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長路將盡》及被遺忘的哲學與文學

發布時間:2022-10-25 10:28:00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作者:周才庶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裏,有一個(ge) 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我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很美。現在,我是特地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你比年輕時還要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yu) 你年輕時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容貌。’”

  可能是曾經滄海難為(wei) 水,也可能是無限滄桑在其中,這一浪漫化的想象與(yu) 敘述已經成為(wei) 著名的小說段落,它讓很多人記住了法國作家瑪格麗(li) 特·杜拉斯與(yu) 她的小說《情人》。

  不同於(yu) 這種久別重逢的滄桑,還有一種長相廝守後的告別。艾莉絲(si) ·默多克(Iris Murdoch)離世了,她的丈夫約翰·貝利(John Bayley)憂傷(shang) 地看著她,說:“她走得如此安詳……我給她講了個(ge) 笑話,雖然不是很好笑,但她會(hui) 笑的。”鏡頭切換至默多克生前的一段演講,她認真地說:“在上帝之外我們(men) 需要相信某種神聖的東(dong) 西,我們(men) 可以稱之為(wei) 愛或善良。正如《詩篇》所說:我往哪裏去躲避你的靈?/我往哪裏逃躲避你的麵?/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裏;/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裏。/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裏,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坐在台下的貝利一臉欣賞地凝望妻子。鏡頭再次切回整理遺物的貝利。這是電影《長路將盡》的尾聲,大概沒有太多人會(hui) 記住它。

  《長路將盡》(片名:Iris)又譯作《攜手人生》,這部英國傳(chuan) 記片上映於(yu) 2001年,由凱特·溫絲(si) 萊特(《泰坦尼克號》女主角)與(yu) 朱迪·丹奇分別飾演青年與(yu) 老年艾莉絲(si) 。影片講述了英國作家艾莉絲(si) ·默多克與(yu) 約翰·貝利相遇相守的故事。默多克是一個(ge) 活躍、外向且具有主導能力的姑娘,她在高桌會(hui) 議上侃侃而談、在舞會(hui) 上翩翩起舞,總能吸引人們(men) 的眼光。貝利溫柔靦腆卻洞悉默多克的精神世界,他深深愛上了默多克。即便他目睹默多克與(yu) 其它男子的約會(hui) 以及與(yu) 一些女友的曖昧關(guan) 係,他仍然會(hui) 陷入默多克的溫情之中無法自拔。隻要默多克對他說:“你比世界上任何人都了解我,你是我的所有”,並獻上一吻,他就接受了默多克複雜的情感關(guan) 係,並如領受恩賜般地、深情地道一聲:“謝謝!”可是,性格活躍、成就卓著的默多克在晚年患上了阿爾茲(zi) 海默症,記憶逐漸衰退,不再記得自己寫(xie) 過的書(shu) ,不認得回家的路,她的精神漸漸地消失在時間裏,留下蒼老而滯重的軀體(ti) 。這是一個(ge) 憂傷(shang) 的結局,沒有必要浪漫化。那麽(me) ,麵對生病的默多克,貝利是怎麽(me) 做的呢?影片中他依然深愛妻子,帶著妻子去池塘遊泳、去海邊重拾記憶、去參加朋友的葬禮,生活依舊而伊人不再。

  與(yu) 杜拉斯(1914-1996年)同處一個(ge) 時代的默多克(1919-1999年)是20世紀最重要且最多產(chan) 的英國小說家,她教授哲學、寫(xie) 作小說,生活過得非同凡響。她寫(xie) 了28部小說,其中《大海啊,大海》獲得布克獎。她的小說充滿熱情又荒誕的人類經驗,那些被講述的愛與(yu) 憂傷(shang) 、恨與(yu) 欲望、權力與(yu) 壓抑帶給人們(men) 獨特的陌生感。美國文學理論家哈羅德·布魯姆在《西方正典》中指出艾莉絲(si) ·默多克是喬(qiao) 治·艾略特的繼承者,艾略特是“有思想的小說家(但不是哲學家)”,把“道德說教轉化成審美的美德”。默多克同時還是哲學家,她以小說創作和現實行動挑戰既定的道德規範。這是一位多麽(me) 奇特的學者,而在電影中我們(men) 隻看到她的愛情與(yu) 病痛,遑論她那豐(feng) 富的哲學思考與(yu) 文學經驗。影片曾獲得了較高票房,部分演員也獲得第 74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獎項提名。但是,對於(yu) 兼具哲學家與(yu) 小說家身份的艾莉絲(si) ·默多克,影片隻是突出了她的愛情故事,沒有彰顯她獨特的存在之思。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這是一部表意不足的傳(chuan) 記片。

  令人遺憾的是,貝利看起來像一個(ge) 糊塗無能的情種,他對默多克愛的行為(wei) 總是深情回複“謝謝”,對這份愛的饋贈感恩戴德,接受默多克與(yu) 其它多人的雙性戀愛關(guan) 係,最後給予她理解與(yu) 支持。影片在兩(liang) 人的青年和老年時期來回切換,不管是青年時在山路上騎行,還是老年時在公路上駕駛,總是默多克一路追隨艾莉絲(si) 。青春飛揚的艾莉絲(si) 騎車順著陡峭山坡疾馳而下,貝利在她身後使勁追趕,大叫:“等等,等等。”一個(ge) 男青年連自行車都騎不過艾莉絲(si) ,難道艾莉絲(si) 是運動員嗎?罹患疾病的老年艾莉絲(si) 走失了,貝利一覺察到她的消失,就衝(chong) 出家門,循著她往日的足跡,開車從(cong) 白天找到深夜,這是一段焦急而絕望的找尋。影片的藝術化處理構成了一種隱喻——總有貝利一直在身旁,癡心守候。但現實中的貝利可不是如此呆萌,他是英國傑出的文學評論家、牛津大學教授,著作等身並為(wei) 《紐約書(shu) 評》和《泰晤士報》撰寫(xie) 了豐(feng) 富精彩的評論,默多克評價(jia) 他“可能是自柯勒律治以來最偉(wei) 大的批評家”。為(wei) 了女主光環,委屈貝利先生了。默多克去世不久,貝利出版了《艾莉絲(si) :艾莉絲(si) ·默多克回憶錄》(1998年)與(yu) 《獻給艾莉絲(si) 的挽歌》(1999年)。這部影片就取材改編自這兩(liang) 部作品。

  《長路將盡》有一個(ge) 樸素的英文片名——《艾莉絲(si) 》,這部影片給我們(men) 講述了一位作家長路將盡的宿命,而它遠未完成這位作家對哲學與(yu) 文學的表達,文學世界中的艾莉絲(si) 長路未盡。

  (作者周才庶係南開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