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經緯繡天下
府涵璐 指尖經緯繡天下
周建琳
“繡二代”是外界給府涵璐貼上的標簽,不過,她正在努力創造屬於(yu) 自己的標簽——成為(wei) 蘇繡文化的推廣人。“蘇繡早已不僅(jin) 僅(jin) 是簡單的藝術品,它是國際舞台上的中國符號,為(wei) 世界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了又一扇窗。”府涵璐說。
讓蘇繡成為(wei) 一扇窗
蘇繡對於(yu) 府涵璐來說,是滿滿的童年回憶。幼時,窗邊的繃架上,外婆、媽媽總是頭也不抬地在穿針引線。小繃架就是府涵璐的兒(er) 時“玩伴”,她常學著大人們(men) 的樣子遊針走線,長輩手中的針線仿佛具有神奇的力量,能繡出五彩斑斕的世界。
長大後,府涵璐意識到自己肩負著傳(chuan) 承蘇繡的責任。從(cong) 學校課堂到蘇繡傳(chuan) 習(xi) 所,從(cong) 中國到法國,從(cong) 東(dong) 方到西方,在府涵璐心裏,刺繡已成為(wei) 不同文化間交流的載體(ti) ,而非一個(ge) 家族一世一代的單線傳(chuan) 承。“母親(qin) 那一輩講縱向的‘傳(chuan) 承’,從(cong) 我開始要去做橫向的‘傳(chuan) 播’。”
時間回溯到2017年,已留學回國在蘇州百年職業(ye) 學院任教的府涵璐要給留學生上一堂中國文化課。她認真準備了一堂英文蘇繡課,把蘇州曆史文化融入其中,讓留學生不僅(jin) 了解了刺繡,也對蘇州這座城的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感知。
這堂蘇繡課在學校裏引起了不小轟動,很受留學生歡迎。有留學生這樣說道:“拿起針線時,整個(ge) 世界好像都安靜了,仿佛在進行一場心靈的瑜伽。”
“給留學生們(men) 上蘇繡文化課,不是為(wei) 了讓他們(men) 掌握多少刺繡技法,而是希望讓蘇繡成為(wei) 一扇窗。推開這扇窗戶,他們(men) 能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多一分了解。”不久,府涵璐在學院裏成立了非遺教研機構——蘇繡傳(chuan) 習(xi) 所,開發了成體(ti) 係的中英雙語課程,吸引各國留學生在這裏學習(xi) 蘇繡。
漸漸地,府涵璐的中英文蘇繡課小有名氣,她時常受邀走進各大院校、中小學、社區、博物館等,學員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丹麥、法國、新加坡等10餘(yu) 個(ge) 國家。
教學相長,府涵璐的刺繡技藝也日益精湛。2017年9月,她和母親(qin) 府向紅帶著作品參加了在法國裏昂舉(ju) 辦的中法文化論壇。其間見聞,更給了她將蘇繡作為(wei) 一份事業(ye) 延續下去的信心。
“我在裏昂認識了一對法國老夫妻,他們(men) 收藏了不同曆史時期的中國繡品。法國結與(yu) 蘇繡中的打籽針一模一樣。”這對老夫妻還送給府涵璐許多法國結的圖案,這些小小的禮物記錄著她與(yu) 夫妻倆(lia) 的友誼,他們(men) 至今還保持著聯係。
吸引更多的年輕人
2019年,府涵璐作為(wei) 總負責人,策劃了一場名為(wei) “當大運河 遇上塞納河”的蘇作工藝展,分別在蘇州和法國尼斯兩(liang) 地展出,展示了蘇作工藝的精湛技藝和蘇作匠人的風采。那年,府涵璐又一次登上了“中法文化論壇”的舞台。“我希望不管是國際友人還是我們(men) 中國的下一代,大家都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了解蘇州、了解蘇繡。”府涵璐說。
她坦言,現在願意從(cong) 事刺繡行業(ye) 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傳(chuan) 統工藝的傳(chuan) 承問題也日漸凸顯。要想做好蘇繡的傳(chuan) 承,必須要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一個(ge) 人或許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一起走才能走得更遠。”2020年5月,府涵璐回到蘇州光福鎮窯上村,回到她幼時那個(ge) 名為(wei) “澗裏”的自然小村,成立了蘇州市吳中區遇澗鄉(xiang) 土工藝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這是蘇州市吳中區第一家民間工藝類的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現在已有社員20多人。
蘇州人把做刺繡稱之為(wei) “做生活”,生活因刺繡得以添色,刺繡因生活得以傳(chuan) 承,兩(liang) 者相得益彰,彼此成全。這既是吳地女性的美麗(li) 情結,也是她們(men) 寄托情感的表達方式。然而,物換星移,現如今蘇繡越來越多地被高掛在牆頭,與(yu) 生活漸行漸遠。
如何讓更多繡娘“花開生活中”?府涵璐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她所打造的輕繡森林項目,已被蘇州市列入“江南文化品牌項目”。麵向未來,這個(ge) 年輕的姑娘幹勁十足,期待滿滿,“我們(men) 將從(cong) ‘蘇繡+時尚’‘蘇繡+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方麵著手,讓蘇繡更多走進現代生活,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機。這正是我們(men) 這一代手藝人的使命與(yu) 責任。”
(來源:中國僑(qiao) 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