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創”出青春精彩,助力山鄉巨變

發布時間: 2022-09-21 15:51:00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鄉(xiang) 土情結與(yu) 創業(ye) 夢想,這樣融為(wei) 一體(ti) ——

  “創”出青春精彩,助力山鄉(xiang) 巨變

  編者按

  9月15日至21日,以“創新增動能,創業(ye) 促就業(ye) ”為(wei) 主題的2022年全國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活動周舉(ju) 行。在蔚為(wei) 壯觀的“雙創”大潮中,一支支“青年勁旅”格外引人注目。

  2017年8月1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的大學生回信,親(qin) 切勉勵:“希望你們(men) 紮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創新創業(ye) 中增長智慧才幹,在艱苦奮鬥中錘煉意誌品質,在億(yi) 萬(wan) 人民為(wei) 實現中國夢而進行的偉(wei) 大奮鬥中實現人生價(jia) 值,用青春書(shu) 寫(xie) 無愧於(yu) 時代、無愧於(yu) 曆史的華彩篇章”。5年來,一大批新時代青年用腳步丈量中國大地,全身心投入創新創業(ye) ,帶著獨具優(you) 勢的技術、智力、文化等資源傾(qing) 力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繪就一幅幅“山鄉(xiang) 巨變圖”。

  讓我們(men) 走近其中四位典型代表,在他們(men) 的故事裏感受創新中國的鏗鏘步履,領略青年學子的熾熱情懷。

  葡萄架下,澆灌“果業(ye) 振興(xing) 夢”

  講述人:上海交通大學“國瑞葡——中國鮮食葡萄栽培新模式”項目負責人、農(nong) 業(ye) 與(yu) 生物學院2019級碩士 孫思捷

  搞農(nong) 業(ye) 科研,一頭連著理論,一頭連著生產(chan) 。本科四年,我國知名果樹學專(zhuan) 家束懷瑞院士的一句話始終在我耳畔縈繞:“做農(nong) 科,最大的錯誤就是脫離生產(chan) ”。考上研究生後,我把專(zhuan) 業(ye) 方向定位在“葡萄與(yu) 葡萄酒專(zhuan) 業(ye) ”,一頭紮進果園,想通過自己的科研實現“果業(ye) 振興(xing) 夢”。

  我加入了學院的葡萄栽培生理與(yu) 抗逆機製課題組。經過深入研究,我們(men) 得出結論:製約我國葡萄產(chan) 業(ye) 進一步發展的根源是“三缺”——缺栽培技術、缺優(you) 質土壤、缺可持續的配套服務;表現為(wei) “三低”——葡萄品質化程度低、產(chan) 種率低、果農(nong) 收入低。為(wei) 此,課題組成員上山下灘,去山東(dong) 東(dong) 營、寧夏銀川等地輾轉調研,尋求葡萄提質增產(chan) 的良方。

  種葡萄不是件簡單的事。葡萄在南方易受澇害,在北方易受凍害,並且受土肥條件限製極大。傳(chuan) 統栽培技術下,根係在地下無限生長,水肥利用不足,根係衰老死亡後無法再支撐龐大的樹體(ti) 。針對這一情況,在老師指導下,我和團隊成員大膽應用了根域限製的思路,將根係控製在規定範圍內(nei) ,利用獨創的控根器係統,刺激樹體(ti) 不斷長出新生幼根,且自覺繞路,在土壤裏形成“千絲(si) 瀑布”,充分吸收營養(yang) ,以達到優(you) 質高產(chan) 的效果。

  到現在,我和團隊的足跡已印在27個(ge) 省份,其中9個(ge) 省份應用了我們(men) 的創新成果,累計推廣麵積387萬(wan) 畝(mu) 。我們(men) 曾為(wei) 廣西興(xing) 安和雲(yun) 南賓川提供技術扶持,培訓農(nong) 業(ye) 科技帶頭人3000餘(yu) 人次;在河南漯河、山東(dong) 東(dong) 營進行土地技術托管和果麥套種,農(nong) 技推廣效率提升3.7倍;在土壤鹽漬化嚴(yan) 重的寧夏銀川,通過長期土壤改良,將寸草難生的鹽堿地苗木成活率提升到89%……

  在老師們(men) 指導下,我和團隊成員捧出的“國瑞葡——中國鮮食葡萄栽培新模式”項目,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總決(jue) 賽中斬獲“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金獎。

  技術落地的路上,應有更多知農(nong) 愛農(nong) 人才參與(yu) 。於(yu) 是,我帶領團隊利用假期前往祖國各地開展科技支農(nong) 紅色實踐,舉(ju) 辦輻射萬(wan) 餘(yu) 人的培訓,帶動了許多人加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事業(ye) 中。

  過去幾年,我和團隊一直在培育鹽堿地適栽新品種。作為(wei) 學生負責人,我牽頭組建了上海交通大學葡萄與(yu) 葡萄酒科普教育基地,僅(jin) 去年一年就免費接待了3000多名校內(nei) 外人士參觀學習(xi) 。研二時,我成立了上海葡韻科技有限公司,一手抓鮮食葡萄栽培增產(chan) 增收,一手抓釀酒葡萄深加工市場。

  7年果樹栽培的學習(xi) 與(yu) 實踐,讓我堅定了以創新創業(ye) 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決(jue) 心。雖然創業(ye) 之路還在起步階段,但我將堅守學農(nong) 為(wei) 農(nong) 的初心,用小葡萄成就大產(chan) 業(ye) ,讓一串串晶瑩甜蜜的葡萄成為(wei) 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矽根結蒂”,成就增產(chan) “小心願”

  講述人:重慶大學“矽根結蒂——新型生物矽肥開拓者”項目負責人、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博士生 李凱霖

  今年入夏以來,長江流域遭遇嚴(yan) 重氣象幹旱。“烤”驗之下,我們(men) “矽根結蒂”團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在重慶梁平區試驗田,受肥水稻經受持續高溫仍保持較好長勢。經測算,施用“矽根結蒂一號”的水稻產(chan) 量穩定上升10%,產(chan) 值增長30%,農(nong) 戶水稻綜合收益增長10%。在這場極端氣候下的“豐(feng) 收保衛戰”中,我們(men) 初戰告捷。

  10年前,還在上本科的我跟隨指導老師開展創新實踐時,偶然發現了矽藻複合材料具備開發新型矽肥的潛力。曆時5年,數千次實驗後,我和團隊終於(yu) 攻克了改性矽藻複合材料的製備技術難點。然而,還來不及慶祝,我們(men) 又發現了新的難點:采用改性矽藻土粉末進行施肥,雖然有土壤修複的效果,但無法實現增產(chan) 。

  怎麽(me) 辦?咬牙繼續幹。之後5年裏,我們(men) 不斷探索,突破了技術瓶頸,構建並完善了可實現增產(chan) 修複一體(ti) 化的“矽三角”技術體(ti) 係,在全球首創新型矽藻基矽肥——“矽根結蒂一號”。

  有了好的技術成果,就要盡快用起來。我帶著研究小組返鄉(xiang) 助農(nong) ,每月兩(liang) 次蹲在梁平區農(nong) 業(ye) 基地的田間地頭,手把手地對鄉(xiang) 民進行技術指導。目前,我們(men) 團隊已取得重慶大學矽藻新材料研究中心等5個(ge) 平台大力支持,開展農(nong) 業(ye) 技術培訓25次,覆蓋農(nong) 民600餘(yu) 人,培養(yang) 農(nong) 業(ye) 技術骨幹120名。在梁平區應用示範基地進行試驗後發現,水稻產(chan) 量平均增長8%,農(nong) 戶綜合收益增長10%。我們(men) 還與(yu) 梁平區龍浦柚子合作社合作,共建產(chan) 學研應用示範基地1000多畝(mu) ,使柚子增產(chan) 9%。在重慶高新區,我們(men) 還進行了23.5畝(mu) 的蔬菜大棚種植小試,土壤重金屬吸附可達70%,成果顯著。

  未來,我們(men) 會(hui) 把研究繼續做深,把產(chan) 品接續做強,把應用持續做廣,全力守護百姓豐(feng) 收增產(chan) 的“小心願”。

  科技保障,千年古厝煥新生

  講述人:“村落不老,古厝新生——村落傳(chuan) 統民居‘一站式’守護者”項目原負責人、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22屆畢業(ye) 生 陳厚杭

  4年前,剛剛邁入大學校園的我,聽說學校裏有支古建築保護實踐隊,就毫不猶豫地選擇加入,逐漸成長為(wei) 團隊主要負責人。

  作為(wei) 一名出生在小縣城的福建人,我深知古厝保護的重要性。八閩古厝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nei) 涵,是曆代匠人精心打磨的時光印記,堪稱中國“家文化”的活化石。

  可一段時間以來,人走村空厝消亡,很多古厝麵臨(lin) 困境。團隊成立後,我們(men) 圍繞“古莊寨與(yu) 古村落活化與(yu) 保護”開展調查研究,曆時兩(liang) 年、分三期走遍前湖村、同安村等8個(ge) 傳(chuan) 統村落、百餘(yu) 座古厝,構建了“以居民為(wei) 核心、多元主體(ti) 參與(yu) ”的自助式保護模式。、

  為(wei) 了守護古厝,我們(men) 發揮團隊中土木、建築、人文、經管等多個(ge) 專(zhuan) 業(ye) 本碩博學生特長,在學校學院關(guan) 心支持和多位專(zhuan) 家指導下,從(cong) 測繪建檔、病害檢測、加固修複、智慧監測到活化利用,實現了對古厝的“一站式”守護。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我們(men) 團隊之所以能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賽道上脫穎而出,離不開國際領先的技術支撐。

  在測繪方麵,團隊擁有十多台國內(nei) 最先進的測繪設備,可實現古厝的“二維”與(yu) “三維”數字化建模,為(wei) 古厝修繕留下完整的“診療資料”。在檢測方麵,團隊創新推出超聲波層析無損檢測技術,病害診斷精確率在98%以上。在加固方麵,團隊自主研發的纖維增強複合材料高強鋼絲(si) 加固技術,可不更換原材加固,做到“修舊如舊”,保留古建原有風貌。在監測方麵,團隊研發了基於(yu) 光纖布拉格光柵技術的監測係統,為(wei) 古厝做起“實時心電圖”,能夠精確預判古厝的結構損傷(shang) 、撓度、傾(qing) 斜等問題。為(wei) 了喚醒沉睡的古厝,我們(men) 還聯合各大高校,把古厝打造為(wei) “農(nong) 業(ye) 、文創、旅遊、研學”產(chan) 業(ye) 平台,吸引企業(ye) 進駐農(nong) 村,帶動青年返鄉(xiang) 創業(ye) 。

  回想起來,無論是崎嶇難行的山路、難以聽懂的方言,還是繁多交雜的信息、捉襟見肘的經費……我們(men) 啃下了許多“硬骨頭”。每個(ge) 決(jue) 策的背後,都是百餘(yu) 次的調研,是改了千百次的文稿,是無數次討論的思維碰撞。

  古厝煥發新生,我們(men) 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如今,我已大學畢業(ye) 踏入職場,但我們(men) 的團隊仍在接力。目前,團隊已在閩清、泰寧成立了兩(liang) 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站,接下來還將在永泰設立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站,把守護傳(chuan) 統文化、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旗幟傳(chuan) 下去。

  與(yu) 桐為(wei) 伴,培育振興(xing) “金種子”

  講述人:魯東(dong) 大學“共‘桐’富裕——國家戰略資源油桐產(chan) 業(ye) 的領導者”項目原負責人、魯東(dong) 大學農(nong) 學院2017屆畢業(ye) 生 楊安仁

  “家有三根桐,一輩子不用愁。”從(cong) 我爺爺那輩開始,家裏就做桐油生意。父親(qin) 在20世紀90年代創辦了一家桐油加工廠,可後來遭遇變故,生意一落千丈,還背了一屁股債(zhai) 。12年前,還在上高中的我無奈退學創業(ye) ,做起了油桐生意。後來,看著油桐樹一天天長大,我越發感覺到自己知識的匱乏。父親(qin) 勸我補習(xi) 考大學,去外麵的世界看看,因為(wei) 他覺得,“有了文化,才能望得更遠、走得更穩”。

  2013年9月,21歲的我順利考入魯東(dong) 大學農(nong) 學院。在一次師生交流時,學院趙麗(li) 麗(li) 老師聽說了我的故事,鼓勵我聚焦“油桐適栽土壤”方向,勇敢追求自己的創新創業(ye) 夢。大學四年,除了上專(zhuan) 業(ye) 理論課,我基本都泡在實驗室裏。每年寒暑假返校時,行李箱裏總是塞滿油桐基地的土壤和油桐果。在學院構建的“耕讀實踐、社會(hui) 實踐、實訓實踐、創新實踐、生產(chan) 實踐”體(ti) 係托舉(ju) 下,在“遴選—培育—競賽—孵化”一體(ti) 化雙創項目培育機製助力下,我走上了創新創業(ye) 的“綠色通道”。從(cong) 2016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ye) 大賽金獎,到2018年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銀獎,再到2021年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金獎,我感覺自己心裏的夢想越來越清晰了——建立完善的油桐產(chan) 業(ye) 鏈。

  創業(ye) 之路,怎會(hui) 一帆風順?種植油桐3至5年後,很多樹木開始掛果,卻因枯萎病大規模死亡。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卻束手無策。通過大量查詢,我在網上了解到中國林業(ye) 科學研究院有相關(guan) 研究,便試著給全國知名油桐專(zhuan) 家、中國林科院亞(ya) 林所汪陽東(dong) 研究員團隊發了一封求助郵件。沒想到,不到5分鍾,他就回複了我,還約定來貴州實地考察。

  曆時5年,在汪研究員團隊和魯東(dong) 大學專(zhuan) 家的悉心指導下,我們(men) 終於(yu) 成功選育油桐樹抗枯萎病品種,將油桐產(chan) 量提高了3到5倍,並建立了抗枯萎病油桐示範基地。這段經曆,使我深深感受到科學技術對農(nong) 業(ye) 發展的重要性,也讓我的科技興(xing) 農(nong) 助農(nong) 路越走越寬闊。

  每年新生開學,我都會(hui) 受邀回母校給師弟師妹們(men) 分享創業(ye) 經驗。去年,我還考入中國林科院,碩博連讀,學習(xi) 林木遺傳(chuan) 育種專(zhuan) 業(ye) 。

  從(cong) 結緣油桐到經營油桐企業(ye) ,現在的我不僅(jin) 成了百姓致富帶頭人,讓家鄉(xiang) 及周邊一座座荒山變綠變美、變荒為(wei) 寶,還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全、抗枯萎能力最強,擁有546份油桐種質資源庫的油桐資源庫。未來的日子裏,我一定要繼續“與(yu) 桐為(wei) 伴”,把油桐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讓小小桐籽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金種子”。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顏維琦、張國聖、高建進、趙秋麗(li) 、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季文豪

(責編: 常邦麗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