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科技事業發展:匯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磅礴力量

發布時間:2022-09-05 15:2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十年答卷】

  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xing) 毅光明日報通訊員 楊順璽

  這是大國崛起關(guan) 鍵性的十年,也是大國工程實現曆史性跨越的十年。

  “天眼”探空、“蛟龍”入海、“神舟”飛天、“複興(xing) 號”馳騁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中國人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細數這十年,你會(hui) 發現,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裏遊的,我們(men)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強,一步步見證著祖國的偉(wei) 大。

  十年來,在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事業(ye) 發生了曆史性、整體(ti) 性、格局性重大變化,走出了一條從(cong) 人才強、科技強,到產(chan) 業(ye) 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中國正式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正向世界科技強國全速邁進。

  科技部部長王誌剛指出,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中國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yu) 者,也是共同解決(jue) 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1.自主研發,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

  從(cong) 黨(dang) 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國把創新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十年,是我國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接續奮鬥的十年。作為(wei) 我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不待揚鞭自奮蹄。

  圍繞深空、深海科技製高點,中科院研製的悟空、墨子、慧眼等科學衛星,使我國在空間科學國際競爭(zheng) 中占據有利地位。

  圍繞基礎學科研究,中科院產(chan) 出鐵基高溫超導、納米限域催化、量子計算原型機、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等高水平的重大原創成果,引領我國在凝聚態物理、分子科學、納米材料、幹細胞等重要前沿方向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聚焦創新,實現科技騰飛。

  “曙光”超級計算機的問世,有力帶動了相關(guan)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中科院煤製乙醇、煤製低碳烯烴等多項技術成功實現商業(ye) 化,為(wei)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能源安全提供了科技解決(jue) 方案;分離出世界上首個(ge) 新冠病毒毒株,研製了多款疫苗、檢測試劑……

  進取突破,助力民族複興(xing) 。

  2022年上半年,中國科技創新重磅成果頻出。依托“中國天眼”FAST產(chan) 出的一批原創成果集中發布:FAST中性氫譜線測量星際磁場取得重大進展,首次揭示快速射電暴爆發率的完整能譜及其雙峰結構……中國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中不斷突破,充分證明我國科技實力進一步飛躍。

  根據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我國從(cong) 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第12位,開啟了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新階段。

  “我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科技事業(ye) 的藍圖已經繪就,科技創新事業(ye) 在不斷向前發展。”王誌剛說。

  2.舉(ju) 世矚目的國之重器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工程科技事業(ye) 取得了曆史性成就,是我國工程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高最快的十年。”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說。

  世界工程,彰顯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

  貴州的群山中,有著“中國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不斷探索著宇宙的奧秘。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科學目標,光纖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通過技術驗收。這意味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全麵保持國際領先地位。

  這十年,一大批世界級工程相繼問世。麵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中國高鐵、中國大壩、中國橋梁、中國港口,向全世界發出一張張響亮的名片。

  中國製造逐漸成為(wei) 高品質的保證,未來車、數據港,還有產(chan) 業(ye) 鏈供應、5G、北鬥導航,新能源、先進核能、特高壓等,在這些舉(ju) 世矚目的成就的背後,是一位位中國工程院科技工作者夜以繼日的身影。

  工程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工程技術助力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有力支撐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還有西氣東(dong) 輸、南水北調、川藏鐵路、東(dong) 數西算等,科技助力脫貧攻堅,為(wei)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實現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等,工程科技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大江奔流,萬(wan) 家燈火之間,由特高壓輸電工程連接。白鶴灘水電站首批400萬(wan) 千瓦清潔水電,為(wei) 華東(dong) 地區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2017年,長達886公裏的蘭(lan) 渝鐵路全線通車。5年來,越來越多的省份填補了“高鐵空白”。中國高鐵通車裏程超過2萬(wan) 公裏,躍居全球第一。創下最高運營時速、最低運營溫度紀錄的中國高鐵,如今開始“走出去”:興(xing) 建土耳其第一條高鐵、俄羅斯第一條高鐵……

  中國橋、中國路、中國港、中國車……一個(ge) 個(ge) 奇跡般的工程,編織起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版圖,托舉(ju) 起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

  3.體(ti) 製順、機製活,則人才聚、事業(ye) 興(xing)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科技體(ti) 製改革工作。

  讓數據多跑路,讓科研人員少跑腿。中科院通過搭建一體(ti) 化實時報銷係統、開展智能直通報銷等方式,有效解決(jue) “報銷繁”難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需要填報的表格,由57張精簡為(wei) 11張;科研經費中用於(yu) “人”的投資高達50%……以上這些舉(ju) 措,大幅縮減科研人員用在報銷上的精力,讓科研人員有更多的時間投入科研。

  如何提升科研人員的成就感獲得感,是科技體(ti) 製改革一以貫之的目標。隻有不斷深化體(ti) 製改革,才能更好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潛能。

  2018年7月3日,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jia) 、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這份長達14頁的文件,為(wei) 科研人員繁重的評價(jia) 負擔有效減負。

  “‘三評’改革,意在構建科學、規範、高效、誠信的科技評價(jia) 體(ti) 係,拒絕‘帽子多’、避免‘一刀切’,讓科研人員吃下‘定心丸’。”中國科學院戰略谘詢研究院副研究員沈華說,我國相繼開展清理“四唯”專(zhuan) 項行動,出台破除科技評價(jia) 中“唯論文”“SCI至上”不良導向的硬措施,“破四唯”“立新標”深入人心。

  體(ti) 製順、機製活,則人才聚、事業(ye) 興(xing) 。

  實施以知識價(jia) 值為(wei) 導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基於(yu) 信任的科技項目和經費的管理製度;樹立以質量、績效、貢獻為(wei) 核心的評價(jia) 導向;大幅度增強對科研人員的激勵力度;項目評審、人才評價(jia) 、機構評估“三評”改革有序展開,探索了分類評價(jia) 的實現路徑……一係列人才製度改革,讓科研人員從(cong) 煩瑣的事務中、從(cong) 不合理的體(ti) 製機製束縛中解脫出來。

  從(cong)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出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部曲”,再到構建國家技術轉移體(ti) 係,創新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從(cong) 增加以知識價(jia) 值為(wei) 導向的收入分配,到為(wei) 科研人員鬆綁減負,全麵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穩,科技體(ti) 製改革譜寫(xie) 出“多重奏”“交響樂(le) ”,改革釋放出的新動能和新活力不斷迸發湧流。

  積蓄中國發展的創新動力,“改革引擎”強勁發力。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