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門代炒菜”的生意又翻紅了嗎
作者:然玉
近日,一條上門代廚代炒菜的視頻,引網友熱議。視頻中,章女士曝光收費標準:四菜一湯66元,六菜一湯88元,10個(ge) 菜128元,12個(ge) 菜148元,廚房衛生打掃幹淨,洗碗加10元,免費幫買(mai) 菜。她表示接到的單大多是年輕人,有時候會(hui) 給他們(men) 做生日宴。“請廚師上門比飯店性價(jia) 比高,好吃又衛生。”
上門代炒菜,4菜1湯收費66元,在短視頻鏡頭敘事的渲染下,不少網友紛紛對其流露歎為(wei) 觀止之意。的確,屏幕內(nei) 那一桌麻辣鮮香的硬菜構成了強烈的視覺衝(chong) 擊力,而由此所衍生的,則是一股若隱若現的說服力。“幹淨又衛生”“好吃又不貴”,諸如此類的評價(jia) ,當真是好感拉滿。正所謂見者有份,很多人已然心向往之。然而,這種由新鮮感、好奇心與(yu) 想象力所構成的趨同性判斷,熱鬧喧囂其實新意寥寥。
在一些網友的表述中,“上門代炒菜”似乎成了前景無限的新興(xing) 服務。而這也再次印證了,互聯網記憶的短暫。事實上,早在2014年,私廚上門類APP就曾風行一時,甚至被奉為(wei) “美食界滴滴”出盡風頭,也曾備受資本追捧。隻可惜與(yu) 之相關(guan) 的一眾(zhong) 平台高開低走,大多折戟沉沙、草草收場,湮滅在市場的大潮內(nei) 。幾年過去了,依舊很少有人能說清楚,私廚上門類APP的失敗,到底是“私廚上門”服務本身不成立,還是支撐這一服務的O2O渠道不適用?
作為(wei) 個(ge) 案,自然有人能把“上門代炒菜”這門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比如說,此次意外走紅的章女士,我們(men) 絲(si) 毫不用懷疑,其通過熟人介紹、熟客複購以及私域電商路徑,就能接到不少單子。然而,個(ge) 例的成功,並不必然意味著可以歸納出一種類型化的消費需求和標準化的商業(ye) 服務。換而言之,“上門私廚”這條幾年前沒有走通的賽道,到今天可能依舊很難破局。說到底,這是由中式家庭的內(nei) 在結構特征與(yu) 社交傳(chuan) 統所決(jue) 定的。
家庭中的“一日三餐”,帶有與(yu) 生俱來的私密性。讓陌生人上門炒菜,總歸存在一些接受障礙。對於(yu) 年輕人小兩(liang) 口所組成的小家來說,其工作日其實沒有太多的做菜需求,休息日則慣於(yu) 外出就餐;而若是幾代人同住,一般均有長輩操持廚房。那麽(me) ,“上門代炒菜”服務最契合的場景,似乎就是“家宴請客”了。
一桌看起來很美味的菜,一段看起來很美好的視頻,我們(men) 以為(wei) 我們(men) 很需要“上門私廚”,其實真的未必。(然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