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一家四代的教育堅守

發布時間:2022-10-25 11:0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楊颯 耿建擴 陳元秋

  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中央綜合展區“全麵推進社會(hui) 建設”單元的展台旁,陳女士一聲感歎:“一家四代堅守教育初心,值得點讚!”

  吸引陳女士目光的,是展櫃裏河北省大名縣特崗教師鄺文媛一家四代的教師工作證件。其中不僅(jin) 有1956年鄺文媛曾祖母的掃盲教師榮譽證書(shu) ,她祖父母的教師工作證,還有她和媽媽的教師資格證。

  鄺文媛得知自己一家四代的教師工作證件被展出後,自豪又激動。她看著曾祖母王蘊珍的掃盲教師榮譽證書(shu) ,想起曾祖母那雙飽含滄桑又充滿光亮的眼睛:“它們(men) 訴說著那一代鄉(xiang) 村教師的奉獻與(yu) 心向光明。”

  新中國成立之初,應黨(dang) 和政府的號召,前師畢業(ye) 的王蘊珍走上講台,成為(wei) 掃盲運動中的一員。白天教小學,晚上教夜校,她不僅(jin) 幫助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ong) 民識字,還鼓勵和帶動村裏的婦女、適齡女孩都走進課堂。

  1956年,曾祖母王蘊珍在掃除文盲運動中被評為(wei) “教師模範”。兩(liang) 年後,年僅(jin) 17歲的奶奶郭秀芳考上魏鎮師範速師班,但因為(wei) 急需老師,郭秀芳提前畢業(ye) ,成為(wei) 師範附小的老師。在這裏,她結識了爺爺鄺戎生。

  夫妻倆(lia) 聽說一個(ge) 叫白仕望的村子適齡學生很多,但村小停辦了很久,便主動請纓。“沒教室、沒老師、沒學生”,他們(men) 住在牛棚裏,挨家挨戶動員學生,最後在牛棚裏開起了僅(jin) 兩(liang) 個(ge) 班的白仕望小學。幾年後,倆(lia) 人又到大名縣西魏莊建起新的班級。2017年,已經退休的爺爺奶奶獲得了鄉(xiang) 村教師從(cong) 教30年榮譽證書(shu) 。

  當鄺文媛接過希望的火把,走上教師崗位時,爺爺奶奶鼓勵她說:“你在鄉(xiang) 村的堅守,換來的是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從(cong) 鄉(xiang) 村走出去,這是大德也是大善!”這句話,她始終銘記於(yu) 心。

  “我們(men) 一家四代,總共有12名老師。我的曾祖母、爺爺、奶奶、姥爺、媽媽、姨媽、姑姑、姑父、兩(liang) 位姐姐、姐夫和我,都是平凡的教師。年齡最小的我,也已經在一所鄉(xiang) 村中學任教3年啦!”鄺文媛指著媽媽劉傳(chuan) 芹的教師證笑著說,“我快要出生的時候,媽媽還在上課,這注定我跟三尺講台的緣分!”

  這方三尺講台,是這一家人最大最亮的舞台,也是他們(men) 心中最美的地方。四代人的堅守不僅(jin) 是傳(chuan) 承,更是見證——新中國成立初期,4.5億(yi) 人,80%以上是文盲,學齡兒(er) 童入學率隻有20%;到2021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2.93萬(wan) 所,在校生達2.91億(yi) 人。不斷改善的硬件設施、不停提質的教育資源、加速變化的鄉(xiang) 村教育麵貌……時光流轉,鄺文媛一家幾代人切實感受到黨(dang) 和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和中國教育事業(ye) 的騰飛。

  “是新時代給我的教育夢插上了更堅實的翅膀!”鄺文媛說,希望越來越多有誌青年加入鄉(xiang) 村教師這個(ge) 大家庭,從(cong) 前輩那裏接續希望之燭,點亮星空、照亮夢想,指引孩子們(men) 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