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俗世奇人》在舞台上“活”了起來

發布時間:2022-09-19 16:26:00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李俐

  “必得先拿七塊銀元才肯瞧病”的蘇七塊、“刷漿時身上絕沒有一個(ge) 白點”的刷子李、“拿義(yi) 氣當命”的混混頭兒(er) 李金鏊……馮(feng) 驥才在《俗世奇人》短篇小說集中塑造了54位性格迥異的津門奇人,個(ge) 個(ge) 精彩。如今,同名話劇熱演,這些奇人異士在舞台上“活”了起來。

  《俗世奇人》的讀者可能會(hui) 好奇,這部經典作品每人一篇、各不相關(guan) ,如何編排故事,才能涵蓋各色人物,撐起一部大戲呢?正是因為(wei) 改編難,很多編劇都在對小說嘖嘖稱奇後難以下筆。

  最終,編劇黃維若找到了鑰匙,這便是《酒婆》一篇。劇本將《酒婆》中“炮打燈”酒館提煉出來,讓各色奇人在其中來來往往,編織出一幅清末民初的天津風俗畫卷。這不禁讓人想起《茶館》——“炮打燈”就如“老裕泰”一樣,見證著千姿百態的市井故事,記錄著形形色色的悲歡離合。

  有了人物亮相的空間,還需一位穿針引線的人物,編劇為(wei) 此設計了酒館老板娘關(guan) 二姐這個(ge) 關(guan) 鍵人物,恰如《茶館》中的王掌櫃,串起全劇數十個(ge) 奇人。其實原著中關(guan) 於(yu) 酒館老板娘隻寫(xie) 了一句話,“可一日,老板娘愛酸愛辣,居然有喜了!”但話劇將老板娘設為(wei) 女一號,還為(wei) 她和酒婆寫(xie) 了一段事關(guan) 家族恩怨的前史,成為(wei) 全劇最大懸念,一路牽動觀眾(zhong) 的心。

  如何保留馮(feng) 驥才文字的精妙,也是一大考驗。導演巧妙地設計了“娃娃大哥”一角,並將演員與(yu) 小木偶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操控,讓木偶承擔起“說書(shu) 人”的功能,打快板,說快書(shu) ,數來寶,信手拈來,將原著中不少精彩的夾敘夾議和人物白描原汁原味地融入台詞當中。

  有意思的是,“娃娃大哥”取材於(yu) 天津獨有的“求子”習(xi) 俗,既向觀眾(zhong) 展現了地域民俗,也為(wei) 關(guan) 二姐的“求子”之路增添了不少趣味。

  若論奇人塑造,天津人藝的眾(zhong) 位演員們(men) 可以說是奉獻了自帶天津味的表演,將這幅津門奇人群像刻畫得生動、地道。而劉敏濤飾演的關(guan) 二姐雖然重情重義(yi) 、才貌雙全,卻在個(ge) 性上稍顯模糊。相比電影《新龍門客棧》裏風情萬(wan) 種的金鑲玉、情景喜劇《武林外傳(chuan) 》裏精打細算的佟湘玉等經典角色,這位老板娘被設計成了凡事都能輕鬆擺平、充滿人間大愛的賢良“聖母”,少了一些應有的“俗”與(yu) “奇”。類似“有了孩子就有明天”這樣的大段獨白,也和原著傳(chuan) 奇色彩略顯不搭。

  馮(feng) 驥才曾說過,他寫(xie) 《俗世奇人》,最想體(ti) 現的就是天津這座城市的地域性格,在這一點上,話劇還有進一步深挖的空間。其實,天津方言就是最能體(ti) 現天津性格的文化元素,也適合話劇這一藝術形式。目前該劇方言使用並不太多,這固然有考慮全國市場的因素,但對於(yu) 喜愛天津文化的觀眾(zhong) 來說,聽起來還是不太過癮。(李俐)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