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瓷為紙 手刻丹青

發布時間:2022-08-18 14:50:00來源: 人民日報

  “呲……呲……”刻刀在瓷板上遊走,握著刻刀的雙手因長期用力,骨節處的老繭十分突出。隨著刻刀由細換粗,瓷板上的線條逐漸清晰。此時,刻瓷人的身體(ti) 早已離開椅子,整個(ge) 上半身的重量都壓在了握刀的雙手上。

  “剛才這個(ge) 刀法,就叫推刀法。”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刻瓷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鍾立維直起身子,向記者介紹。

  在位於(yu) 遼寧省沈陽市於(yu) 洪區的瓷雅軒工作室內(nei) ,陳列的刻瓷作品中既有《簪花仕女圖》《蘭(lan) 亭序》等古代書(shu) 畫名作,也有《五虎圖》《百鶴圖》等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題材。“刻瓷被稱為(wei) 瓷器上的丹青,是集繪畫、書(shu) 法、刻鏤於(yu) 一身的傳(chuan) 統藝術。”鍾立維說,刻瓷製作成形要經過選瓷、構圖、雕刻、著色等步驟,涵蓋鏨、鐫、推、研、色等技法,雕刻一幅作品至少需要十幾道工序、幾萬(wan) 次的鑿刻。

  鍾立維從(cong) 小看外祖父刻瓷,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8歲開始正式接觸刻瓷,刻刀一握就是60年。2011年創作《富春山居圖》時,鍾立維將13塊瓷板拚成長10.08米、寬0.4米的長卷,除了吃飯睡覺,幾乎不離案桌。經過1年多,鍾立維用刻瓷技藝將原作中的書(shu) 法、繪畫、印章等一一還原。

  傳(chuan) 統刻瓷多在瓷器上雕刻,顏色也多為(wei) 紅、黑等單色調。為(wei) 了擴展作品題材,鍾立維將刻瓷發展到瓷板上,在傳(chuan) 統的鏨刀法基礎上創新了鐫刀法和推刀法,又在工序上增加了研磨著色,賦予這項傳(chuan) 統手工技藝新生機。

  由於(yu) 市麵上沒有適用於(yu) 鐫刀法和推刀法的工具,鍾立維的鐫刀和推刀都是親(qin) 手製作打磨的。“鏨刀法是通過錘子擊打刀具,以點成線,以線成麵;鐫刀法是像握筆一樣握住鐫刀剔刻瓷麵,用來展現動物皮毛和人物毛發的細膩質感;推刀法則是用推刀推出線條,使線條粗細均勻、舒展流暢。”鍾立維介紹。

  鐫刀法雕刻的《五虎圖》,毛發清晰可見,栩栩如生;推刀法呈現的《蘭(lan) 亭序》,頓挫自然,瀟灑流麗(li) ……以瓷為(wei) 紙、以刀代筆,對鍾立維來說,人物、山水、花草、百獸(shou) 等,凡是能著於(yu) 筆墨之物,無不可刻於(yu) 瓷器之上。

  從(cong) 青絲(si) 到華發,鍾立維開始思考如何讓這門手藝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2013年以來,鍾立維在高校設立刻瓷專(zhuan) 業(ye) 課程,口傳(chuan) 身教,輔導過80多名本科生、6名碩士研究生;在工作室免費收徒,培養(yang) 刻瓷傳(chuan) 承人。

  “傳(chuan) 統技藝不僅(jin) 有成熟的技術,更代表了老一輩手藝人積澱下來的文化記憶。”鍾立維說,“人在手藝在,傳(chuan) 承刻瓷技藝也是傳(chuan) 承曆史。”(本報記者 胡婧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