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乒包攬成都世乒賽男女團冠軍 中國為世界奉獻了一場乒乓盛宴
10月9日,隨著成都世乒賽男團決(jue) 賽第三盤第三局比分定格在11比4,中國乒乓球隊3比0戰勝德國隊實現十連冠,第22次捧起斯韋思林杯。前一天,國乒女團零封日本女團實現五連冠,第22次捧起考比倫(lun) 杯。
國際乒聯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參與(yu) 人數最多、聲望最高的乒乓球賽事,團體(ti) 賽每兩(liang) 年舉(ju) 行一屆。2020年世乒賽團體(ti) 賽原定於(yu) 當年2月在韓國釜山舉(ju) 行,因受疫情影響賽事多次延期並最終取消。經曆4年的漫長等待,賽事在中國成都正式回歸。這也是除北京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之外,今年唯一在中國舉(ju) 辦的國際級體(ti) 育賽事。
國際乒聯集團首席執行官史蒂夫·丹頓感慨,這可能是國際乒聯曆史上最複雜、最重要的一次乒乓球賽事,準備工作堪稱“壯舉(ju) ”。國際乒聯第一副主席、WTT世界乒聯董事會(hui) 主席、中國乒協主席劉國梁直言,成都世乒賽的成功舉(ju) 辦“是個(ge) 奇跡”。國際乒聯主席佩特拉·索林以飽含欣喜和感激的口吻說:“在這華麗(li) 的比賽場館中,你們(men) 讓不可能成為(wei) 了可能。”
“不論比分有多膠著,遇到多大的困難,對勝利的信念都很堅定”
加油、呐喊、掌聲。10月9日,成都世乒賽團體(ti) 賽在成都高新體(ti) 育中心多功能館展開最後一個(ge) 比賽日的爭(zheng) 奪,中國隊與(yu) 德國隊爭(zheng) 奪本屆賽事的男團冠軍(jun) 獎杯。
中國隊在本場比賽排出了樊振東(dong) 、馬龍和王楚欽的出場陣容,德國隊則由邱黨(dang) 、貝內(nei) 迪克特·杜達和凱·斯達姆珀三人出戰。首場比賽樊振東(dong) 以3比0擊敗杜達,為(wei) 中國隊拔得頭籌。馬龍第二位登場,對手是德國隊第一單打邱黨(dang) ,最終馬龍以3比1力克邱黨(dang) 。第三場王楚欽以3比0擊敗斯達姆珀,為(wei) 中國男乒拿下本屆比賽的最後1分。
此次對陣,中國隊整體(ti) 實力強於(yu) 德國隊,但國乒男隊隊長馬龍在賽前表示:“我們(men) 會(hui) 做好打滿5場的準備。”最終,國乒以3比0拿下比賽。樊振東(dong) 在賽後接受采訪時說:“昨天的困難和跌宕起伏,都是對於(yu) 今天的決(jue) 賽更好的經驗。”
10月8日,半決(jue) 賽對陣日本隊,中國男乒經曆了一場磨練心智的遭遇戰。日本選手張本智和先後擊敗國乒隊員王楚欽、樊振東(dong) ,一人獨得兩(liang) 分,還與(yu) 樊振東(dong) 上演了33板“神仙對攻”。憑借樊振東(dong) 和馬龍先後奪得的一分,以及王楚欽在決(jue) 勝盤斬獲的一分,中國隊最終以3比2險勝日本隊,殺進了和德國隊的男團決(jue) 戰。
“競技體(ti) 育就是這樣,結果出來之前什麽(me) 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不到最後一刻很難去定義(yi) 誰會(hui) 贏得比賽。作為(wei) 運動員來講,勝負乃兵家常事,任何一個(ge) 人都不是常勝將軍(jun) 。對戰日本隊輸掉了兩(liang) 場比賽,其實對球迷來講是一場乒乓盛宴,但最好的結果是中國隊最終贏下了比賽。”中國隊教練員馬琳告訴記者:“在打滿五場的情況下贏得比賽,對於(yu) 運動員而言是一種淬煉,尤其像王楚欽這樣的年輕隊員,輸球之後在決(jue) 勝場能夠贏下比賽,對他的心理是一種挑戰和突破。”
本屆世乒賽,中國女乒派出孫穎莎、陳夢、王曼昱、王藝迪和陳幸同5人出戰。在經曆了四場小組賽、四場淘汰賽後,中國隊以八戰全勝、未失一盤的成績實現衛冕。
其中最受關(guan) 注的當屬同日本隊的終極對決(jue) 。10月8日晚,王曼昱頂住重壓,3比1戰勝日本選手伊藤美誠,為(wei) 中國隊最終奪冠拿到關(guan) 鍵場次的勝利。“為(wei) 了今天這場比賽我準備了很久,不論在平時還是訓練中,今天的場景我都模擬了很多次。”王曼昱說,“不論比分有多膠著,遇到多大的困難,對勝利的信念都很堅定。”
“對戰伊藤美誠,是此次世乒賽最艱難的時刻。特別是打到第三局尾局,比賽異常膠著,當時曼昱表情雖然堅定,但已經有點吃力了,發球感覺已經發不出威脅了,伊藤一直在進攻,已經出現了局點,這個(ge) 時候曼昱能熬過來非常不容易。”國乒女團主教練李隼賽後告訴記者。
“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我們(men) 依然堅信王曼昱可以拿下比賽。”李隼說,“在成都封閉式訓練,每天都要求運動員練生膠、練左手,針對性非常強。每一位運動員腦子裏都有一個(ge) 屏幕,都知道應該怎麽(me) 打,特別是針對日本隊這幾位主力隊員。正因為(wei) 準備充分,我們(men) 堅信能拿下比賽。”
“決(jue) 賽前,幾位年輕隊員紛紛發短信向我請戰,而且時間都是在淩晨兩(liang) 三點,大家可能那幾天也都異常緊張和興(xing) 奮,都積極想要上場,願意打最困難的球。從(cong) 第一場到最後一場,大家不論是精神麵貌還是最後的結果,都表現得很棒。”李隼從(cong) 半決(jue) 賽開始就在吃藥對抗腰疼,最終他帶領弟子拚下冠軍(jun) 。在最終獲勝的那一刻,他和國乒女將們(men) 在賽場緊緊擁抱。
“我們(men) 這支球隊,非常非常團結。不管麵對順境還是遇到困難,大家真的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經過這次比賽,我們(men) 整個(ge) 隊伍更加厚實、更加堅不可摧。”李隼說。
“一路很不容易,但不得不說這真的是承辦比賽的天花板了”
“我到啦!一路很不容易,但不得不說這真的是承辦比賽的天花板了。”韓國運動員田誌希自助辦理入住後,第一時間將見聞發到微博上:“每個(ge) 步驟給你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滿滿的熱情隔著防護服都能被暖到。”
此次世乒賽,有來自亞(ya) 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36個(ge) 國家、地區協會(hui) 的男、女子共60支隊伍參賽。9月26日18時16分,隨著首架世乒賽包機3U3712航班降落,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ya) 、泰國等代表隊的183名參賽運動員、教練員和工作人員,從(cong)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入境。成都進入“世乒時間”。
從(cong) 下機到離開行李監管區,僅(jin) 用時53分鍾。“為(wei) 應對參賽人員密集抵達,我們(men) 製定‘一機一策’監管方案,應用健康申報自助終端、測溫審卡智能閘機等科技化設備,顯著提高通關(guan) 效率和通關(guan) 體(ti) 驗。”成都海關(guan) 口岸監管處副處長丁煒介紹。
九月的成都,剛經曆過疫情考驗。如何築牢防疫之牆,成為(wei) 不容回避的辦賽重點。賽前,為(wei) 確保所有參賽選手順利抵達、安全參賽和返回,組委會(hui) 製定了賽事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包括防疫手冊(ce) 、分區分類閉環管理、現場處置等18個(ge) 子方案。賽事借鑒了北京冬奧會(hui) 經驗,實行閉環管理政策,參賽選手乘坐由國際乒聯組織的專(zhuan) 機抵離成都,無需專(zhuan) 門隔離。組委會(hui) 還準備了150輛保障車,每間隔15分鍾在酒店群與(yu) 場館之間滾動發車,確保閉環內(nei) 與(yu) 外界隔離。成都世乒賽不公開售票,隻接受“定向觀眾(zhong) ”現場觀賽,觀眾(zhong) 在觀賽前、中、後期均需嚴(yan) 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最大限度減少疫情風險。
“大家剛來時都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但後來發現,跟他們(men) 設想的閉環式比賽完全不同,他們(men) 感受到了中國人民和政府對乒乓球的支持。如果沒有黨(dang) 和國家的支持,我們(men) 不可能舉(ju) 辦這次世乒賽。同樣,我們(men) 也感謝國際乒聯和WTT世界乒聯,能夠尊重我們(men) 國家的防疫政策。”劉國梁說。
與(yu) 想象中狹小的閉環空間不同,運動員、技術官員等住進了“酒店群”,活動範圍包括三座酒店、一個(ge) 國際會(hui) 議中心,緊鄰的還有由川西民居組成的文化街區。賽後,大家可以漫步街區,品嚐成都特色美食,體(ti) 驗蜀繡、繩編等民間工藝,還可以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欣賞中國的大好河山。
“我太喜歡成都了,這裏一切都很完美!”南非運動員丹妮莎·帕特爾笑意盈盈。入住酒店的第一天,她和隊友就體(ti) 驗了中國結的製作。伊藤美誠和教練在文化街區的咖啡廳用餐後,特地在入口處簽到本上畫了可愛的熊貓並簽名,請工作人員轉交組委會(hui) ,以感謝對方無微不至的照顧。
高效的通關(guan) 流程運轉、專(zhuan) 業(ye) 的賽事技術支持、貼心的閉環後勤服務……一係列賽事服務保障舉(ju) 措,讓人們(men) 盡情享受比賽。
倪奶奶、倪阿姨、倪姐……此次世乒賽,讓不少人記住了以59歲高齡代表盧森堡女隊出戰的華裔老將倪夏蓮,以及她在咬下關(guan) 鍵分後蹦得老高為(wei) 自己慶祝的畫麵。而讓她念念不忘的,是賽場的精心組織和貼心服務,她由衷感慨:“這樣一場盛會(hui) ,可以想象他們(men) 付出的有多少。那麽(me) 好的條件,那麽(me) 好的場館,那麽(me) 好的安排,真的是非常感恩。”
從(cong) 瑞典到成都,佩特拉·索林自飛機落地那一刻起,就深切感受到“乒乓球賽事被置於(yu) 和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同樣的高度”,“這表明了乒乓球在中國的重要性,也彰顯了中國已釋放出體(ti) 育賽事回歸的信號。”索林說,這屆世乒賽團體(ti) 賽辦賽已經達到了國際乒聯的天花板,“我印象最為(wei) 深刻的是,組委會(hui) 試圖在所有方麵都盡善盡美、每一個(ge) 細節都竭盡全力。也許正是因為(wei) 有大量的內(nei) 部細節工作,本次賽事才能有如此出色的外部體(ti) 現。”
談起印象深刻的事,史蒂夫·丹頓一一細數:每一天在酒店感受到的高規格服務、人與(yu) 人之間的善意、誌願者們(men) 熱情周到的服務。“我們(men) 希望乒乓球運動的成功,可以向其他運動項目未來回歸中國傳(chuan) 遞積極信號。不僅(jin) 因為(wei) 在中國辦賽是可能的,更因為(wei) 中國在成功辦賽過程中所展現出的決(jue) 心、團結和激情。這證明了舉(ju) 辦其他體(ti) 育賽事的可能性。”
成都世乒賽的成功舉(ju) 辦,再一次展示了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巨大成就,展示了開放、文明、富強的國家形象
在成都世乒賽開幕式上,佩特拉·索林動情地說:“我們(men) 非常榮幸能以乒乓球為(wei) 橋梁,將世界帶到中國。”短暫的比賽時光,也將中國的美食和文化、發展和變化、中國人的熱情好客以及中國運動員的體(ti) 育精神,傳(chuan) 遞給了每一位遠道而來的運動員。
臨(lin) 行時刻,伊朗運動員阿米裏·尼亞(ya) ·索魯什邀請工作人員拍照合影,定格下這份美好。索魯什感慨地說:“我曾多次來到中國,這一次在成都,我看到了中國的發展和進步。”
體(ti) 育是社會(hui) 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誌,是綜合國力和社會(hui) 文明程度的重要體(ti) 現。繼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之後,成都世乒賽的成功舉(ju) 辦,再一次展示了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巨大成就,展示了激動人心的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誌氣,展示了開放、文明、富強的國家形象,也彰顯了在國際體(ti) 育事務中的大國責任。
成都世乒賽期間,“馬龍主動示意對手擦邊”的詞條一度登上熱搜。在與(yu) 美國隊球員萊文斯基的比賽中,馬龍10比4領先,對手的回球擦邊,裁判已將這一分判給馬龍,然而馬龍主動示意應是對手得分,又把這一分還給了對手。對此,馬龍回應:“這種比較明顯的球,每個(ge) 職業(ye) 運動員都會(hui) 這樣做。”比賽結束後,美國男隊、女隊相繼同中國男隊合影,萊文斯基在社交媒體(ti) 曬出與(yu) 馬龍的合影,表示“感謝這段美好的經曆”。
“馬龍主動示意對手擦邊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這也體(ti) 現了乒乓大國的風範以及中國運動員的體(ti) 育精神,我們(men) 不去計較某一分的得失,而是在場上公平地去和對手競爭(zheng) 較量。”馬琳說。
世乒賽於(yu) 1926年12月在英國倫(lun) 敦首次舉(ju) 行,是由國際乒聯主辦的一項最高水平的世界乒乓球大賽,具有廣泛影響力。成都世乒賽之前,我國曾先後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和蘇州5次舉(ju) 辦過世乒賽。
1961年4月,中國第一次舉(ju) 辦世乒賽,這也是新中國首次舉(ju) 辦世界級的體(ti) 育比賽。當時,新中國正值自然災害,世乒賽成為(wei) 提振全國士氣的重要事件。國家克服困難,撥專(zhuan) 款修建了可容納1.5萬(wan) 名觀眾(zhong) 的工人體(ti) 育館。第一次作為(wei) 東(dong) 道主參加世界大賽,陣容不容馬虎。當時的國家體(ti) 委從(cong) 全國青少年比賽和第一屆全運會(hui) 中選出了170餘(yu) 名乒乓球運動員,集訓後經過三次比賽選出108名運動員組成國家集訓隊,成為(wei) 國球曆史上著名的“一百單八將”。賽場上,中國隊第一次獲得男團冠軍(jun) ,也奪取了分量極重的男女單打冠軍(jun) 。容國團關(guan) 鍵時刻的那句“人生能有幾回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從(cong) 光榮的曆史中走來,中國乒乓球隊與(yu) 時俱進、勇立潮頭,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據中國乒協統計,截至2021年12月,中國乒乓球隊有116人成為(wei) 世界冠軍(jun) ,在世界三大賽上共獲得252枚金牌——奧運會(hui) 金牌32枚、世乒賽金牌149枚、世界杯金牌71枚——這個(ge) 成績在世界乒壇無人能及。與(yu) 此同時,我國在賽場條件、賽事組織、服務保障、產(chan) 業(ye) 發展等方麵同樣取得了長足進步。用李隼的話說,“我們(men) 見證了奮鬥不息的隊伍、日新月異的發展、賡續傳(chuan) 承的事業(ye) 。”
“正因為(wei) 有強大祖國作為(wei) 後盾,我們(men) 才會(hui) 有無限動力去奪取每一場比賽的勝利。”馬琳告訴記者:“不管是平時的訓練還是最終的比賽,隊員們(men) 所擁有的各種強有力保障,都離不開強大祖國的支撐。包括我們(men) 有很多很多的球迷,就算在國外比賽,我們(men) 也感覺像在主場一樣。中國乒乓球隊一直有光榮的傳(chuan) 統,越是在大賽中,越是在逆境中,越爆發出強大的能量。”(韓亞(ya) 棟 管筱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