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後,下個爆款在哪裏
原標題:“馬踏飛燕”後,下個(ge) 爆款在哪裏
文化應該是能夠被消費者觸摸到、品嚐到、感受到的。通過一件件文創產(chan) 品,架起一座座文化溝通的橋梁,讓消費者了解曆史,把文化帶回家,讓文化融入生活。
甘肅省博物館的文創玩偶“馬踏飛燕”走紅已經一個(ge) 多月,熱度依舊不減。在淘寶甘肅省博物館旗艦店,這款產(chan) 品的月銷量超1.5萬(wan) 件。
近年來,各大文博機構推出的文創產(chan) 品讓人目不暇接,“把文物帶回家”成為(wei) 一種流行趨勢。那些或精美可愛或“腦洞大開”的文創產(chan) 品,讓文物活起來也火起來,製造著一個(ge) 個(ge) 消費熱點。從(cong) 故宮博物院的朝珠耳機,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再到甘肅省博的“馬踏飛燕”,消費者期待著,下一個(ge) 爆款在哪裏?
文創產(chan) 品“卷起來”了
玩偶“馬踏飛燕”6月初問世,一開始不溫不火,沒過多久,它被網友拍下短視頻並上傳(chuan) 到社交平台,呆萌喜感的造型讓它一下子躋身“頂流”。
“太魔性了,非常可愛!古今碰撞,設計新穎!”“戳中我的萌點,買(mai) 它!”“等了十幾天可算沒白等,看著心情都會(hui) 變好呀!”消費者在網絡銷售平台上的留言寫(xie) 滿了對這款產(chan) 品的喜愛之情。
甘肅省博的文創產(chan) 品已經不止一次“出圈”。2020年推出“神馬來了”文創IP後,甘肅省博拿出了玩偶、風箏、卡通頭套、立體(ti) 積木等係列產(chan) 品。今年1月,一款3D綠馬頭套配合創意編排的“神馬舞”同步亮相,很快衝(chong) 上熱搜榜單。
如今的文博界,像甘肅省博一樣“會(hui) 玩”、敢於(yu) 創新和營銷的並不少見。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借助洛陽鏟和盲盒兩(liang) 大元素,豐(feng) 富消費者的體(ti) 驗感,曾經在10個(ge) 月時間賣出36萬(wan) 件;三星堆博物館以黃金麵具、青銅大立人等標誌性出土文物為(wei) 原型設計的冰箱貼、手辦等文創產(chan) 品受到歡迎,其中一款帶有濃鬱四川特色的青銅小人搓麻將擺件成為(wei) 爆款,在網絡銷售平台賣到斷貨;新疆博物館另辟蹊徑,把飲食文化注入文創設計,烤饢、阿克蘇蘋果、哈密瓜等地道風物被製作成圓形鼠標墊,擺滿一桌,逼真得像是一桌新疆宴席……博物館的文創產(chan) 品實實在在地“卷起來”了。
曾經,文創產(chan) 品可沒有這般風光。產(chan) 品銷售一般都在博物館的小賣部,遊客想帶點紀念品回家都無從(cong) 下手。千篇一律的明信片、書(shu) 簽、冰箱貼等很難勾起消費者的購買(mai) 欲。有人調侃,過去的文創產(chan) 品跟設計者見一麵,跟製作者見一麵,就被放置在倉(cang) 庫,跟灰塵見麵了。
現在情況變了。到各大博物館的文創商店逛一逛,從(cong) 生活家居到文具用品、服裝配飾、創意玩具、茶咖冷飲……產(chan) 品豐(feng) 富程度讓人眼花繚亂(luan) 。總有個(ge) 把好玩、有趣且製作精良的產(chan) 品,讓人看了忍不住想帶走。
從(cong) 數據看,文創產(chan) 品銷售屢創新高。四川省文物局發布的報告顯示,去年四川省文創收入突破1億(yi) 元大關(guan) ,創曆年之最。其中三星堆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銷售超過3000萬(wan) 元。廣東(dong) 全省博物館去年開發文創產(chan) 品2305款,實現文創產(chan) 品收入3993.39萬(wan) 元。在線上銷售渠道,2021年共有近100家博物館參加天貓“雙11”活動。開售首日,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銷量激增超400%,成為(wei) 黑馬產(chan) 品門類之一。
“馬踏飛燕”們(men) 緣何走紅
此次“馬踏飛燕”玩偶的火爆雖讓甘肅省博團隊始料未及,但它的躥紅並非無跡可尋。
這款玩偶的原型大有來頭——它是甘肅省博的鎮館之寶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上世紀60年代出土於(yu) 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1983年被確定為(wei) 中國旅遊標誌,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專(zhuan) 家組鑒定為(wei) 國寶級文物。銅奔馬以超凡的鑄造技藝將駿馬飛馳的動感演繹得淋漓盡致。
不過,玩偶在設計過程中並沒有選取銅奔馬矯健的側(ce) 顏,而是著重還原它調皮可愛的正麵神態,點睛之筆在於(yu) 露出潔白牙齒的嘴巴和微微歪著的頭,腳底點著的“飛燕”也是憨態可掬。格外接地氣的喜感造型,讓人不禁感慨,收藏在博物館的“高冷”文物也可以這麽(me) 萌。不走尋常路的反差感讓這款產(chan) 品迅速俘獲消費者的心。
“文化、藝術和審美既是文創產(chan) 品創意的源泉,也是它吸引帶動消費的不竭動力。”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管理學院副院長王青亦說,“一件產(chan) 品是否有趣、富有話題,決(jue) 定著創意能否激起共情、引發共鳴並最終‘出圈’,並真正被市場認可。”
在他看來,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受到歡迎,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它是多年來文化強國建設成效的一個(ge) 縮影,反映了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被激發起來的一種熱情和生機。”從(cong) 宏觀環境看,近年來我國從(cong) 政策上非常重視文物活化利用和文創產(chan) 品創新開發,“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正在各地生動實踐著。從(cong) 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看,“研究顯示,國家人均GDP達5000美元以上,文化消費就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去年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2000美元,但我國的文化消費僅(jin) 有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的三分之一左右,這預示著我國文化消費還有巨大潛力”。從(cong) 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看,文化消費升級將持續在“國潮”文化、科技與(yu) 文化融合等方麵發力。
走紅密碼能否複製
從(cong) 朝珠耳機、考古盲盒到“馬踏飛燕”,文創產(chan) 品的走紅有無可以“複製粘貼”的密碼?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wan) 裏挑一”。“出圈”的文創產(chan) 品必然是特別的存在。不過,在有多年文創產(chan) 品開發實踐經驗的山西傳(chuan) 媒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視覺傳(chuan) 達設計專(zhuan) 業(ye) 教研室主任高鵬看來,能夠被市場認可的產(chan) 品,一定符合讓消費者“看得上、讀得懂、買(mai) 得起、帶得走”的規律。“看得上,是說設計能夠打動消費者;讀得懂,是說消費者能夠通過產(chan) 品了解它背後的文化意義(yi) ;買(mai) 得起,是說文創產(chan) 品不是奢侈品,消費者兜裏有100元錢也能買(mai) 到心儀(yi) 的東(dong) 西;帶得走,是說產(chan) 品要便攜,方便帶回家。”
高鵬認為(wei) ,優(you) 秀的文創產(chan) 品無一例外是在“文化”二字上下了功夫的。我們(men) 國家悠久的曆史文化,是進行創意設計最寶貴的根基。“文化不是簡單看一看就可以的,它應該是能夠被消費者觸摸到、品嚐到、感受到的。”這正是開發文創產(chan) 品的意義(yi) 所在。通過一件件文創產(chan) 品,架起一座座文化溝通的橋梁,讓消費者了解曆史,把文化帶回家,讓文化融入生活。
“創意的過程是從(cong) 抽象到具象,不是簡單複製傳(chuan) 統文化符號,而是一個(ge) 把傳(chuan) 統時尚化再設計的過程。”高鵬說,“比如一款文創水杯,它基本的功能性不需要設計師創意。我們(men) 要做的是把文化巧妙地注入其中,讓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感受到文化價(jia) 值的延伸,產(chan) 生心靈的共鳴。追求精神層麵的愉悅是消費升級的體(ti) 現。”
高鵬觀察,從(cong) 打卡博物館到購買(mai) 文創產(chan) 品,如今年輕消費者已成為(wei) 文化消費的主力人群。“近些年,國家越來越重視對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和傳(chuan) 承,年輕消費者成長的大環境讓他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有了更多認同感和自豪感,這正是近幾年‘國潮’消費興(xing) 起的重要原因。”高鵬說,“好的客戶決(jue) 定好的設計,消費者有需求,一定會(hui) 促使更多更好的文創產(chan) 品出現,把傳(chuan) 統文化的溫度轉化為(wei) 文創產(chan) 品的熱度。”
張 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