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牛河梁遺址很“牛” 紅山文化更“紅”

發布時間:2022-08-18 11:32:00來源: 遼寧日報

  核心提示

  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公眾(zhong) 中的關(guan) 注度持續升溫及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進度的加快,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吸引來更多目光。

  作為(wei) 重要的考古學文化,紅山文化分布範圍覆蓋了遼寧西部、內(nei) 蒙古東(dong) 南部和河北北部這三個(ge) 地區相鄰的廣闊區域。其中,位於(yu) 我省朝陽市的牛河梁遺址處於(yu) 紅山文化晚期,也是中華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目前,考古工作者正按照計劃,對紅山文化早期的馬鞍橋山遺址、晚期的牛河梁遺址加快發掘工作進度,以尋求研究新突破。而公眾(zhong) 在關(guan) 注考古工作進展的同時,也在博物館、展示館內(nei) 追尋紅山文化的身影。那些創意新穎、形式多樣的文創產(chan) 品,讓喜歡紅山文化的人們(men) 可以隨時感受紅山文化的魅力。

  考古發掘工作進度加快

  涼風習(xi) 習(xi) ,鬆濤聲陣陣。8月15日的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安靜且有序,除了偶爾幾句低聲溝通外,考古工作者們(men) 一直埋頭專(zhuan) 注於(yu) 自己手裏的工作。

  “我們(men) 現在正按照計劃,對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進行細致發掘,希望此次發掘能成為(wei) ‘牛河梁’考古研究的新突破口。”紅山社會(hui) 文明化進程研究項目負責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副主任賈笑冰說。

  “牛河梁”是紅山文化晚期的一處遺址,地處朝陽淩源市與(yu) 建平縣交界,這裏因為(wei) 在幾十年前發掘出土了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塚(zhong) ,以及精美的紅山玉器而震驚海內(nei) 外。女神廟就位於(yu) 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作為(wei)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子項目中的一項內(nei) 容,最近幾年,牛河梁遺址的發掘工作隨著工程的快速推進而再次提速。

  與(yu) 牛河梁遺址一樣,正在穩步、有序推進的還有距離其60公裏外的馬鞍橋山遺址。

  “馬鞍橋山”是紅山文化早期一處聚落址,在這個(ge) 距今6000多年前的“村子”裏,不僅(jin) 有生活區,而且還有墓葬區和祭祀區,這種情況在紅山文化遺址中較為(wei) 少見。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護中心)研究館員、馬鞍橋山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樊聖英介紹,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斷深入,考古人員正在對馬鞍橋山遺址內(nei) 已經發現的祭祀區進行解剖,目前已經發現了灰坑、壕溝、焚燒等遺跡現場,這為(wei) 還原幾千年前紅山先民的祭祀場景又增加了確鑿證據。

  觀眾(zhong) 數量持續攀升

  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日益受到公眾(zhong) 關(guan) 注,紅山文化和牛河梁遺址等這些與(yu) 中華文明密切相關(guan) 的考古學文化也受到追捧。

  在遼寧省博物館“古代遼寧”展廳,陳列著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熊龍、玉鳳、勾雲(yun) 形玉佩等帶有明顯紅山文化風格的玉器。這些造型抽象、做工精美的玉器,每天都會(hui) 吸引喜愛紅山文化的觀眾(zhong) 前來靜心觀賞。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工作人員蓋麗(li) 豔說:“今年暑假,到我們(men) 館參觀的觀眾(zhong) 數量要較去年同期增長20%左右。”牛河梁遺址博物館就建在遺址保護區內(nei) ,它是我省唯一一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組成部分,也是全麵展示牛河梁考古發掘成果的博物館。

  在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保護展示館內(nei) ,利用暑假帶著孩子前來參觀的北京、沈陽等外地觀眾(zhong) 絡繹不絕。蓋麗(li) 豔表示,因為(wei)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公眾(zhong) 中引起關(guan) 注,紅山文化和牛河梁遺址也因此受到關(guan) 注,這其中,父母帶著孩子現場感受“牛河梁”魅力的觀眾(zhong) 數量持續攀升。

  除了到博物館、展示館零距離感受紅山文化,與(yu) 紅山文化有關(guan) 的文創產(chan) 品、仿製玉器也成為(wei) 公眾(zhong) 追捧的對象。上個(ge) 周末,在錦州市古玩大集上,十幾個(ge) 專(zhuan) 門售賣紅山玉器的攤位前都圍著三三兩(liang) 兩(liang) 的買(mai) 家。一名攤主告訴記者,這幾年,紅山玉器越來越受到人們(men) 的喜愛,花上幾百元買(mai) 一件仿製的紅山玉器文創產(chan) 品用來收藏,已經成為(wei) 愛好者們(men) 的新選擇。

  不僅(jin) 如此,在一些文創產(chan) 品售賣網站上,以“紅山”“牛河梁”等名字命名的線上店鋪生意紅火。除了仿製的紅山玉器外,書(shu) 簽、冰箱貼、水杯等帶著紅山文化元素的文創產(chan) 品也成為(wei) 大眾(zhong) 喜歡的產(chan) 品。朱忠鶴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