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楊福家
8月9日上午,著名核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複旦大學原校長楊福家的遺體(ti) 告別儀(yi) 式在上海龍華殯儀(yi) 館舉(ju) 行,前來送別的有上海本地及各地各級領導、各界人士,還有生前同道、友好、同事、學生。在複旦大學校園內(nei) ,有師生掛起緬懷楊福家先生的橫幅、折疊了一串串潔白的紙鶴,寄托綿長哀思。
告別儀(yi) 式上,殯儀(yi) 館大廳上方懸掛黑底白字的橫幅“沉痛悼念楊福家同誌”,廳兩(liang) 側(ce) 書(shu) 題“全球視野家國情懷科學探索知微著 追求卓越精神勵當世”及“曆史使命作育棟梁爭(zheng) 創一流謀深遠 力行博雅風範垂千秋”,那是他一生光輝的寫(xie) 照。
1954年9月,楊福家考入複旦大學物理係,此後一直在原子核物理學領域深耕。1963年9月,他被選派到丹麥哥本哈根尼爾斯·玻爾研究所做訪問學者。1978年,他被任命為(wei) 複旦大學原子核科學係係主任。他在複旦、在中國建立起第一流的實驗室——“基於(yu) 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實驗室”,同時培養(yang) 了國內(nei) 第一批實驗核物理博士生。
在生活中,楊福家既是嚴(yan) 師,也是慈父。楊福家的女婿孫永年說,嶽父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的科技事業(ye) 和教育事業(ye) ,盡管工作異常忙碌,他對家庭的關(guan) 心始終無微不至,讓平凡的日子變得美好而可愛。
楊福家的女兒(er) 楊奇誌至今仍清晰記得小時候父親(qin) 教她做功課時的情景。楊奇誌從(cong) 小胃就不太好,父親(qin) 總是噓寒問暖,每次吃飯還要關(guan) 照她注意飲食冷熱,遇到好吃的首先要夾給她。孫永年說:“嶽父在7月17日永遠離開了我們(men) 。我們(men) 的小家庭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丈夫、正直能幹的父親(qin) 、和藹可親(qin) 的外公,這些天來我們(men) 一直沉浸在無法自拔的悲痛之中。”
在孫永年看來,嶽父嶽母是一對賢伉儷(li) ,嶽母支持嶽父的事業(ye) ,陪同出訪各地。他們(men) 保持儉(jian) 樸的家風,家庭生活融洽。近年來,嶽母的心髒不太好,連出趟遠門都有困難。嶽父為(wei) 了照顧好嶽母,承擔了家務瑣事,還多次取消出差,甚至連計劃中的腰部手術也猶豫再三,一推再推。如今,這對相濡以沫60多年的夫婦天人永隔,情思綿延。
告別儀(yi) 式上,楊福家的學生、複旦大學核科學與(yu) 技術係教授、複旦大學教務處調研員陳建新在瞻仰遺體(ti) 時,為(wei) 老師另外單獨鞠了三次躬。作為(wei) 跟隨楊福家學習(xi) 、工作多年的學生,他對老師追求卓越、嚴(yan) 謹治學和重視培養(yang) 年輕人的作風感受很深。
陳建新清晰地記得,自己在1974年秋季入學時,楊福家對這批工農(nong) 兵大學生非常關(guan) 心。在入學後不久講述“放射性核素”課上,楊福家讓每名同學任選一個(ge) 核素並談談認識。他說:“我和同學們(men) 都很認真地搜索素材,努力完成入學後的第一次作業(ye) 。上交作業(ye) 後,楊先生專(zhuan) 門找我談話,在指出文中存在的不足外,還非常肯定我認真的態度,勉勵我做事要精益求精。我感悟到:楊先生布置這道作業(ye) 題,是有意鍛煉我們(men) 搜索文獻、遴選素材和描述表達的能力,這對剛踏入複旦校門的學生來講是很有意義(yi) 的。”
在和楊福家接觸多了以後,陳建新愈發領悟到他“做人第一,修業(ye) 第二”的主張,以及“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
1980年楊福家晉升為(wei) 教授,當年秋季學期,楊福家就為(wei) 學校物理類本科生講授原理物理學大班課,陳建新負責記錄講課內(nei) 容、編成講義(yi) 。課上,楊福家總是將理論聯係實際,常把最近幾天甚至當天國際上發生的一些情況介紹給學生,還會(hui) 給學生列出“世界難題”,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對科研工作的興(xing) 趣。
為(wei) 引導培養(yang) 學生刻苦鑽研和團隊合作精神,他常為(wei) 學生講解我國核事業(ye) 艱苦創業(ye) 的曆程和“兩(liang) 彈一星”精神,還曾講到國際上有一項獲諾貝爾獎的研究,在展示研究成果的論文中有100多人署名,以此說明團隊互助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yi) 。後來,原子物理學這門課的講義(yi) 經數次修改後出版成書(shu) ,並多次修訂再版,去年榮獲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優(you) 秀教材一等獎。
告別儀(yi) 式當天,曾於(yu) 1995年至2015年間擔任楊福家秘書(shu) 的陳弘到現場吊唁。陳弘認為(wei) ,楊福家是一位具有豐(feng) 滿理想和改革熱情的教育家,具有不甘平淡的性格和勇於(yu) 創新的工作作風。
陳弘回憶,1993年2月,楊福家任職複旦大學校長,在任期間,複旦大學圍繞完善學分製、實施通才教育、抓考風學風等本科教學工作做了一番變革。卸任複旦校長後,楊福家自2001年起擔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Chancellor,又譯“校監”——記者注),是第一位在英國大學裏擔任該職的中國人。陳弘說,“校監”通常是一個(ge) 名譽職位,但楊福家將其視為(wei) 近距離觀察英國高校教學、管理、人才培養(yang) 機製的機會(hui) ,希望以此為(wei) 契機,在中國教育改革方麵做一番具有突破性、開創性的事業(ye) 。
2004年,寧波諾丁漢大學正式開學,年近70歲的楊福家出任首任校長。這所中國首個(ge)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籌辦和創立,花費了楊福家大量的心血和精力。陳弘說:“這不是把英國的高校照搬到中國來,而是運用英國的師資與(yu) 質量評價(jia) 體(ti) 係,與(yu) 中國的機製體(ti) 製相結合,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來培養(yang) 中國的學生,並始終強調立德樹人。”
在跟隨楊福家工作期間,陳弘被他強烈的愛國主義(yi) 精神所打動。他介紹說,楊福家作為(wei) 新中國首批派往西方的學者,在丹麥哥本哈根尼爾斯·玻爾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很欣賞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風範,並且身體(ti) 力行。他在母校格致中學以及工作過的寧波諾丁漢大學、複旦大學都設立了獎學金,鼓勵學生努力學習(xi) 、報效祖國。
楊福家嚴(yan) 謹治學的態度和獨到的講課風格一直鞭策著後輩教師。陳建新回憶,2009年,已經調離複旦大學9年的他接受楊先生邀約,回校參與(yu) 核科學與(yu) 技術係及核專(zhuan) 業(ye) 的恢複重建工作,那時,楊福家經常向後輩講述自己在1950年代末參與(yu) 創建原子能係的情景,言語中充滿鼓勵和期望,並給予前瞻性指導,讓教師們(men) 感受到當年創係時的篳路藍縷和如今恢複重建該專(zhuan) 業(ye) 的意義(yi) 。而今,複旦大學的核工程與(yu) 核技術專(zhuan) 業(ye) 已建設成為(wei)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zhuan) 業(ye) 。
到現場為(wei) 楊福家送行的,還有年輕一代的學生。
2019級現代物理研究所直博生任百惠難忘在新生座談會(hui) 上第一次見楊福家的情景:“先生教導我們(men) 不僅(jin) 要搞好科研,還要廣博地學習(xi) ,找到自己人生的‘火種’並為(wei) 國家作貢獻,現在我還在這條路上學習(xi) 並努力著。”2021級現代物理研究所碩士生董旭說:“‘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作為(wei) 現代物理研究所的一名研究生,我們(men) 要秉承先生遺誌,繼承先生的科研精神,繼續為(wei) 祖國的科研作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通訊員 胡慧中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