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普及傳統音樂 凝聚文化認同

發布時間:2022-08-10 16:4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陳 乾(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le) 研究所副研究員)

  “山歌勿唱忘記多,搜搜索索還有十萬(wan) 八千九淘籮……”原生民歌產(chan) 生於(yu) 我國各族人民的生產(chan) 生活實踐,在民間廣泛流傳(chuan) ,洋溢著濃鬱的鄉(xiang) 土氣息和民族風情,記錄著時代變遷和勞動人民的心聲,成為(wei) 普及傳(chuan) 統音樂(le) 、凝聚文化認同的活教材。

  正如著名音樂(le) 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家田青所說:“真正的民歌是老百姓世世代代口口相傳(chuan) 的,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豐(feng) 富和潤色的,所以真正流傳(chuan) 到今天的民歌是字字珠璣,因為(wei) 它凝聚了人民集體(ti) 的智慧。”上世紀以來,波瀾壯闊的社會(hui) 變革賦予民歌新的主題,也使其在流傳(chuan) 過程中經過多重加工和潤色,生動記錄和反映著社會(hui) 變遷,表達著人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革命時期和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時期湧現出一批口耳相傳(chuan) 的經典曲目,這些作品吸收傳(chuan) 統民歌的曲調,配以白話新詩加工而成,唱遍全國。由江西興(xing) 國山歌改編而成的《蘇區幹部好作風》,由江西瑞金民歌《十月懷胎調》改編而成的《十送郎當紅軍(jun) 》,取材於(yu) 傳(chuan) 統山東(dong) 民歌的《沂蒙山小調》,以及依照陝北民歌《騎白馬》曲調改編而成的《東(dong) 方紅》等,都屬此類。它們(men) 將宣傳(chuan) 革命主張和展望革命未來聯係在一起,呈現出革命的樂(le) 觀主義(yi) 精神與(yu) 浪漫主義(yi) 特色。除了加工、移植或改編的手法,現當代不少婦孺皆知的名作也都從(cong) 民歌中汲取了創作養(yang) 分,如吸收湖南民歌元素創作而成的《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魚米香》,吸收汕尾漁歌元素創作而成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它們(men) 喚起了無數中國人的“鄉(xiang) 愁”。

  隨著國家政策扶持的不斷深入,原生民歌的傳(chuan) 承有了更加牢固的社會(hui) 基礎,其內(nei) 容越來越多地呈現與(yu) 國家大事、黨(dang) 群關(guan) 係、民族團結等相關(guan) 的當代元素。如,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中,多地將黨(dang) 的扶貧政策唱進了群眾(zhong) 心中;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多個(ge)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為(wei) 戰“疫”出力……時代賦予了民歌新的內(nei) 容,也昭示著民歌與(yu) 時俱進的強大生命力。

  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發展。對包含原生民歌在內(nei) 的傳(chuan) 統音樂(le) 保護工作,從(cong) 新中國成立初期便已啟動。目前,已經有河曲民歌、興(xing) 國山歌、傈僳族民歌、梅州客家山歌、陝北民歌、臨(lin) 高漁歌、茅山號子等眾(zhong) 多民歌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國家對原生民歌的傳(chuan) 承保護也從(cong) 原生民歌節會(hui) 活動的宣傳(chuan) 展演,拓展到對傳(chuan) 承人、傳(chuan) 承班的重視與(yu) 扶持。

  近年來,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對傳(chuan) 統文化關(guan) 注度顯著提高。不少年輕人打破了對原生民歌“土”“俗”等刻板印象,產(chan) 生了更大的興(xing) 趣去欣賞、學習(xi) 。

  拓寬原生民歌在民間活態傳(chuan) 承的路徑,是當下應有的努力方向。經實踐檢驗,有效路徑至少包括如下三點:加強數字檔案資料的建設與(yu) 普及工作,記錄並保護原生民歌的純正性,為(wei) 後世的傳(chuan) 承發展提供契合審美原則的方法;與(yu) 群眾(zhong) 日常生活產(chan) 生連接,為(wei) “就近傳(chuan) 承”創造條件,以原生民歌活動推動文化認同,打通政府、社會(hui) 和學校傳(chuan) 承通道,促成三位一體(ti) 的民歌傳(chuan) 承機製;深挖原生民歌與(yu) 文旅產(chan) 業(ye) 融合的潛在價(jia) 值,使其成為(wei) 一種可被挖掘利用的新型文化資源。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陳之殷、郭超、周仕興(xing) 、胡曉軍(jun) 、張勇、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鵬)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