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新時代中國世遺“年輪”
2012 元上都遺址
2012年,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召開的第36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將中國申報的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元上都遺址位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北依龍崗,南臨(lin) 灤河。元上都遺址由城址(含宮城、皇城、外城)以及城垣外的關(guan) 廂和城市防洪渠組成,包括城牆、城門、道路、護城河、防洪渠遺跡以及宮殿、寺廟、民居、倉(cang) 庫等各類建築基址和墓葬群等。
它完整呈現了元代“夏都”的整體(ti) 格局與(yu) 營造特色,是中國元代都城係列中創建最早、曆史最久、格局獨特、保存最完好的遺址。
2012 澄江化石地
2012年,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召開的第36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中國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填補了中國化石類自然遺產(chan) 的空白。
澄江化石地位於(yu) 雲(yun) 南省玉溪市澄江縣境內(nei) ,麵積512公頃,距今5.3億(yi) 年,於(yu) 1984年被發現,被譽為(wei) “20世紀最驚人的古生物發現之一”。
澄江化石地精確記錄了寒武紀早期生命大爆發的史實,是寒武紀早期生命大爆發最好的例證。同時,澄江化石具有顯著的物種多樣性特征,展示了完整的寒武紀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態係統,是了解寒武紀早期生物群落結構的窗口。
2013 新疆天山
2013年,第37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將中國申報的新疆天山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此次申報的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遺產(chan) 地,由博格達、巴音布魯克、托木爾、喀拉峻—庫爾德寧等區域組成。
位於(yu) 中亞(ya) 腹地、遠離海洋並被廣闊沙漠所包圍的天山,展現了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溫帶幹旱區山地綜合自然景觀,具有顯著的景觀多樣性和獨特的自然美。與(yu) 此同時,“新疆天山”具有顯著的生物多樣性,是中亞(ya) 山地殘遺物種以及眾(zhong) 多珍稀瀕危物種、特有物種的重要棲息地,突出代表了這一區域由暖濕植物區係逐步被現代旱生的地中海植物區係所取代的生物進化過程。
2013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
2013年,第37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將中國申報的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所體(ti) 現的森林、水係、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構”係統具有突出普遍價(jia) 值,其完美反映的精密複雜的農(nong) 業(ye) 、林業(ye) 和水分配係統,通過長期以來形成的獨特社會(hui) 經濟宗教體(ti) 係得以加強,彰顯了人與(yu) 環境互動的一種重要模式。
2014 大運河
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審議並通過中國提交的申請,“大運河”作為(wei) 文化遺產(chan) 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大運河世界遺產(chan) 分布在8個(ge) 省(直轄市)27個(ge) 城市,由31處獨立的遺產(chan) 區構成。大運河世界遺產(chan) 包括中國大運河河道遺產(chan) 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guan) 遺產(chan) 共計58處遺產(chan) 。這些遺產(chan) 根據地理分布情況,分別位於(yu) 31處遺產(chan) 區內(nei) 。這些遺產(chan) 展示了曆史的發展、河道航行景觀、水管理技術設施以及與(yu) 運河相關(guan) 的城市景觀、曆史遺跡和文化傳(chuan) 統。
大運河直到今天仍是重要的內(nei) 陸交通運輸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國經濟繁榮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4 絲(si) 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2014年,中國與(yu)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si) 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絲(si) 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線路跨度近5000千米,沿線包括中心城鎮遺跡、商貿聚落遺跡、交通及防禦遺跡、宗教遺跡和關(guan) 聯遺跡5類代表遺跡,共計33處,中國境內(nei) 有22處考古遺址和古建築,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境內(nei) 各有8處和3處遺跡。
2015 土司遺址
2015年,在第39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中國申報的土司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土司遺址位於(yu) 中國西南山區,包括一係列部落領地。土司遺址反映了13至20世紀初期古代中國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推行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製度。土司遺址係列遺產(chan) 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wei) 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這一管理智慧促進了民族地區的持續發展、有助於(yu) 國家的長期統一,並在維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傳(chuan) 承方麵具有突出的意義(yi) 。
2016 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
201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ju) 辦的第40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中國申報的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位於(yu)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寧明縣、龍州縣、江州區及扶綏縣境內(nei) ,由岩畫密集分布的、最具代表性的3個(ge) 文化景觀區域組成,包含38個(ge) 岩畫點(共107處岩畫,3816個(ge) 圖像),岩畫所在的山體(ti) 和對麵的台地以及約105公裏左江、明江河段。
2016 湖北神農(nong) 架
201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ju) 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湖北神農(nong) 架獲準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神農(nong) 架自然保護區具有完整的亞(ya) 熱帶森林生態係統和豐(feng) 富的生物多樣性。1990年,神農(nong) 架加入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2013年被列入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認為(wei) ,神農(nong) 架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帶譜,其生物多樣性彌補了世界遺產(chan) 名錄中的空白。
2021年,在中國福建福州召開的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重慶五裏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邊界微調程序,成為(wei) 世界自然遺產(chan) 湖北神農(nong) 架的組成部分。
2017 青海可可西裏
2017年,在波蘭(lan) 克拉科夫舉(ju) 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青海可可西裏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可可西裏位於(yu) 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可可西裏申遺項目於(yu) 2014年底正式啟動,覆蓋總麵積約600萬(wan) 公頃。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評估報告中說,可可西裏一望無垠,幾乎沒有受到現代人類活動的衝(chong) 擊,美景“令人讚歎不已”。這裏保存著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裏間的完整遷徙路線,藏羚羊可以不受幹擾地遷徙。
2017 鼓浪嶼:曆史國際社區
2017年,在波蘭(lan) 克拉科夫舉(ju) 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位於(yu) 中國福建省廈門市的“鼓浪嶼:曆史國際社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鼓浪嶼島位於(yu) 九龍江出海口。該遺產(chan) 反映了一個(ge) 複合的現代社區,這個(ge) 社區由具有多樣化的本土和國際建築風格的931組曆史建築、自然景觀、曆史道路、曆史花園等構成。通過本土居民、還鄉(xiang) 華僑(qiao) 等的共同營建,鼓浪嶼發展成為(wei) 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近現代生活品質的社區。鼓浪嶼作為(wei) 文化融合的獨特例證,是多年來文化交流的產(chan) 物,清晰地反映了幾十年間不斷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所形成的有機城市結構。
2018 梵淨山
2018年,在巴林首都麥納麥舉(ju) 行的第42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中國申報的梵淨山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梵淨山遺產(chan) 地麵積402.75平方公裏,其生態係統保留了大量古老孑遺、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擁有4395種植物和2767種動物,是東(dong) 方落葉林生物區域中物種最豐(feng) 富的熱點區域之一。
2019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
2019年,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ju) 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審議通過將“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該項目具有的“突出普遍價(jia) 值”和中國政府采取的保護措施受到肯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為(wei)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塗,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國際候鳥遷徙路線的中心節點。第一期項目所在的江蘇鹽城黃海濕地有超過680種脊椎動物和500多種無脊椎動物,其中包括415種鳥類,是全球數以百萬(wan) 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
該區域為(wei) 23種具有國際重要性的鳥類提供棲息地,支撐了17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物種的生存,包括1種極危物種、5種瀕危物種、5種易危物種。同時,這裏還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遷徙候鳥勺嘴鷸、小青腳鷸的存活依賴地,也是中國丹頂鶴的最大越冬地。
2019 良渚古城遺址
2019年,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ju) 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位於(yu) 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位於(yu) 中國東(dong) 南沿海長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遺址向人們(men) 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一個(ge) 以稻作農(nong) 業(ye) 為(wei) 支撐、具有統一信仰的早期區域性國家。該遺址由4個(ge) 部分組成:瑤山遺址區、穀口高壩區、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區和城址區。通過大型土質建築、城市規劃、水利係統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體(ti) 現的社會(hui) 等級製度,這些遺址成為(wei) 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並以其時間早、成就高、內(nei) 容豐(feng) 富而展現出長江流域對中華文明起源階段“多元一體(ti) ”特征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2021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2021年,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舉(ju) 行的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中國的文化遺產(chan) 申報項目“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遺產(chan) 組成部分包括行政建築遺址、宗教建築和雕像、文化紀念地史跡、窯址和冶鐵遺址以及由橋、碼頭和航標塔組成的交通運輸網絡,反映了宋元泉州的海洋區域、社會(hui) 文化結構和貿易結構。通過係列遺產(chan) 組成部分,突出地展現了高度整合的區域結構和關(guan) 鍵性的行政、交通、生產(chan) 、交易和社會(hui) 文化因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