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組織科研”需係統推進
【思想匯】
作者:焦磊(華南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廣東(dong) 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編者按
麵對關(guan) 鍵核心技術領域被“卡脖子”、新一輪科技競爭(zheng) 空前激烈、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成為(wei) 我國實施的重大發展戰略之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高校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創新體(ti) 係建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撐。高校有組織科研是高校科技創新實現建製化、成體(ti) 係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的重要形式。本文對何為(wei) 有組織科研、高校有組織科研特征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yi) 。
1 有組織科研的本質特征
高校有組織科研需分離於(yu) 傳(chuan) 統院係結構。院係是高校的基層學術組織,院係組織的建設基於(yu) 學科,是學科教學與(yu) 科研活動建製化的產(chan) 物。學科本質上是一種知識的分類,院係組織通常與(yu) 某一單一學科相對應,院係結構成為(wei) 學科知識的區隔。各學科學者組成“部落式”的學術共同體(ti) ,在各自學科知識領域內(nei) 以院係組織為(wei) 載體(ti) 開展學術研究。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科研以學者的學術旨趣為(wei) 主導,學者們(men) 通常在院係組織之下基於(yu) 自身研究興(xing) 趣聚焦單一學科的某一方向開展研究,較少關(guan) 涉其他學科知識範疇,久而久之,由於(yu) 學科研究範式、學科製度、學科歸屬、學科文化等的差異,學科組織之間形成交互的壁壘。由此可見,這種科研模式以院係為(wei) 載體(ti) ,以學科為(wei) 主導,由學術興(xing) 趣所驅動,研究力量分散,對於(yu) 需要跨越學科界限攻克的複雜、前沿、重大研究問題,往往無力應對,因此,有組織科研需要超越傳(chuan) 統的院係組織結構,避免受既有森嚴(yan) 組織壁壘的羈絆。有組織科研是一種能夠跨越高校學科組織界限、高效整合內(nei) 部優(you) 勢多學科資源協同開展任務導向型研究的科研模式,通過高校科研範式和組織模式的變革與(yu) 創新,通過整合校內(nei) 外資源,以更加靈活的組織建製形式開展目標明確的科研任務。
高校有組織科研以回應外部需求為(wei) 導向。高校作為(wei) 知識生產(chan) 的重要策源地,應及時有效地回應高校外部利益相關(guan) 者的緊迫需求。回應外部需求主要涵蓋四個(ge) 維度。一是回應國家的戰略需求。高校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科技力量,高校應瞄準關(guan) 鍵核心技術、國家安全等關(guan) 係我國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問題開展有組織的科研。二是回應全球性戰略需求。新冠肺炎疫情、環境汙染、氣候變暖、能源短缺等成為(wei) 製約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麵對這些全球性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特征越發凸顯,高校應主動回應,有組織地對這些重大問題開展研究。三是回應區域發展戰略需求。我國高校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亟待提升,一方麵高校要主動服務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另一方麵高校要為(wei) 省域與(yu) 市域層麵發展戰略的實現提供動能,就區域一體(ti) 化、區域融合、省域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創新型城市建設等開展針對性、有組織研究。四是回應行業(ye) 企業(ye) 發展需求。針對當前我國科教融合、產(chan) 教協同狀況不理想的狀況,高校應有組織地對行業(ye) 企業(ye) 轉型升級、技術優(you) 化等提供強有力的科研服務。
高校有組織科研是高等教育機構知識生產(chan) 與(yu) 現實知識需求的調節器。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塑造了高校學者自主生產(chan) 知識的慣習(xi) ,學者自主知識生產(chan) 是學科內(nei) 向型的,以學科自身知識體(ti) 係增長與(yu) 分化為(wei) 旨歸。而這無法滿足現實問題對知識的實際需求,出現知識生產(chan) 的供需矛盾。現實問題往往是極其複雜的,並非局限於(yu) 某一學科,而是具有超越學科領地的跨學科性和跨越高校作為(wei) 知識生產(chan) 壟斷性機構的跨界性。高校有組織科研是有效平衡高校知識生產(chan) 學科導向與(yu) 任務導向的調節器。一方麵促使高校任務導向研究與(yu) 學科導向研究共生。有組織科研使高校教師能夠結合自身學術興(xing) 趣開展契合現實需求的任務導向型研究,實現學者學術抱負與(yu) 資助者利益的兼顧,避免高校隻開展學科導向研究而不能適應現實需求,或被利益牽引偏重開展任務導向研究而漸漸忽略了學術旨趣導向研究。學術旨趣研究往往是重大基礎研究發現的源泉,關(guan) 係到原始創新。因此,高校有組織科研應實現兩(liang) 者的共生。另一方麵形成高校學科導向研究與(yu) 任務導向研究之間的張力。高校有組織科研應遊離於(yu) 傳(chuan) 統的院係結構,與(yu) 學科研究保持適當的張力,避免因滿足外部現實需要而造成對傳(chuan) 統院係研究範式的“扭曲”或衝(chong) 擊。同時,通過學科研究堅守學術標準,實現對任務導向型研究質量的控製。
2 高校係統推進有組織科研的策略
第一,多路徑建立有組織科研載體(ti) 。如同學科導向型研究依托院係組織開展一般,高校有組織科研同樣需要相應載體(ti) 的支撐。首先,高校可通過孵育路徑發展有組織科研機構。靈活性是高校有組織科研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有組織科研機構亦應體(ti) 現出靈活性。高校在早期發展有組織科研載體(ti) 時可通過專(zhuan) 項計劃或項目的形式建立非實體(ti) 的有組織科研載體(ti) ,圍繞外部科研任務或特定科研目標組建虛擬跨學科研究團隊,待非實體(ti) 的有組織科研團隊發展成熟後將其轉化為(wei) 實體(ti) 有組織科研機構,即遵循由非實體(ti) 到實體(ti) 有組織科研機構的孵育發展路徑。孵育式發展路徑可以有效保障有組織科研機構根據現實需要靈活地增設、擴展以及終結。其次,高校可通過衍生路徑發展有組織科研機構。對於(yu) 實體(ti) 有組織科研機構,高校可優(you) 先創建獨立建製的有組織科研機構,其完全獨立於(yu) 院係之外,且與(yu) 傳(chuan) 統學院平級,以確保有組織科研不受傳(chuan) 統院係組織結構的困限,能夠靈活地逾越學科界限針對重大戰略問題、前沿問題、現實急迫問題開展有組織的研究。在獨立建製有組織科研機構發展至一定規模之後,可創建其他形態的有組織科研機構,如設立由多所大學合作開展有組織科研的跨校有組織科研機構,即遵循由單一形態到多樣形態有組織科研機構的衍生發展路徑。
第二,強化高校內(nei) 部優(you) 質資源的統籌整合力。高校內(nei) 部基於(yu) 學科的資源配置方式致使高校優(you) 質資源分散於(yu) 學科(學院),這阻滯了高校優(you) 質資源的跨學科聚攏,因此也製約著高校開展有組織科研。高校應建立調配優(you) 質資源以保障有組織科研的相應機製,一是建立吸納優(you) 質師資加入有組織科研的機製,製定有組織科研計劃或項目遴選製度,允許優(you) 秀教員以原屬院係教員和有組織科研團隊成員的雙重身份加入有組織科研計劃或項目,並建立對應的評價(jia) 製度對其參與(yu) 有組織科研計劃或項目的工作予以認可和評定,納入考核、晉升、獎勵的範疇;二是建立大型科研儀(yi) 器設備等的共享機製,保障實體(ti) 與(yu) 非實體(ti) 有組織科研機構能夠共享校內(nei) 高端儀(yi) 器設備等,避免因儀(yi) 器設備等重複購置造成資源浪費;三是建立校級層麵的有組織科研推進委員會(hui) ,由校長或主管科研的副校長牽頭,各學院院長、科研機構負責人共同參與(yu) ,統籌規劃學校有組織科研發展戰略、有組織科研機構建設、資源配置,通過種子基金等激勵方式吸引教師跨學科參與(yu) 有組織科研,協調大型科研儀(yi) 器設備共享、有組織科研與(yu) 傳(chuan) 統學科研究互促共生等;四是建立多級有組織科研體(ti) 係,重組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省級科研平台,使其成為(wei) 我國有組織科研的重要引領力量,同時大力發展校級有組織科研平台,構建高校有組織科研體(ti) 係,形成多級有組織科研機構的對接融通機製。
第三,加強多主體(ti) 間知識交換。隨著知識生產(chan) 模式的轉型,高校不再是壟斷性的知識生產(chan) 機構,知識生產(chan) 呈現出跨學科、複合性、應用性、社會(hui) 反思性等新特征,因此,高校應著力深化知識的外循環,加強與(yu) 外部多元主體(ti) 進行知識交換。首先,高校可設立涵蓋政府部門、領軍(jun) 行業(ye) 企業(ye) 、國際組織等人員的有組織科研谘詢委員會(hui) 。通過外部多元關(guan) 鍵主體(ti) 的協同參與(yu) 為(wei) 高校有組織科研提供方向及布局指引,加強與(yu) 國家、人類社會(hui) 、區域、行業(ye) 企業(ye) 的知識交換。其次,借助有組織科研機構培養(yang) 戰略科學家。高校通過與(yu) 外部多元主體(ti) 緊密的知識交換,使有組織科研機構將成為(wei) 知識交互中樞,具備培養(yang) 精通科學、能夠統攬全局的戰略性人才的優(you) 勢,高校應成為(wei) 戰略科學家培養(yang) 的主戰場,最終實現由戰略科學家領導高校的有組織科研活動。再次,著力推進科教產(chan) 融合。科教產(chan) 融合可使高校知識生產(chan) 與(yu) 外部知識需求實現高效銜接,同時,高校與(yu) 外部重要利益相關(guan) 者進行知識交換是實現科教產(chan) 融合的重要路徑。高校應強化科技創新與(yu) 輸出,並以科技反哺高校教育與(yu) 科研;加強與(yu) 產(chan) 業(ye) 的合作,吸引行業(ye) 企業(ye) 以項目任務的形式為(wei) 高校有組織科研提供經費,以新知識服務於(yu) 行業(ye) 企業(ye) 的升級再造。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24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