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屏公開課:航天員化身“太空教師”
【影視銳評】
作者:張凱濱(浙江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浙師大研究基地研究員);劉鵬鵬(浙江師範大學戲劇影視學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
“天宮課堂”上,航天員化身“太空教師”,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水膜張力等神奇現象,講解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與(yu) 青少年進行天地交流,激發他們(men) 築夢航天的興(xing) 趣;《2022開學第一課》以“奮鬥成就夢想”為(wei) 主題,邀請“八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科學工作者、奧運健兒(er) 等登上講台,為(wei) 全國中小學生帶來生動有趣的愛國主義(yi) 教育課、思想政治理論課、科學知識普及課;還有《考古公開課》《音樂(le) 公開課》等節目以“公開課”之名“活躍”於(yu) 熒屏上,注重思想性的開拓、權威性的表述、藝術性的傳(chuan) 達、科技感的塑造,贏得收視和口碑雙豐(feng) 收……近年來,一批熒屏公開課以簡約通俗的方式表達各種複雜、宏闊或概念化的知識,獲得廣大受眾(zhong) 的廣泛認同,進而發揮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社會(hui) 職責,體(ti) 現了信息時代電視創作在知識公共傳(chuan) 播過程中的藝術追求和文化自覺。
傳(chuan) 媒以提供信息為(wei) 己任。但知識區別於(yu) 信息,是經由一定的推論順序、根據一定的方法建立的。它將不同的經驗數據歸納整理成一個(ge) 結構原則或判斷標準,具有一定的內(nei) 在綜合性。所以,熒屏公開課要充分考慮電視的媒介邏輯以及受眾(zhong) 的審美趣味和心理需求,將係統的知識轉化成零散的信息,並注重內(nei) 容呈現的趣味性、故事性和表演性,找到知識經由影像媒介轉化的契合點。
要回應觀眾(zhong) 的訴求,不如讓觀眾(zhong) 自己說話。作為(wei) 熒屏公開課的常青樹,《開講啦》深諳此道,不僅(jin) 在話題設置上關(guan) 注青年的生存現狀和人生困惑,而且在節目形式中突出青年的主體(ti) 性。在嘉賓演講之外,每期節目都邀請八到十位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青年代表來到現場,參與(yu) 跟演講嘉賓的提問互動環節。這種專(zhuan) 家學者與(yu) 現場觀眾(zhong) 的對話已成為(wei) 電視模擬課堂的慣用形態,尤其是演講類或談話類節目。不過,區別於(yu) 以往著眼於(yu) 生活服務等實用性知識普及,當下的熒屏公開課更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價(jia) 值的引導。“幸福是有意義(yi) 的快樂(le) ”“如果你滿足了,就會(hui) 停滯,隻有不滿足,才有衝(chong) 動去努力”。《開講啦》在嘉賓和青年代表們(men) 你問我答、一來一往間,金句頻頻湧現,觀點不斷輸出,輿論持續關(guan) 注,實現了主流價(jia) 值的有效傳(chuan) 達。
還有些熒屏公開課的創作以“故事”為(wei) 關(guan) 鍵詞。比如《考古公開課》,考古知識專(zhuan) 業(ye) 性強、門檻高,但蘊藏在曆史遺跡或文物遺存故事中的人心、情感是相通的。考古學家或曆史學者在四羊方尊、海昏侯墓的曆史裏抽絲(si) 剝繭,找尋民族、國家演變的基因,在古代植物、自然災害的講述中表現人類的彷徨、智慧與(yu) 守望相助的情感。一個(ge) 個(ge) 生動故事提供認識中華文明的窗口,使觀眾(zhong)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生濃厚興(xing) 趣,從(cong) 而喚起大家的民族自豪感。
如果說“故事”是談話類公開課的核心要素,那麽(me) “表演”則是綜藝類公開課的基本手法。《示兒(er) 》的家國情懷、《水調歌頭》的豁達人生觀、《貓》中人的恩怨情感……在《超級語文課》中,老師惟妙惟肖的講述,將經典文章詩詞中所傳(chuan) 遞的人生觀、價(jia) 值觀詮釋出來。這種從(cong) 視聽語言的組織上強化課程教學表演性的設計,凸顯了老師們(men) 的奇思妙想,使課堂中的嚴(yan) 肅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鑒於(yu) 科學技術的發展,節目編導還嚐試運用高科技手段製造沉浸式的舞台,為(wei) 觀眾(zhong) 製造身臨(lin) 其境的觀感,以增強傳(chuan) 播內(nei) 容的感染力,達到寓教於(yu) 樂(le) 的目標。如《開講啦》利用顯示屏、數字效果,搭建如珠穆朗瑪峰、月球、深海等與(yu) 演講主題相一致的虛擬情景舞台。此外,麵對數字傳(chuan) 播時代觀眾(zhong) 收視習(xi) 慣的改變,創作者也在增強互動性方麵下功夫。開發數字虛擬主持人,開通微博、微信等平台,圖文直播或設置與(yu) 場外觀眾(zhong) 互動環節,這些手段都拉近了節目與(yu) 觀眾(zhong) 的距離。不過,現有電視節目的時長都在三四十分鍾左右,在傳(chuan) 播逐漸碎片化、即時化的當下,如何兼顧長短視頻各自的優(you) 勢,獲得知識傳(chuan) 播效果的最大公倍數,成為(wei) 電視人必須思考的問題。在這方麵,新媒體(ti) 平台上根據節目創作的評論短視頻以及再剪輯的“二創短視頻”,提供了一種思路。電視人或可從(cong) 中尋找靈感,開發創作新空間。
總體(ti) 而言,好的文藝作品可以成為(wei) 青少年認識世界、接受真理的引子。當下流行的熒屏公開課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實現了知識的廣泛傳(chuan) 播和價(jia) 值的有效傳(chuan) 達,不失為(wei) 學校教育、社會(hui) 教育、影像教育的一種有益嚐試。我們(men) 應該用好熒屏公開課這種形式,推動更多有益知識和主流價(jia) 值進課堂、進頭腦、進人心,發揮好知識、價(jia) 值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