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節邀市民共享運河保護利用成果
8月8日晚,2022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在大運河畔開幕。文化節以“遊運河,行大運”為(wei) 主題,整合大運河北京段沿線文化、旅遊、體(ti) 育等各類資源,圍繞“千年運河”“繽紛運河”“活力運河”三大板塊推出係列線上線下活動,邀市民共享運河保護利用成果。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亮相
文化節開幕式上,一係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集中亮相。
大運河考古再獲新發現。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介紹,2021年以來,市文物局組織在大運河沿線七區開展考古發掘項目102項,發掘麵積約10萬(wan) 平方米,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及其周邊的考古新發現。考古廓清了路縣故城南城門的形製和保存狀況;路縣故城城郊遺址東(dong) 漢水井中發現的木、竹簡牘及植物考古發現的水稻,在北京地區均屬於(yu) 首次。
近一年來,大運河沿線七區共實施各類文物保護工程126項。其中萬(wan) 壽寺東(dong) 路考古新發現建築遺存,進行了保護和環境整治。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在前期文物騰退、村莊搬遷的基礎上,進行了係統的環境整治、修繕保護、資源數字化及檔案管理等工作,將於(yu) 今年10月左右正式開放。市文物局還組織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開展了大運河通惠河段病害勘察及監測數據收集工作,在大運河遺產(chan) 段設置89處監測點位,利用三維激光掃描等開展數據收集和巡視檢查;開展了北京古橋調查及檔案編製工作,全麵摸清了88座具有交通功能的古橋,厘清了空間分布規律及保存狀況。
一批博物館點亮大運河文化帶。截至7月底,大運河沿線七區共有備案博物館165家,2021年以來新增備案博物館10家。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dong) 館)正式定名並實現外立麵亮相,預計今年年底工程竣工,2023年底向公眾(zhong) 開放。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一期順利完成,正在開展二期綠化工程;路縣故城保護展示工程正在進行主體(ti) 結構施工,預計2023年6月完工,2024年實現開館。
運河沿線各區亮出文化名片
為(wei) 了讓市民享受大運河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利用成果,本次文化節聯動“大戲看北京”“會(hui) 館有戲”等市級文化名片,在大運河北京段沿線各區舉(ju) 辦豐(feng) 富的文化活動。東(dong) 城區將舉(ju) 辦大戲東(dong) 望·2022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以“全城有戲”為(wei) 主題推出戲劇在會(hui) 館、戲劇在胡同、戲劇在景區、戲劇在校園、戲劇在商圈等活動;昌平區將開展“運河源白浮韻”昌平運河文化主題活動,以燈組造型和小型演出為(wei) 主,輔以夜遊賞景、非遺產(chan) 品展銷、網紅打卡、民俗再現等內(nei) 容,展現白浮泉悠久曆史和北京段運河源頭文化內(nei) 涵。
文化節還推出各類線上線下運河文化惠民消費主題活動。市文旅局圍繞“美好生活”主題推出10條各具特色的精品旅遊線路,充分挖掘大運河沿線旅遊資源;通州區舉(ju) 辦大運河繽紛旅遊季係列活動,聯合社會(hui) 力量定製大運河曆史文化精品旅遊線路,並聯合北京環球度假區推出消費券,推動大運河的文化旅遊發展。
科技賦能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展示
運河文化與(yu) 數字科技相融合,為(wei) 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賦能。
在開幕式上,“運河十二時辰”VR(虛擬現實)互動體(ti) 驗展,邀觀眾(zhong) 沉浸式體(ti) 驗不同時間段中北運河自然、人文景觀光影變化及運河城市風貌;一場虛擬互動全息文藝演出,將運河古韻與(yu) 現代科技相結合,搭配虛擬人物詩朗誦,共同詮釋古今同輝的運河文化。本次文化節深挖運河文化內(nei) 涵,以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為(wei) 載體(ti) ,通過VR互動體(ti) 驗展、虛擬人互動全息文藝演出等形式,講述中國大運河故事。
文化節期間,一係列學術交流、成果展示活動將舉(ju) 辦。國際運河文化高峰論壇在通州區舉(ju) 辦,邀請國內(nei) 外文化學者、專(zhuan) 家在北運河畔進行運河文化學術交流;朝陽區將舉(ju) 辦高碑店“新發展格局下運河文化創新發展的新動力”論壇,邀請市區及高校、知名專(zhuan) 家學者共議運河文化發展新動能。此外,各區還將舉(ju) 辦“千年運河暢想世界”係列曆史文化展覽,展現大運河北京段的研究成果、曆史脈絡和對北京發展的貢獻等。(李祺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