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也談杜甫詩“凡百慎交綏”意旨

發布時間:2022-09-26 15:5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學爭(zheng) 鳴】

  作者:胡永傑(河南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

  

  杜甫大曆初年所作的《夔府書(shu) 懷四十韻》詩(參看蕭滌非主編《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五),是他概括安史之亂(luan) 以來自身和國家的遭際,總結唐王朝治亂(luan) 根源的大作之一。詩末雲(yun) :“南宮載勳業(ye) ,凡百慎交綏。”“交綏”一詞最早出現於(yu) 《左傳(chuan) 》,《文公十二年》載:“宣子曰:‘秦獲穿也,獲一卿矣。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交綏。”杜預注雲(yun) :“然則古名退軍(jun) 為(wei) 綏,秦、晉誌未能堅戰,短兵未至爭(zheng) 而兩(liang) 退,故曰交綏。”(杜預集解《春秋經傳(chuan) 集解·文公下》)錢謙益《錢注杜詩》卷十五引李衛公對“交綏”的注解更為(wei) 透徹:“李衛公曰:綏,六轡總也,謂軍(jun) 不戰,但交綏而退,猶雲(yun) 交馬而還也。”可見,“交綏”乃兩(liang) 軍(jun) 交戰時點到為(wei) 止,不真正戰鬥即退兵的意思,這是它的本義(yi) 和主要含義(yi) 。

  杜詩這裏所雲(yun) “慎交綏”,注者一般認為(wei) 是用“交綏”的本義(yi) 。2020年郝潤華教授撰《杜詩“凡百慎交綏”意蘊索解》一文(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2020年第6期)提出了一個(ge) 新的看法,認為(wei) 杜甫所謂“交綏”應作“交戰”理解:“杜甫《夔府書(shu) 懷四十韻》中‘凡百慎交綏’一句,其意思恰恰與(yu) 前述注家的詮釋相反,其準確旨意不是慎退兵,而是慎交兵……綜合以上,杜甫通過‘凡百慎交綏’一句,表達了希冀朝廷盡快結束戰爭(zheng) ,還百姓一個(ge) 安寧世道的願望。”近來王樹森教授撰《從(cong) 杜甫“凡百慎交綏”談起》(見《光明日報》2022年8月22日13版)一文,則維持舊說,認為(wei) 郝文這個(ge) 新解不能成立,並在杜甫的戰爭(zheng) 觀上和郝文意見相左:“可知杜甫在各種有害王朝安寧的內(nei) 外危機臨(lin) 近之時,從(cong) 來都力主奮進出擊,堅決(jue) 反對行苟安逃避之計,‘凡百慎交綏’一句,意正在此。杜甫對於(yu) 戰爭(zheng) 的態度,隻能具體(ti) 情況具體(ti) 分析,一概而論,難免有失。”

  筆者認為(wei) ,兩(liang) 者的分歧其實源於(yu) 對杜詩這裏“交綏”一詞含義(yi) 的理解過於(yu) 狹義(yi) 。如果思路稍稍寬泛一些,把“慎交綏”視作一種比喻的說法,或者說是在治國理政這樣更大的視野下使用“慎交綏”一詞,不但能使全詩的意脈更為(wei) 通順,也可消弭這一分歧。

  

  從(cong) “慎交綏”的字麵意思看,應該說傳(chuan) 統注者及王樹森先生主張作“慎退兵”解的看法更可取。因為(wei) “交綏”的最初義(yi) 、基本義(yi) 是“退兵”“交馬而還”。即便如郝文所舉(ju) 證,也存在作“交戰”義(yi) 使用的情況(如所舉(ju) 宋何夢桂《文山詩序》:“古今死節,惟以二顏、張、許為(wei) 稱首;然兩(liang) 軍(jun) 交綏,不勝即死,無可擬議者。”),但畢竟“退兵”之義(yi) 更主要、更根本,杜甫這裏取其本義(yi) 的可能性更大。不過,郝文認為(wei) 全詩的主旨是表達“希冀朝廷盡快結束戰爭(zheng) ,還百姓一個(ge) 安寧世道的願望”卻是可取的。因為(wei) 杜甫在詩中明確雲(yun) :“凶兵鑄農(nong) 器,講殿辟書(shu) 帷。廟算高難測,天憂實在茲(zi) 。”顯然是希望偃武興(xing) 文的意思。而且這首詩乃作於(yu) 安史之亂(luan) 已經平定之後的大曆初年,這時國家的當務之急是和平安定,而非戰爭(zheng) 。對於(yu) 這個(ge) 時代主題,杜甫是反複表達、認識很深刻的。如《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其一雲(yun) :“祿山作逆降天誅,更有思明亦已無。洶洶人寰猶不定,時時戰鬥欲何須。”(《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五)對於(yu) 安史之亂(luan) 平定後,依舊用兵不止,使得人寰洶洶的形勢極為(wei) 憤懣。《複愁十二首》其六雲(yun) :“胡虜何曾盛,幹戈不肯休。閭閻聽小子,談話覓封侯。”(《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七)更是明確認為(wei) ,戰亂(luan) 難平的原因其實主要不在於(yu) 叛軍(jun) 有多強大,而在於(yu) 唐朝廷在位者思路及政策的不當;並對社會(hui) 上不顧國計民生大局,隻為(wei) 個(ge) 人功名私利而樂(le) 談興(xing) 兵的風氣,深感擔憂。又如《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其五雲(yun) :“鳴玉鏘金盡正臣,修文偃武不無人。興(xing) 王會(hui) 靜妖氛氣,聖壽宜過一萬(wan) 春。”(《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五)《有感五首》其二雲(yun) :“慎勿吞青海,無勞問越裳。大君先息戰,歸馬華山陽。”其三雲(yun) :“莫取金湯固,長令宇宙新。不過行儉(jian) 德,盜賊本王臣。”(《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一)則皆直接表達修文偃武的思想,和本詩“凶兵鑄農(nong) 器,講殿辟書(shu) 帷”之義(yi) 相同。

  這樣來看,“慎交綏”乃主張不要輕易休兵的意思,而全詩的主旨又是希求偃武興(xing) 文、社會(hui) 安定,這豈不是相互矛盾了?

  

  筆者認為(wei) 這其實並不矛盾。因為(wei) 杜甫這裏言“慎交綏”可能並非狹義(yi) 地指戰爭(zheng) ,而是從(cong) 朝政國計和在位者的思想作派角度著眼。或者說他是一種比喻的用法,是告誡在位者不要因為(wei) 安史之亂(luan) 平定就滿足、懈怠,就像兩(liang) 軍(jun) 交戰時的“交綏”一樣,淺嚐輒止、半途而廢,而是應繼續勵精圖治,真正解決(jue) 導致社會(hui) 弊病產(chan) 生的根本性問題,實現國家中興(xing) 。而那些熱衷於(yu) 興(xing) 兵以邀功固寵的行為(wei) 和心態,也是朝政弊端的表現,是在位者“交綏”所導致。這從(cong) “慎交綏”的主語乃“凡百”可以看出。“凡百”即《詩經·小雅·雨無正》中“凡百君子”之義(yi) (“凡百君子,各敬爾身”句下鄭玄箋雲(yun) :“凡百君子,謂眾(zhong) 在位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yi) 》)。從(cong) 詩中“使者分王命,群公各典司”“即事須嚐膽,蒼生可察眉。議堂猶集鳳,正觀是元龜”“蕭車安不定,蜀使下何之”等內(nei) 容看,“凡百君子”顯然並非僅(jin) 指將士,而是泛指各類在位者(包括代宗本人,也包括將帥們(men) )。

  我們(men) 可梳理一下全詩的意脈,來看“慎交綏”的意旨。從(cong) 開頭“昔罷河西尉,初興(xing) 薊北師”至“四瀆樓船泛,中原鼓角悲。賊壕連白翟,戰瓦落丹墀”等句,是追敘安史之亂(luan) 爆發以來自身的遭際和國家戰禍遍地的形勢。“先帝嚴(yan) 靈寢,宗臣切受遺”“總戎存大體(ti) ,降將飾卑辭”“楚貢何年絕,堯封舊俗疑。長籲翻北寇,一望卷西夷”等句,乃寫(xie) 肅宗、代宗兩(liang) 代君王相繼勠力,平定叛亂(luan) 之事。“不必陪玄圃,超然待具茨。凶兵鑄農(nong) 器,講殿辟書(shu) 帷。廟算高難測,天憂實在茲(zi) 。形容真潦倒,答效莫支持”,乃對朝廷能偃武興(xing) 文的希冀。“使者分王命,群公各典司。恐乖均賦斂,不似問瘡痍”至“處處喧飛檄,家家急競錐。蕭車安不定,蜀使下何之”等句,則是對平定安史之亂(luan) 後國家實際情形的描述:戰後朝廷並沒有像杜甫所希冀的那樣偃武興(xing) 文,使老百姓休養(yang) 生息,而是到處刻剝,導致民不聊生。這種情況,杜甫在其他詩中也反複寫(xie) 及,如“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白帝》,《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三)“明朝步鄰裏,長老可以依。時危賦斂數,脫粟為(wei) 爾揮。相攜行豆田,秋花靄菲菲。子實不得吃,貨市送王畿。盡添軍(jun) 旅用,迫此公家威。主人長跪問,戎馬何時稀。”(《甘林》,《杜甫全集校注》卷十六)這種形勢下甚至出現百姓被迫起而作亂(luan) (綠林寧小患),藩鎮坐大難馭(雲(yun) 夢欲難追)的情況。“釣瀨疏墳籍,耕岩進弈棋”至“高枕虛眠晝,哀歌欲和誰”幾句,乃寫(xie) 自身的目前景狀。最後以“南宮載勳業(ye) ,凡百慎交綏”結尾。

  可見,這首詩的主旨乃在於(yu) 對安史之亂(luan) 平定後社會(hui) 狀況、朝政弊端的揭示、擔憂和解決(jue) 思路的表達。其基本意脈是:安史之亂(luan) 爆發——肅宗、代宗相繼努力,平定了叛亂(luan) ——平定叛亂(luan) 後不再勵精圖治,而是加劇賦斂,使社會(hui) 問題百出——杜甫告誡在位者,要想“南宮載勳業(ye) ”,就應“慎交綏”。這樣來看,就能較為(wei) 清晰地看出“慎交綏”乃是就國家治理的整體(ti) 政策和態度而言,應作“在解決(jue) 社會(hui) 問題、實現國家中興(xing) 上,不要輕易懈怠、放棄,而應持之以恒,堅持到底”解為(wei) 是。

  最後,對“南宮載勳業(ye) ”一句的含義(yi) 也應作一說明。這是用東(dong) 漢之事,如《九家集注杜詩》卷二九注雲(yun) :“《後漢》:永平中,顯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yu) 南宮雲(yun) 台。”(宋郭知達編《新刊校定集注杜詩》卷二九)此事包含兩(liang) 個(ge) 內(nei) 涵:一是光武帝實現漢朝中興(xing) 的內(nei) 涵,二是輔佐光武帝實現中興(xing) 的主要將領被圖畫、記載功勳於(yu) 南宮雲(yun) 台內(nei) 涵。如果著眼被圖畫者都是將領這一內(nei) 涵,很容易使人把“慎交綏”理解為(wei) 僅(jin) 是就用兵而言,但如著眼這首詩的整體(ti) 意思,杜甫其實主要是用其“中興(xing) ”的內(nei) 涵。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