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裏的中國 | 張燕:用類型化的商業模式講好中國故事
2022年是《“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喜迎二十大召開之年。十年來,我國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繁榮發展。電影《長津湖》、電視劇《覺醒年代》《山海情》等一批優(you) 秀作品廣受好評、“破圈”傳(chuan) 播。中國成為(wei) 圖書(shu) 、電視劇、動漫等領域世界第一生產(chan) 大國,電影市場規模屢創紀錄、銀幕數和票房收入躍居全球第一。
未來,中國電影如何進一步發揮為(wei) 時代畫像、為(wei) 時代立傳(chuan) 、為(wei) 時代明德的文化使命與(yu) 價(jia) 值,在國際上擴大中國電影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近日,記者專(zhuan) 訪了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教授張燕。
“首先從(cong) 創作層麵來說,我們(men) 的電影導演不缺乏才華也不缺乏技術,但需要更好的講故事方式。怎樣用一種國際觀眾(zhong) 能看得懂,願意看且喜歡看的娛樂(le) 的方式去講述,需要我們(men) 去探索。”張燕說,可以用類型化的商業(ye) 模式去講好中國故事,讓觀眾(zhong) 願意走進電影院看中國電影,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國文化。此外,更好的國際傳(chuan) 播,也需要更多的平台。比如北京國際電影節、主題影展,還可以去相關(guan) 國家、地區,舉(ju) 辦一些特殊的電影文化交流活動。這些都是幫助中國電影和國際觀眾(zhong) ,進行對接的重要的方式。最後,在電影教育上應該要有更開放的國際化視野。張燕表示,我們(men) 對標的不僅(jin) 僅(jin) 是中國電影發展,更應該要有國際電影的高度,所以在教育、課程編排、學科設置等方麵都要考慮到國際交流。這樣也會(hui) 給學生帶來思維的高度,同時兼具本土文化的立場。
電影每一次進步,都與(yu) 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的發展緊密相連。當前,數字化、智能化、互聯網+等深入發展,這對電影創作、產(chan) 業(ye) 發展,以及電影教育的發展會(hui) 帶來哪些影響?張燕教授表示,技術要走高走遠、人才也要走高走遠。所以,一方麵繼續發揚傳(chuan) 統的史論、理論、美學等學科優(you) 勢,同時在創作上不斷推進,適應數字化時代各項要求。“我們(men) 北京師範大學目前已開設了數字媒體(ti) 係,來適應當前技術的各種變化。教育不僅(jin) 要適應技術,同時也要超越技術。因為(wei) 技術是為(wei) 教育服務,也是為(wei) 審美服務。電影教育要始終強調理論、文化的優(you) 勢內(nei) 涵,為(wei) 中國電影的深度、高度、長遠發展努力。”張燕說。(記者 張曉榮 劉希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