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新成果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新成果
本報記者 王 玨
核心閱讀
9月16日,國家文物局舉(ju) 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hui) ,介紹了內(nei) 蒙古呼和浩特後城咀石城遺址、山西興(xing) 縣碧村遺址、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河南鄭州商都書(shu) 院街商代墓地等考古發現,展現了中國史前文明化與(yu) 早期國家形成發展的曆史進程。其中,二裏頭遺址考古新發現進一步揭示了多網格式的結構布局,製陶和骨角器加工遺址是二裏頭遺址手工業(ye) 考古的重要突破。鄭州商都書(shu) 院街商代墓地出土金覆麵。
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
進一步揭示多網格式結構布局
二裏頭遺址位於(yu)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遺址現存麵積300萬(wan) 平方米,絕對年代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30年間,學術界普遍認為(wei) 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遺址。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介紹,2021年以來,考古工作陸續發現了多處城市道路和道路兩(liang) 側(ce) 夯土牆,包括宮城北側(ce) 道路上的門道、宮城西部圍牆,並發現宮城西側(ce) 道路夯土牆向北延伸200餘(yu) 米,據此推測已知作坊區、宮殿區、祭祀區以西至少各存在一個(ge) 分區。遺址北緣中部首次發現較為(wei) 豐(feng) 富的製陶遺存,包含了製陶工藝的多個(ge) 階段。宮城西南角發現了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表現了骨角器加工的各個(ge) 環節。製陶和骨角器加工遺址是二裏頭遺址手工業(ye) 考古的重要突破。祭祀區以西,發現有大型二裏頭文化居址,居址院落內(nei) 出土有銅、玉禮器的高規格墓葬。
趙海濤說,二裏頭遺址考古新發現進一步揭示了多網格式結構布局,是探討早期國家都城製度、手工業(ye) 與(yu) 社會(hui) 經濟、禮儀(yi) 與(yu) 喪(sang) 葬製度等問題的重要線索。
河南鄭州商都書(shu) 院街商代墓地
商代中期遺址中首次發現金覆麵
鄭州商都書(shu) 院街商代墓地位於(yu) 鄭州商城遺址內(nei) 城東(dong) 南部,是一處商代中期白家莊期的高等級貴族墓地。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黃成富介紹,鄭州商都書(shu) 院街商代墓地殘存麵積約1萬(wan) 平方米,墓地南北兩(liang) 側(ce) 發現兩(liang) 條壕溝,壕溝東(dong) 西走向,間距約130米。墓葬主要分布於(yu) 兩(liang) 條壕溝之間的區域,共發現25座,其中3座墓葬出土青銅器,6座疑似為(wei) 祭祀坑,其餘(yu) 16座推測為(wei) 陪葬墓。2號墓是鄭州商城遺址考古發現等級最高的墓葬,墓內(nei) 出土各類器物200餘(yu) 件,其中青銅禮器、兵器20件,玉器11件,金器5件,另有貝幣123枚、綠鬆石管珠、鑲嵌綠鬆石的牌飾等,充分彰顯了墓主人的高等級貴族身份。其中,出土的金覆麵長18.3厘米,寬14.5厘米,重40克,含金量達88%。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說,這是迄今全國考古發現商代中期遺址中,首次發現金覆麵。
據悉,鄭州商都書(shu) 院街商代墓地進一步豐(feng) 富了商代中期文化的內(nei) 容,是鄭州商城遺址功能演變、曆史沿革的重要證據。高等級貴族墓葬出土多件黃金用品的現象較為(wei) 罕見,反映了商時期東(dong) 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密切聯係。
山西興(xing) 縣碧村遺址
龍山時代黃河岸畔一座關(guan) 口城市
碧村遺址位於(yu) 山西省呂梁市興(xing) 縣,地處蔚汾河和黃河交匯處,年代距今4000年至3700年,是山西境內(nei) 黃河沿岸地區首個(ge) 確認的龍山時代大型石城聚落。
碧村遺址麵積約75萬(wan) 平方米,曆年考古工作初步探明了遺址結構布局,自西向東(dong) 依次為(wei) 小玉梁、石門墕、城牆圪垛三處遺址點。小玉梁地點為(wei) 遺址核心建築區,石門墕地點初步發現大型墩台與(yu) 城牆圍合的城防設施遺跡,城牆圪垛地點發現了遺址東(dong) 城牆與(yu) 城門,城門由東(dong) 、南、北三個(ge) “品”字形布局的大墩台構成,規模宏大。三座墩台之間穿插一些夾牆、夾道、小型墩台等附屬設施圍合而成,設置內(nei) 外多重甕城結構,進出入口設於(yu) 東(dong) 墩台南北兩(liang) 側(ce) ,西向經過兩(liang) 道甕城後方可進入城內(nei)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光輝說,碧村遺址是河套地區黃河支流河口處發現的最大規模城址,是蔚汾河流域龍山時代晚期的中心聚落遺址。遺址的東(dong) 城門保存完整、結構嚴(yan) 密、形製規整,顯示了河套地區石城遺址一類獨特的城門形製。同時,碧村遺址控扼黃河兩(liang) 岸的突出戰略位置,城址布局呈現出處處設卡、重重把關(guan) 的多重防禦體(ti) 係,強烈指向其應是龍山時代黃河岸畔的一座關(guan) 口城市,掌控著西部與(yu) 中原之間的關(guan) 鍵要道,是揭示晉陝高原龍山時代社會(hui) 和政治關(guan) 係的重要支點。
內(nei) 蒙古呼和浩特後城咀石城遺址
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城的三重防禦體(ti) 係
後城咀石城遺址位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是內(nei) 蒙古中南部地區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城遺址。
後城咀石城遺址麵積約138萬(wan) 平方米,結構布局保存較為(wei) 完整,由內(nei) 城、外城、甕城以及外甕城組成。2021年以來,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重點對甕城外側(ce) 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外環壕、外甕城等重要遺跡。外甕城下發現兩(liang) 條地下通道,其中一條由城外經外甕城城牆、外環壕底部進入外甕城內(nei) 部,另一條由外甕城中部向甕城延伸與(yu) 內(nei) 環壕連接。此外,內(nei) 城區域經考古勘探發現墓葬、房址、灰坑等大量遺跡,為(wei) 了解內(nei) 城結構布局提供了線索。
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鬆說,經過係統發掘,基本明確了後城咀石城有著龍山時代最為(wei) 複雜、完備的三重防禦體(ti) 係,即由外甕城城牆、馬麵、台基以及外環壕溝構成的第一道防禦體(ti) 係,由甕城城牆、甕城城牆上布置的台基、墩台以及內(nei) 環壕構成的第二重防禦體(ti) 係,由主城牆、主城門以及在主城門兩(liang) 側(ce) 設置兩(liang) 座馬麵構成的第三重防禦體(ti) 係,是河套地區聚落形態的生動實物例證。
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雷興(xing) 山說,這些考古發現反映了文明形態的延續,體(ti) 現了文化基因的相傳(chuan) ,呈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的格局。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guan) 強表示,此次通報的4項重要成果,展現了中國史前文明化與(yu) 早期國家形成發展的曆史進程,是5000年中華文明的重要實證。國家文物局將持續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不斷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推動把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引向深入,逐步還原文明從(cong) 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展曆程,為(wei) 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