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舊跡”不妨留下

發布時間:2022-10-25 16:20:00來源: 文匯報

  顏世安

  《莊子評傳(chuan) 》一書(shu) 原來收在匡亞(ya) 明主編的“中國思想家評傳(chuan) 叢(cong) 書(shu) ”,出版至今已20餘(yu) 年。此次浦睿文化以“遊世與(yu) 自然生活:莊子評傳(chuan) ”名再版,除了少數字詞改動,沒有作大的修改。本來曾有修改的想法——初版以後不久,我對莊子思想中的一些問題就有新的認識,也寫(xie) 過論文,但這次準備再版,我把初版重讀一遍,決(jue) 定還是保持原樣。大概許多喜歡讀《莊子》的人,都會(hui) 有相似的感受,莊子思如汪洋,文如野馬,表達靈動,我幾乎每一次重讀,都有新的體(ti) 會(hui) 。20多年前的寫(xie) 作,是當時的理解,也是年輕時多年讀莊子的心得,此次重讀不禁自問,現在的理解就一定比當時準確嗎?

  我後來的經驗是,每次對莊子文有新的領會(hui) ,都會(hui) 覺得別開洞天,好像許多具體(ti) 問題都可以用新的眼光看、新的理解說,但過一段時間回頭看,又感到其實仍與(yu) 舊時見解差別不大,隻是表達上有不同。別開洞天的體(ti) 察是真實的,與(yu) 舊見解相似的感覺也是真實的,都源於(yu) 莊子思想本身的豐(feng) 富與(yu) 複雜。所以後來想,初版寫(xie) 作時對莊子的思考,自成一種見解,算是一個(ge) “舊跡”,不妨留下。後來的思考如果記錄下來,若幹時日以後,仍為(wei) 一種新的“舊跡”。雖然探索永遠是必要的,但20年前的舊跡,還是保留原樣吧。

  許多古代思想文本可能都有相似情況,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同一個(ge) 人前後理解也有變化,但是《莊子》還是有一些特別,借再版之際,說說我的想法。

  莊子思想的主要議題,不論“遊”還是“道”,都有一個(ge) 理想之境可稱為(wei) “無我”,《逍遙遊》說“至人無己”,《齊物論》說“今日吾喪(sang) 我”,各篇也都有不同表達。“無我”何意,不同學者也許有不一樣的解釋,我傾(qing) 向於(yu) 一種理解,是“回到原初狀態”。從(cong) 老子起,談論道從(cong) 天地起始說,就是要回到天地原初狀態。人效法道,也要回到生命的原初狀態。如何回到原初狀態,老子即有不同表達,“至虛極,守靜篤”是心態的,“為(wei) 學日益,為(wei) 道日損”是知識的,“複歸於(yu) 嬰兒(er) ”是生命的,“小國寡民”是群體(ti) 的。這些說法都是比擬,共同的意思是,認為(wei) 現實中人的認知和行為(wei) 是一切錯誤和災難的根源,所以要否定現實中的“我”,回到人原初的可能性上重建與(yu) 世界的關(guan) 係。後來受老子影響的所有戰國、西漢道家文獻,都繼承了這個(ge) 回到原初狀態的思想,共同用語就是虛靜、虛無、虛己、無己等,“虛”或“無”的對象是“己”,就是懷疑和否定人的現實行為(wei) 習(xi) 慣。

  “無我”是一種想象中的原初狀態,以否棄現實中的“我”為(wei) 尺度,表述起來必定虛玄。漢初司馬談稱道家“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就是因為(wei) 道家的“辭”必須借虛擬的說法表達想象中的天地初始狀態和生命原初狀態,很難清晰明白。在這個(ge) “其辭難知”的思想係統中,莊子又是最特別的一位。對於(yu) 回到原初狀態,莊子文有各種奇異的表達,大大拓展了借助自然啟示對生命原初可能性的想象。這可能因為(wei) 莊子思想不僅(jin) 有老子道論的淵源,還有其他隱者和神秘主義(yi) 者的經驗來源,像《逍遙遊》開篇的大鵬與(yu) 小鳥之辨,《齊物論》開篇的南郭子綦聽“天籟”之聲,《應帝王》篇神巫季鹹相壺子等,都是既有源自老子的觀念,又有其他的神秘經驗來源,當然還有莊子本人的獨創性。莊子的思想世界如此獨特,他來表達“回到原初狀態”,體(ti) 察自然世界的原始可能性,就更加拓展了“原初狀態”或者說“無我”的哲思和藝術品趣,當然也增加了“其辭難知”的困境。進入莊子開拓的精神空間,太容易有不同的理解路徑和表述。

  此外,莊子思想的“其辭難知”還有一個(ge) 原因,這一點我在寫(xie) 《莊子評傳(chuan) 》時就有認識,現在感覺尤其強烈,就是莊子在“無我”問題上思考複雜。以“虛靜”“虛己”一類詞表達對“己”的反省和否棄,是道家共同觀念,但“己”或“我”究竟何指,在不同道家文獻中有不同側(ce) 重。多數情況下,“無己”“虛己”要否定的是習(xi) 慣的思維方式,好惡喜怒的情緒之類,莊子有時也是這層意思,可是有時卻是指向人的自我意識,這在精神層麵是不一樣的。

  回到原初狀態,在許多道家文獻中,甚至在《老子》中,都會(hui) 轉為(wei) 明智,似乎生命原始的能力是被習(xi) 慣遮蔽了,以“虛無”破除遮蔽,可以更有明智,尤其是政治上的明智,即所謂“君人南麵術”。可是在莊子,回到原初狀態像是一種靈魂拷問,人的自我中心意識如此根深蒂固,善於(yu) 弄巧,如何能回歸自然初始狀態呢?《應帝王》篇“渾沌”章有一個(ge) 深刻的比喻,人的原初狀態,是沒有“七竅”的,等到眼耳鼻口一一開出,混沌的原初之人就死了。《齊物論》有“古之人”章,說人的初始狀態是“以為(wei) 未始有物”,沒有外部的對象世界意識,實質就是物我未分,沒有“我”的意識。這些都是寓言和比喻,但是看出莊子意識到回歸自然之難,否棄“我”之難,那幾乎是要把人的基本特征去除,絕不同於(yu) 政治道術派“虛無為(wei) 本”趨向明智一途。

  莊子有一種對“我”之頑固和回歸自然之難的深刻省察,有時甚至流露無法逃離“我”之陰影的絕望。《齊物論》“今且有言於(yu) 此”章說:“天地與(yu) 我並生,而萬(wan) 物與(yu) 我為(wei) 一。既已為(wei) 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yu) 言為(wei) 二,二與(yu) 一為(wei) 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什麽(me) 叫“一與(yu) 言為(wei) 二”?“一”是“萬(wan) 物與(yu) 我為(wei) 一”,是回歸自然,但是這個(ge) 道理由“言”說出,“言”後麵的那個(ge) “我”,“言”作為(wei) “我”的見解的表達式,可能就撕裂了自然的淳樸,而且“二與(yu) 一為(wei) 三”,這種撕裂一定無可阻擋地擴大它的毒害。

  也許因為(wei) 我自己在學術界工作,對這種“言”的陰暗麵較敏感。我們(men) 這些弄學問的人,即使表達“道通為(wei) 一”式的道理,“我”的聰明敏達,相生的沾沾自喜,跟著的名譽心占有心,都會(hui) 源源而來。在外、雜篇,莊子提到回歸原初狀態的“言”,稱為(wei) “其口雖言,其心未嚐言”和“忘言之言”,他說:“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yu) 之言哉!”這大概是設想有一種“言”可以脫離“我”的陰影,這是一種觀念上的懸想。事實上,莊子確實設想了可以消除“我”之陰影,回歸自然狀態的生活,外、雜篇這樣的設想尤其豐(feng) 富,可是莊子思想對“我”的戒懼是貫穿始終的,因此莊子的回歸原初狀態,有異乎尋常的困難,表述也深奧複雜,想象力尤其豐(feng) 富。這樣獨特的“其辭難知”,現代學術解釋真的很難找到一種“最好的”說明。

  在本書(shu) 初版“後記”裏,我曾設想經過學術界的努力,對莊子思想會(hui) 形成一種大家共同接受的簡明解釋,現在對此產(chan) 生懷疑。除了人性的原因,學者總是要表達“我”的意見,“一與(yu) 言為(wei) 二,二與(yu) 一為(wei) 三”幾乎不可阻擋,還有一個(ge) 原因,就是“無我”和回到原初狀態這個(ge) 想法本身,是一個(ge) 借助自然啟示的想象,很難有一種說辭能明白表達,新的領悟和解說總會(hui) 層出不窮。如前所說,即使同一個(ge) 人,在領悟和說明這個(ge) 想象時,也會(hui) 有新的變化。這次再版沒有作修改,很大程度是出於(yu) 上述想法。

  年輕時喜讀莊子,愛其自由,後來閱讀漸深,覺得自然才最重要。現在深感自由與(yu) 自然是莊子思想兩(liang) 個(ge) 相互纏繞的主題。寫(xie) 《莊子評傳(chuan) 》時,偏重討論自然,自由與(yu) 自然是何關(guan) 係,沒有很好解釋。這個(ge) 問題確實複雜,我現在也不確定能解釋得很清楚。對我個(ge) 人而言,莊學中的這兩(liang) 麵都有很深影響,許多愛讀《莊子》的朋友,可能也有同樣感受。

  莊子那樣厭惡規矩教條和假模假式,無疑有一個(ge) 自由的靈魂,可是莊子又認為(wei) 人心的危險、每人內(nei) 心深處的私意和巧偽(wei) 才是黑暗的根源。從(cong) 道理上說,對“我”的警惕和對自由的熱愛是不一樣的,但是在莊子思想中,兩(liang) 者奇特地結合在一起。我現在想,以後如果有時間和精力寫(xie) 一本莊子的新書(shu) ,一是想討論先秦道家在“回到原初”問題上的共同態度以及各種特異表達,還有就是想梳理莊子思想中自由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

  (作者為(wei) 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