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丨我來打卡永慶坊

發布時間:2022-09-26 15:41:00來源: 南方網

  當“90後”長板愛好者黎建鵬走進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永慶坊,立馬被這裏的獨特風情吸引。

  腳下是麻石路,抬頭是青磚房、滿洲窗,身旁是潮流小店,耳邊是粵曲悠揚。在這方天地,隨處逛逛,都能感受到新舊文化的交融與(yu) 碰撞。

  2018年10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永慶坊視察時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曆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chuan) 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men) 記住鄉(xiang) 愁。

  近些年來,正是這種精雕細琢的“繡花”功夫,讓以永慶坊為(wei) 標誌的恩寧路曆史文化街區留住了文化底蘊,留住了老廣們(men) 的鄉(xiang) 愁,煥發出新的活力,搖身變為(wei) 文化新地標,成為(wei) 大家了解廣州曆史和嶺南文化的一扇窗口。

  在創新中傳(chuan) 承

  激發非遺文化新活力

  “三雕一彩一繡”展館位於(yu) 永慶坊正門入口不遠處。館內(nei) ,廣彩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譚廣輝正在專(zhuan) 注地創作廣彩,不時有年輕人走進來欣賞展覽架上炫彩華麗(li) 的廣彩瓷器。

  這裏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永慶坊的其中一站。

  “我跟總書(shu) 記介紹,這個(ge) 是廣彩,在我們(men) 廣州已經有300多年的曆史,一直都是廣州重要的對外商品之一。”回憶起2018年10月的場景,譚廣輝難掩激動。當時他下定決(jue) 心,一定要把廣彩這門技藝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

  近幾年,譚廣輝不斷探索廣彩跨界合作,讓文化傳(chuan) 承更有生命力。他與(yu) 廣州市輕工職業(ye) 學校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養(yang) 廣彩的新生力量,並開展“非遺進校園”,讓中小學生近距離接觸廣彩、了解廣彩,在心中埋下傳(chuan) 統文化的種子。

  如今,廣州首條非遺主題街區(永慶坊)隨處可見非遺工作室和非遺文創店。走進工作室,遊客可自行體(ti) 驗廣彩、廣繡等非遺文化的製作技藝,也可買(mai) 走自己喜愛的文創產(chan) 品。在粵劇藝術博物館,廣福台每天都有粵劇上演,更有數字展館讓遊客線上了解粵劇文化,越來越多的創新手段在豐(feng) 富著非遺文化的傳(chuan) 承方式。

  留住鄉(xiang) 愁記憶

  “95後”西關(guan) 小夥(huo) 選擇回“家”開店

  中午時分,湯智豪正在自己的創意料理店中忙碌,為(wei) 下午的營業(ye) 準備食材。在恩寧路開餐廳是他從(cong) 小到大的夢想。

  “我小時候就住在對麵”,湯智豪指了指不遠處的騎樓。在騎樓群和西關(guan) 美食文化中長大,他一直想要在這裏開一家屬於(yu) 自己的餐廳,“我很喜歡騎樓”。不過湯智豪在十幾歲時搬離了恩寧路。

  2021年,當他回到這裏,為(wei) 開餐廳的夢想尋找合適的落腳點時發現,整個(ge) 街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都是一些很舊的樓。但經過改造之後,這裏既保留了傳(chuan) 統的建築文化,也帶有了很多新的潮流元素在裏麵,已經變成了年輕人的聚集地。”

  湯智豪租下了沿街的一棟騎樓,並在保留主體(ti) 結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裝修。如今,推開料理店的門,店內(nei) 整體(ti) 是灰白簡約的現代風格,時尚感十足。

  但比起做生意,湯智豪更想要做“領頭羊”。他希望能帶動更多的餐飲店入駐恩寧路,將西關(guan) 美食、西關(guan) 味道重新帶回大家的視野。

  守護城市文脈

  成為(wei) 有溫度的曆史文化街區

  即便是工作日,永慶坊中來來往往的遊人也不斷。

  走在街巷中,廣州市荔灣區住房建設和園林局二級調研員江偉(wei) 輝看起來與(yu) 普通遊客無異。但不同的是,他對這裏的一磚一瓦都無比熟悉。他是永慶坊微改造項目的親(qin) 曆者和參與(yu) 者。

  作為(wei) 廣州市曆史文化街區的首個(ge) “微改造”試點,永慶坊如何推進建設?江偉(wei) 輝表示,“修舊如舊”“建新如故”是貫穿改造全過程的理念。改造團隊使用“繡花”功夫對城市肌理進行嚴(yan) 格保護,盡量原汁原味地保留嶺南建築的傳(chuan) 統構件和傳(chuan) 統工藝。

  保留永慶坊的建築物質空間形態僅(jin) 是其中的一部分,為(wei) 了留住真正的城市曆史文脈,永慶坊至今還留有十幾戶原住民。在江偉(wei) 輝看來,老西關(guan) 居民的生活狀態、生活故事才是真正有溫度的曆史。“對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曆史文化街區來說,才能夠真正被叫做‘見人見物見生活’,成為(wei) 一個(ge) 有血有肉的曆史文化街區。”

  千年文化,曆久彌新。改造後的永慶坊正在不斷彰顯著嶺南文化的生命力與(yu) 活力。

  出 品:南方網 粵學習(xi) 客戶端

  出品人:侯小軍(jun)

  總策劃:金強

  總統籌:張純青

  統籌/策劃:李琳 申晨

  腳本/編導:許萌萌 梁建明 倪晴陽

  采訪/文字:許萌萌

  攝製:龍俊 龍斯祺 陳少俊 董凱 黃偉(wei) 明 陳彥宏 遊智勇 吳昊

  設計:林若韞

  協調:吳詩航

  鳴謝:廣東(dong) 省人社廳 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chuan) 部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