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治水興水:我國水利事業發生曆史性變革

發布時間:2022-10-11 11:21:00來源: 光明日報

 

  【十年答卷】

  10月7日,流經京津冀晉蒙的永定河,以一路歡歌奔騰向前的姿態,向人們(men) 傳(chuan) 遞了一條河流複蘇、生機勃發的訊息——這天上午10時,隨著天津屈家店水利樞紐開閘放水,穿越黃土高原、流經燕京勝地的永定河秋季生態補水水頭,在這裏牽手永定新河匯入渤海,標誌著永定河在今年春季實現865公裏河道全線通水73天、有水109天的基礎上,再次實現全線通水。

  這是斷流多年的永定河生態環境複蘇的重要體(ti) 現,也是江河湖泊展新顏的生動縮影。

  我國水資源短缺、時空分布極不均勻、水旱災害多發頻發,是世界上水情最為(wei) 複雜、江河治理難度最大、治水任務最為(wei) 繁重的國家之一。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節水優(you) 先、空間均衡、係統治理、兩(liang) 手發力”治水思路,確立國家“江河戰略”,擘畫國家水網等重大水利工程,我國水利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

  十年來,我國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實現整體(ti) 性躍升,農(nong) 村飲水安全問題實現曆史性解決(jue) ,水資源利用方式實現深層次變革,水資源配置格局實現全局性優(you) 化,江河湖泊麵貌實現根本性改善,水利治理能力實現係統性提升。

  1.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整體(ti) 躍升

  這是一群水庫“聯合作戰”的身影——為(wei) 應對7月以來長江流域嚴(yan) 重的夏秋連旱,繼8月中旬水利部調度長江上遊水庫群、洞庭湖水係水庫群、鄱陽湖水係水庫群,為(wei) 下遊累計補水35.7億(yi) 立方米後,9月12日,長江流域水庫群抗旱保供水聯合調度專(zhuan) 項行動再次啟動,計劃為(wei) 下遊補水17.8億(yi) 立方米。

  這是另一群水庫築起的“銅牆鐵壁”——今年6月,珠江連續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其中北江發生自1915年以來最大的特大洪水,水利部門聯合調度西江龍灘、大藤峽和北江飛來峽等幹支流37座骨幹水庫攔洪削峰錯峰,果斷啟用潖江蓄滯洪區,及時利用北江蘆苞閘、西南閘分泄洪水,避免了西江、北江洪水惡劣遭遇,確保了西江、北江大堤和廣州市、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

  旱時補水、澇時攔洪,應對旱情汛情,我們(men) 能打出水庫群調度這張“硬牌”,得益於(yu) 流域防洪抗旱工程體(ti) 係的不斷完善。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強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建設。工程方麵,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河道及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等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ti) 係,通過綜合采取“攔、分、蓄、滯、排”措施,基本具備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實際發生的最大洪水能力;全國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達到8900億(yi) 立方米,通過綜合采取“蓄、引、提、調”等措施,可確保城鄉(xiang) 供水安全,最大程度減輕幹旱損失。非工程措施方麵,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顯著提升,全國各類水情站點由2012年的7萬(wan) 多處增加到2021年的12萬(wan) 處,收齊全國站點信息由30分鍾縮短到15分鍾。

  通過綜合運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成功戰勝了多次大洪水和嚴(yan) 重幹旱。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表示,水利部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斷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ti) 係,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措施,科學精細調度水利工程,近十年我國洪澇災害年均損失占GDP的比例由上一個(ge) 十年的0.57%降至0.31%。

  2.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以前要到1公裏外背水,現在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用水太方便了!”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普蘭(lan) 縣仁貢村村民南尕卓瑪說。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水利部會(hui) 同各地大力實施農(nong) 村供水工程建設,累計完成農(nong) 村供水工程投資4667億(yi) 元,解決(jue) 了2.8億(yi) 農(nong) 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鞏固提升了3.4億(yi) 農(nong) 村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農(nong) 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4%,比2012年提高19個(ge) 百分點,廣大農(nong) 民祖祖輩輩肩挑背馱才能吃上水的問題曆史性地得到了解決(jue) 。

  水利部農(nong) 村水利水電司司長陳明忠表示,具體(ti) 而言,一是建立了完備的供水工程體(ti) 係,到2021年年底,全國共建成農(nong) 村供水工程827萬(wan) 處,可服務人口達9億(yi) 人。二是堅決(jue) 打贏了農(nong) 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戰,全麵解決(jue) 了1710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許多貧困地區的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生活實現了從(cong) 水桶到水管的進步。三是告別了介水疾病的困擾,妥善解決(jue) 了975萬(wan) 農(nong) 村人口飲水型氟超標和120萬(wan) 苦鹹水改水問題。四是健全了管理責任體(ti) 係,工程的長效運行體(ti) 製機製不斷得到完善。

  “飲水”之變,不僅(jin) 體(ti) 現在人身上,也體(ti) 現在阡陌田野間。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投入中央資金約1500億(yi) 元,用於(yu) 灌區建設和改造,為(wei) 端牢中國飯碗奠定了堅實的水利基礎。建成了相對完善的蓄、引、提、輸、排工程網絡體(ti) 係,全國現在已建成萬(wan) 畝(mu) 以上的大中型灌區7330處。建設和配套改造了一批渠係及配套建築物、灌排泵站、渡槽、排水溝等一係列骨幹工程,僅(jin) 骨幹渠道的長度達40萬(wan) 公裏,相當於(yu) 繞地球10圈,灌區內(nei) 農(nong) 田實現旱能灌、澇能排。累計恢複新增灌溉麵積達6000萬(wan) 畝(mu) ,改善灌溉麵積近3億(yi) 畝(mu) ,有效遏製了灌溉麵積衰減的局麵。全國農(nong) 田有效灌溉麵積從(cong) 2012年的9.37億(yi) 畝(mu) 增加到現在的10.37億(yi) 畝(mu) 。

  條條溝渠縱橫交錯,滋潤廣袤大地;汩汩清泉流進千家萬(wan) 戶,潤澤百姓心田……

  3.江河湖泊麵貌煥然一新

  永定河恢複過流,潮白河恢複過流,滹沱河恢複過流,白洋澱重現生機,斷流幹涸了近一百年的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段今年全線過流貫通、實現與(yu) 永定河的百年交匯——這是人們(men) 走過這些河時,能真切地感受到的華北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和河湖生態補水的成績單。

  人們(men) 感受不到的成績單呢?數據清楚地記錄著:2021年12月底,最新的統計數字和2018年同期相比,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治理區淺層地下水回升1.89米,深層承壓水回升4.65米。同時,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華北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開展以來,華北地區回補地下水累計達到80億(yi) 立方米。

  透支的大地“喝”上了水,幹涸的河流“喝”上了水,越來越多河湖的麵貌煥然一新。事實上,為(wei) 河湖“美顏”的方法,不隻是地下水綜合治理和生態補水,還有河長製湖長製體(ti) 係的全麵建立。

  2016年1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全麵推行河長製的意見》,2017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在湖泊實施湖長製的指導意見》。如今,省市縣鄉(xiang) 村五級120萬(wan) 名河湖長上崗履職,每一條河流、每一個(ge) 湖泊都有人管、有人護。重拳治理河湖亂(luan) 象,依法管控河湖空間,嚴(yan) 格保護水資源,加快修複水生態,大力治理水汙染,河湖麵貌發生了曆史性改變,越來越多的河流恢複生命,越來越多的流域重現生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水利部門堅持不懈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十年來,共治理水土流失麵積58萬(wan) 平方公裏,我國水土流失持續呈現麵積強度“雙下降”、水蝕風蝕“雙減少”趨勢。2021年,全國水土流失麵積比2011年下降27.49萬(wan) 平方公裏,越來越多的荒山披綠衣、越來越多的濁水變澄碧。

  一條條奔騰向前的大江大河,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水利工程,一條條潤澤民生的輸水管道,一個(ge) 個(ge) 巡河巡湖的河長湖長……錦繡中國鋪展水美人和的畫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