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年輕觀眾為何偏愛紀錄片

發布時間:2022-08-12 10:57:00來源: 人民日報

  今夏,由央視網、上海廣播電視台等出品的人文紀錄片《人生第二次》,沒有明星加盟,沒有豪華製作,看起來平平淡淡,卻在全網播放量超6億(yi) 次,相關(guan) 話題近百次衝(chong) 上熱搜,在東(dong) 方衛視播出期間也多次位居全國省級衛視同時段節目收視第一。

  觀眾(zhong) 何以如此喜愛?《人生第二次》成功的密碼是什麽(me) ?

  首先是作品質量過硬,其次也緣於(yu) 當下青年觀眾(zhong) 對紀錄片這種藝術形式的偏愛。

  什麽(me) 是人生第二次?是“邁過挫折,迎來新生”。該片敢於(yu) 走進生活的“深水區”,呈現普通人麵對人生重大轉折時的困惑與(yu) 反思,以及無懼重來的勇氣和堅韌。導演團隊曾經深耕深度新聞報道,對社會(hui) 熱點把握敏銳、拿捏適度。作品具有問題意識和社會(hui) 責任感,充分揭示時代的深度和廣度,同時努力以溫情構築共識,人文關(guan) 懷貫徹始終。

  “深水”自然不好蹚。主創團隊舍得下“笨功夫”,跟進每個(ge) 拍攝對象平均一年半的時間,記錄下超過1萬(wan) 小時的素材,才濃縮出8小時的成片。通過多視角還原、主人公獨白、觀點爭(zheng) 鋒等方法,讓觀眾(zhong) 感到,原來主人公與(yu) 我們(men) 一樣,都在努力地向著理想生活奔跑。這種共情,在當下尤其珍貴,它激發起陌生人之間的善意,溫暖他人,也治愈自己,讓觀眾(zhong) 從(cong) “感同身受”到“尊重你的選擇”。

  近年來,紀錄片創作蓬勃興(xing) 盛,好評不斷。其藝術魅力來自何處?

  真實是最震撼人心的力量。人們(men) 常說“生活比小說更精彩”,足見真實的動人。但紀錄片不隻是真實生活的“搬運工”,選擇記錄什麽(me) 樣的真實,在記錄過程中是否保持了對周遭世界的敬畏和對被拍攝者的尊重,無不傳(chuan) 遞出創作者的認識和思考。這才是紀錄片更有價(jia) 值的部分。

  熟悉的事物天然讓人親(qin) 近、容易共情,陌生的事物可以激起好奇心、求知欲。這恰是紀錄片擅長的領域。人文類紀錄片對日常生活的呈現,科普類紀錄片對新領域的介紹,都是典型。其佼佼者還能將兩(liang) 者“融合調配”,做到陌生中有熟悉、熟悉中有新知。

  不過,相較科普類紀錄片而言,當下令人眼前一亮的人文類紀錄片並不多見。這類選題的確不易操作。社會(hui) 人生如此豐(feng) 富多元,想要求全難免流於(yu) 空泛,不夠動人,專(zhuan) 注於(yu) 特例則可能陷於(yu) 瑣碎,難以反映生活的普遍麵貌。要挖掘提煉出有價(jia) 值的主題,需要敏銳的觀察、深刻的反思、清晰的洞見以及高超的鏡頭語言。也難怪一些人文類紀錄片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片麵追求“原生態”,忽視了藝術性;比如誤將題材的新、奇、怪、偏當作獨特,格調不高……在這種情況下,《人生第二次》受“追捧”也就不難理解了。

  如今的年輕人有著更開闊的視野、更豐(feng) 富的體(ti) 驗、更高的審美水平和鑒賞能力。好的題材,用心用情用功地創作,一定會(hui) 被他們(men) 敏銳地捕捉到,受到他們(men) 的歡迎。

(責編: 常邦麗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