’。”李新華自我介紹,“2017年,我從(cong) 鐵嶺市回到昌圖縣務農(nong) ,合作社出錢讓我們(men) 學習(xi) 無人機駕駛技能,操作無人機在空中噴灑農(nong) 藥,省時省力又不會(hui) 踩踏秸稈,一舉(ju) 兩(liang) 得,一年收入就有4萬(wan) 多元。”
皮卡車駛過成片的玉米田,幾分鍾車程後,李新華來到了本次任務的目的地。他一邊卸下無人機,一邊和同事們(men) 交流起來:“前天下了一場大暴雨,高溫高濕容易滋生病蟲害,今年的收成全看我們(men) 防得怎麽(me) 樣了。”
“新華哥,要不試試咱們(men) 縣農(nong) 業(ye) 服務中心的‘秘密武器’?”另一名“飛手”搶過話頭,說罷便拿出一個(ge) 灰色小球放在手中,“這裏麵裝的是赤眼蜂,專(zhuan) 吃玉米螟。我們(men) 用無人機精確定位,每5米投一個(ge) ,就能夠覆蓋整片農(nong) 田。”
“好,說幹就幹。”李新華掏出手機,打開軟件,一幅前方農(nong) 田的全景地圖便出現在眼前。沿著田壟畫出一條折線,無人機便跟隨指令緩緩升空,按照預定路線開始作業(ye) 。一個(ge) 上午,200畝(mu) 的玉米植保工作便順利完成。
“人多力量大。現在合作社學習(xi) 無人機駕駛的人越來越多,培訓也特別方便,大家不到一個(ge) 星期就能掌握要領。”李新華興(xing) 奮地說,“新農(nong) 民就要不斷學習(xi) 新知識。以後發展‘智慧農(nong) 業(ye) ’,我想用無人機實現‘足不出戶,農(nong) 情全知’,這樣種地充滿‘科技範’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