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如何揚帆出海?文體名家分享“金點子”
中新網北京8月31日電(劉越)2022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hui) 日前在天津落下帷幕,如何讓中華文化“揚帆出海”成為(wei) 大會(hui) 的重要議題之一。各界知名人士紛紛建言獻策,從(cong) 多維度展現“文化輸出”這份考題上不同的思路與(yu) 答案。
體(ti) 育出海|多角度呈現嶄新、鮮活的中國形象
北京冬奧會(hui) 無疑是2022年中國麵向世界最閃亮的名片之一——參賽運動員將近三千人、與(yu) 會(hui) 媒體(ti) 超過一萬(wan) 人,覆蓋全球的影響力之巨大,讓參與(yu) 其中的奧運冠軍(jun) 武大靖深有感觸。
“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對北京冬奧會(hui) 都讚不絕口。國際奧委會(hui) 主席巴赫先生說,有兩(liang) 場奧運會(hui) 同樣精彩、無與(yu) 倫(lun) 比,一個(ge) 是2008年夏季奧運會(hui) ,一個(ge) 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這是很高的評價(jia) 。”8月29日,作為(wei) 嘉賓出席中國網絡文明大會(hui) 網絡內(nei) 容建設論壇的武大靖,談到了體(ti) 育帶來的中華文化感召力。
武大靖告訴中新網記者,從(cong) 讓很多國際運動員眼前一亮的奧運村,到冰墩墩雪容融,再到中國美食、中國文化,在各個(ge) 領域,北京冬奧會(hui) 都有“出圈”的精彩瞬間。“東(dong) 北話僅(jin) 次於(yu) 冰墩墩之後,通過冬奧會(hui) 向全世界普及了東(dong) 北話。”武大靖笑著說。
北京冬奧會(hui) 為(wei) 何能輻射全球,甚至借由體(ti) 育領域增強中華文化吸引力?究其原因,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亮眼的競技成績和堅實的媒體(ti) 力量都是重要因素。一場綜合性國際大賽,賽場內(nei) 外彰顯的是的中國速度、中國成就、中國理念和中國精神。通過傳(chuan) 媒的宏大敘事和細節體(ti) 現,多角度呈現出一個(ge) 嶄新而鮮活的中國形象。
世界上所有賽事都有自己的IP,而北京冬奧會(hui) 的成功也在為(wei) 中國體(ti) 育IP的崛起“打樣”。觀眾(zhong) 對“點”的認可延伸到“麵”上,對事件或人物背後的文化內(nei) 核產(chan) 生了解和喜愛,就是一個(ge) 成功文化輸出案例。
作為(wei) 親(qin) 曆者的武大靖感慨說:“我們(men) 在海外有好多中國粉絲(si) ,每一場比賽他們(men) 都會(hui) 專(zhuan) 程去看。有這樣的一群支持者給我們(men) 鼓勵加油,我們(men) 並不孤單。通過比賽,更多國外的觀眾(zhong) 知道了我們(men) ,他們(men) 也會(hui) 在現場去為(wei) 中國隊加油。”
文化出海|科技樹下“敦煌飛天” 交響樂(le) 中“貴妃醉酒”
如果說賽場內(nei) 外的成就折射出中華文明的躍動之美,那麽(me) 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和弘揚,則彰顯著中華文明的厚重底蘊和深邃意境。科技與(yu) 文化相伴前行,更為(wei) 文明的賡續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正如從(cong) 古絲(si) 綢之路到今“一帶一路”,始終被海內(nei) 外高度關(guan) 注的文化瑰寶敦煌,“數字化”正在讓文物走出國門,將東(dong) 方之美輻射全球。
8月29日舉(ju) 辦的中國網絡文明大會(hui) 網絡文明國際交流互鑒論壇上,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所長俞天秀在演講中提到,莫高窟是集壁畫、建築、彩塑於(yu) 一體(ti) 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如何將其信息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是一大難點。經過將近30年的數字化工作,如今已經完成了278個(ge) 洞窟的數據采集,留下了一批非常珍貴的曆史檔案底片。
2016年,敦煌研究院通過互聯網將30個(ge) 洞窟的高清數據公開免費向全球展示,訪問量高達1680萬(wan) 人次。俞天秀告訴中新網記者,之前很多國外敦煌學研究人員隻能依托於(yu) 畫冊(ce) 、文獻或一些局部畫麵開展研究,如今從(cong) 洞窟整體(ti) 形製到壁麵高清細節都一覽無餘(yu) 。“互聯網平台搭建了國際敦煌學研究的橋梁,全球人民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限製來共享文化遺產(chan) 的知識,有利於(yu) 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他說。
在敦煌文化插上數字翅膀漂洋過海,煥發生機活力的同時,梨園戲台之上,“楊貴妃”醉酒後的莞爾一笑也引得台下金發碧眼的觀眾(zhong) 掌聲雷動。作為(wei) 本屆中國網絡文明大會(hui) 的表演嘉賓,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豔給觀眾(zhong) 奉上了一場名為(wei) 《梅派遇上00後》的表演,京劇《貴妃醉酒》和網絡熱曲《萬(wan) 疆》的混搭贏得滿堂彩。
在王豔看來,國粹藝術對外輸出的關(guan) 鍵點,一在於(yu) 京劇本身的魅力,二在於(yu) 東(dong) 西方文化的交融。她回憶起2011年去歐洲巡演的經曆:“劇場座位基本上都是滿的,而且九成以上坐的都是外國人,謝幕要將近20分鍾。觀眾(zhong) 意猶未盡。”更重要的是,她不認為(wei) 外國觀眾(zhong) 看京劇隻是“聽個(ge) 響”。
“咱們(men) 票友在精彩時刻會(hui) 叫好,外國觀眾(zhong) 也會(hui) 齊刷刷鼓掌。我們(men) 有時候低估了國外觀眾(zhong) 的欣賞水平,他們(men) 很懂戲。有的外國票友還提出,不要看純武戲,要看有情節、有表演的文戲。”她說。
尋求東(dong) 西方文化共鳴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關(guan) 鍵,這是王豔的經驗之談。她曾在紐約新年音樂(le) 會(hui) 表演過交響樂(le) 版《貴妃醉酒》,這一折京劇經典唱段經過全新創作和改編後,反響出乎意料的好。“交響樂(le) 版《貴妃醉酒》沒有京劇樂(le) 隊伴奏,我說‘那我怎麽(me) 張嘴唱’?但畢竟是熟悉的旋律,經過西洋樂(le) 的包裝,以東(dong) 方遇上西方的主題呈現後,在紐約演出時非常轟動。”
科技樹下“敦煌飛天”,交響樂(le) 中“貴妃醉酒”。科技和文明的相逢,文明與(yu) 文明的互鑒,都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輝,也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出海指明方向——保持藝術本身的純粹魅力,它可以跨越國界和語言的隔閡;同時擁抱科技擴大文化共鳴,讓全世界領略到更豐(feng) 富、更多樣、更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瑰寶。
影視出海|為(wei) 何沒有翻譯,很多外國觀眾(zhong) 也能看懂?
早些年間,電視劇《甄嬛傳(chuan) 》風靡大江南北,而後更進一步走出國門,受到不少外國觀眾(zhong) 的追捧和喜愛。影視作品帶來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是超乎想象的,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影視產(chan) 業(ye) 日新月異,也給文藝創作者們(men) 帶來了更多講好中國故事的機會(hui) 。
曾在《甄嬛傳(chuan) 》中出演“溫太醫”,並擔任該劇禮學指導的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張曉龍,同樣出席了網絡文明國際交流互鑒論壇。他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談到了影視劇該如何“揚帆出海”的議題。他認為(wei) ,影視行業(ye) 對外的作品輸出在逐年擴大,穩中向好。
“《甄嬛傳(chuan) 》是一個(ge) 標杆,包括《蒼蘭(lan) 訣》、《沉香如屑》、《大秦賦》在海外都很受歡迎。一方麵是製作水平越來越高,另一方麵是中華上下五千年,各個(ge) 時期有各個(ge) 時期的美、各民族有各民族之美。很多外國朋友覺得中國是一個(ge) 神奇的東(dong) 方國度,(他們(men) )極其喜歡。”
古裝劇之所以在海外大受歡迎的原因,張曉龍認為(wei) 離不開“美學”二字。無論是唐裝漢服衣袂翩飛之美,還是作揖拱手端方禮儀(yi) 之美,都是中華文明之美。“這十多年來,我看了各個(ge) 版本的‘溫太醫’,有我在說泰語的,說緬甸語的,說西班牙語、英語的,證明了世界各個(ge) 國度都在喜歡中國文化。”他說,文化傳(chuan) 播一定要有美學高度,藝術是相通的:“音樂(le) 也好,美術作品、影視劇也好,即使沒有翻譯很多人也都能看得懂。為(wei) 什麽(me) ?藝術能直擊心靈。”
除了古裝劇,近年來視聽領域有更多不同類型的作品成功“出海”。通過互聯網平台,《對決(jue) 》《破冰行動》《理想之城》等一係列作品,正在成為(wei) 許多國家和地區人民了解中國人生活和英雄故事的窗口。
“新時代中華文化的國際傳(chuan) 播正迎來新機遇,影視出海的題材和類型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正如一位參會(hui) 嘉賓所說,影視產(chan) 業(ye) 從(cong) 業(ye) 者應繼續通過內(nei) 容創意、精品創作、科技創新展現中國精神、反映時代風貌、傳(chuan) 承優(you) 秀文化。(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