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重返涼山,傳遞善意是最好的回報

發布時間:2022-09-02 10:4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四川大涼山的彝族小夥(huo) 蘇正民回家鄉(xiang) 支教了。今年6月,他在畢業(ye) 論文中用6000餘(yu) 字的致謝,感謝了65個(ge) 幫助過自己的人。從(cong) 山溝溝裏的“放羊娃”,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優(you) 秀畢業(ye) 生,蘇正民經曆艱難,也有幸遇到了一個(ge) 個(ge) 伸出援手幫助他的好心人。如今,大學畢業(ye) 的他用自己的知識回饋家鄉(xiang) ,成了大涼山青年支教隊伍中的一員。

  開學第一課上,這位曾經的“窮學生”用自己的經曆勉勵學生:“我也是大涼山的孩子,大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學,走出涼山。”事實上,早在讀書(shu) 時,蘇正民就通過攢錢捐款和募款的形式支持了60多名貧困學子讀書(shu) 考學。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用了18年“走出涼山”的蘇正民在畢業(ye) 後“重返涼山”,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不論是捐資募款還是回鄉(xiang) 支教,蘇正民的選擇,本質上都是一種善意的“報恩”之舉(ju) 。麵對那些不求回報的善意,最好的“報恩”方式既不是錢財,也不是溢美之詞,而是將這份善意傳(chuan) 遞下去,饋贈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在手遞手、心連心的傳(chuan) 遞過程中,前人留下的善意就像一顆顆種子,在感恩與(yu) 奮鬥的澆灌之下,培育出一株株善行的新芽。

  曾在希望工程宣傳(chuan) 海報上以大眼睛形象引發無數關(guan) 注的小女孩蘇明娟,長大後踏上公益助人的道路,設立“蘇明娟助學基金”,援建兩(liang) 所希望小學,資助了數十名貧困大學新生。曾在孔繁森身邊工作、學習(xi) ,深受其愛民情懷影響的藏族青年阿旺曲尼,在孔繁森犧牲後紮根高原、堅持助人40年,為(wei) 貧困的“第二故鄉(xiang) ”崗巴縣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他們(men) 的事跡,和蘇正民的選擇互相映照,生動詮釋了當代語境下的“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在生活中,一個(ge) 人對另一個(ge) 人的幫助可能隻是舉(ju) 手之勞。但哪怕是再微小的善意,也可能在受助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記,使其受益終身。助人者的善舉(ju) ,就像水滴滋潤受助者的心田,使其體(ti) 會(hui) 到奉獻的可貴,進而激發他們(men) 身上的助人情懷,湧出新的“善意之泉”。今天,我們(men) 在那些曾經受過他人幫助,步入社會(hui) 後投身公益事業(ye) 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的,正是這樣的“湧泉之姿”。

  真正的感恩精神,不僅(jin) 是以善報善,更是善意的“共振”與(yu) “裂變”。在社會(hui) 各界積極共建公益事業(ye) 的過程中,無數份善意匯聚在同一場域,共振出公民道德的主流和聲;這些善意通過像蘇正民、蘇明娟這樣的人一傳(chuan) 十、十傳(chuan) 百,以裂變的形式傳(chuan) 遞、增長下去。

  截至2021年,民政部數據顯示,全國已登記認定慈善組織9288個(ge) ,與(yu) 此同時,在基層建設、鄉(xiang) 村振興(xing) 、應急救災等社會(hui) 事業(ye) 中,也從(cong) 來少不了自發性社會(hui) 力量的積極貢獻。這些現實既令人感到欣慰,也激勵著更多年輕人追隨助人奉獻者的腳步,向上向善,關(guan) 愛他人。在傳(chuan) 遞善意、分享善意的過程中,我們(men) 既能讓自己的人生更具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也能為(wei) 人人互敬互愛、互幫互助的理想社會(hui) 出一分力,發一束光。與(yu) 此同時,不管是鄉(xiang) 村支教者,還是在抗疫中挺身而出的年輕醫護人員,以及此次撲滅重慶山火中迎火而上的誌願者,都讓我們(men) 看到構建美好社會(hui) 中生機勃勃的青年力量。

  楊鑫宇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