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京劇《白毛女》複排上演 三代“喜兒”藝術接力

發布時間:2022-11-01 10:34:00來源: 光明網

  京劇《白毛女》複排上演

  三代“喜兒(er) ”藝術接力 與(yu) 觀眾(zhong) 共同“入戲”

  “大雪飛,北風緊,天陰雲(yun) 暗,盼新年,怕新年,偏到新年……”近日,國家京劇院2022年“秋之韻”演出季“百日集訓”複排劇目京劇《白毛女》在梅蘭(lan) 芳大劇院上演。

  京劇《白毛女》是1958年戲曲藝術家馬少波、範鈞宏根據歌劇《白毛女》改編的經典劇目,講述了曆史時期喜兒(er) 、王大春等勞苦大眾(zhong) 抗爭(zheng) 不公命運的感人故事。該劇一經上演即引發轟動,李少春、杜近芳、葉盛蘭(lan) 、袁世海等老一輩京劇表演藝術家,以及鄭岩、張建國、陳淑芳、江其虎等京劇大師都曾出演過本劇,《北風吹》等唱段更是膾炙人口,成為(wei) 很多戲迷心中的經典。在“紀念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杜近芳先生誕辰90周年”之際,國家京劇院曆時半年精心打磨,複排京劇《白毛女》,與(yu) 觀眾(zhong) 重溫經典,向老一輩革命家、藝術家致敬,反響十分熱烈。

  守正創新,為(wei) 經典作品探索更多可能

  本次複排的京劇《白毛女》有很多新設計:不僅(jin) 劇情更為(wei) 緊湊,將原版3個(ge) 多小時的劇長濃縮近一半,還采用了數字化聲、光、電舞台效果,道具、服裝等方麵也更加注重細節,同時部分唱腔、編曲融合了少許歌劇、民樂(le) 等元素,並由交響樂(le) 團完成配樂(le) ,讓許多觀眾(zhong) 感到眼前一亮。

  “我覺得這些變化讓我更容易‘入戲’,故事情節也更加合理流暢了,整場戲看下來真是酣暢淋漓。”觀眾(zhong) 路先生看完演出評價(jia) 。路先生是資深戲迷,家中收藏了國家京劇院很多經典劇目的影音資料,在他心中《白毛女》是國家京劇院的代表劇目之一。“所以從(cong) 知道這部戲要複排開始,我就特別關(guan) 注,為(wei) 了能搶到好位置我還在開票當天定了鬧鍾。”路先生說,自己觀看本場演出的一大樂(le) 趣就是“找相同”和“找不同”,“比如黃世仁家門口的燈籠,以前的版本是個(ge) 小小的圓燈籠,這次複排用的是大長燈籠,更符合黃世仁家‘土豪’的氣質了,也讓人更加同情起喜兒(er) 一家的遭遇。相同的地方也很多,比如楊白勞的念白沿用了老版本中韻白的處理方式,這可是現代戲中很少見的。”

  對此,京劇《白毛女》複排導演徐孟珂表示:“在前輩們(men) 所創作的經典之上,我們(men) 從(cong) 仰視和學習(xi) 的角度複排此劇,同時,盡力滿足新時代觀眾(zhong) 的審美需求,彌補前輩藝術家因當時硬件設施不完善而造成的遺憾,為(wei) 這部經典大戲探索更多可能。所以,我們(men) 在複排過程中既要做到守正,也就是恪守京劇表演中四功五法的正道,延續以‘李、袁、葉、杜’四位京劇大師為(wei) 代表的表演風格,繼承前輩藝術家在舞台上一切以刻畫人物為(wei) 核心的藝術追求;又要勇於(yu) 創新,不斷豐(feng) 富觀眾(zhong) 的視聽體(ti) 驗,推動傳(chuan) 統藝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薪火相傳(chuan) ,三代“喜兒(er) ”完成藝術接力

  不僅(jin) 舞台效果“新”,複排京劇《白毛女》的演職團隊也很“新”。

  為(wei) 加快青年人才培養(yang) ,落實“以戲促功、以演推人”,國家京劇院將《白毛女》複排列入院團“百日集訓”重點項目,大膽起用新人。遴選優(you) 秀青年演員劉琪飾演喜兒(er) ,一級演員李博飾演楊白勞,二級演員楊威飾演黃世仁,一級演員張兵飾演王大春,優(you) 秀青年演員謝毅飾演穆仁智,一級演員畢小洋飾演黃母,二級演員譚小令飾演王大嬸,一級演員蔡景超飾演趙大叔,優(you) 秀青年演員訾睿飾演張二嬸,由青年編劇陳卓擔任複排劇本整理,並邀請京劇表演藝術家鄭岩、張建國、陳淑芳、江其虎擔任藝術指導,為(wei) 演出保駕護航。

  作為(wei) 上一代“喜兒(er) ”的扮演者,陳淑芳對本次複排工作十分重視,從(cong) 3月份開始,陳淑芳就抓住一切機會(hui) 指導“新生代喜兒(er) ”劉琪,隨著演出臨(lin) 近,她幾乎駐紮在劇院,陪伴青年演員們(men) 成長。對於(yu) 此前從(cong) 未接觸過現代劇目的劉琪來說,演好“喜兒(er) ”是個(ge) 不小的挑戰,“陳老師幫助我一點點地調整細節,理解人物內(nei) 心和增強聲音爆發力,手把手教會(hui) 我如何在詞句當中完成‘喜兒(er) ’情緒的遞進與(yu) 轉換,在這部戲中,我收獲了很多很多。”

  陳淑芳和劉琪都是第一代“喜兒(er) ”的扮演者、杜近芳先生的徒弟。這種對觀眾(zhong) 負責,對演員負責的態度恰恰是杜近芳等老一輩藝術家一生的堅守。“我師父就是這樣教我的,師父把‘喜兒(er) ’交給了我,我就得用心把她傳(chuan) 下去。”陳淑芳說。如今,在陳淑芳等藝術家的精心指導下,劉琪等青年演員也用出色的演出詮釋了前輩們(men) 追求完美的藝術精神,三代“喜兒(er) ”完成了藝術的接力。

  “紅色+京劇”,雙重魅力觀眾(zhong) 叫好連連

  在京劇《白毛女》的觀眾(zhong) 席中,有位身穿軍(jun) 裝的老人尤為(wei) 引人注目。老人雖然頭發花白,卻坐得筆直,眼中泛著淚光。老人姓顧,今年80多歲了,是一名武警老兵。京劇是顧老多年的愛好,中秋佳節,同為(wei) 軍(jun) 人的兒(er) 子專(zhuan) 程把父親(qin) 接到北京團聚,帶老人家過“戲癮”。“我的父親(qin) 也是軍(jun) 人,是一名‘老八路’。”老人解釋。原來,老人一家三代軍(jun) 人,父親(qin) 就是在和《白毛女》相似的情景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演員們(men) 精彩的演繹讓老人想起了父親(qin) 和老戰友們(men) ,“現在的生活太好了,娃娃們(men) 演得也好,好啊。”老人不斷重複著。

  不住叫好的還有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生物學博士小樊。“我從(cong) 小喜歡傳(chuan) 統文化,在我心中,京劇和山水畫一樣,有一種充滿東(dong) 方神韻的意象美。而國家京劇院的保留劇目《白毛女》,重新被搬上舞台,對於(yu) 我們(men) 來說可是難得的學習(xi) 觀摩機會(hui) ,尤其是‘大雪飛,北風緊,天陰雲(yun) 暗,盼新年,怕新年,偏到新年……’這一段,我一直在心裏跟著唱。”

  演出結束後,全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這是觀眾(zhong) 對京劇《白毛女》經典重現的高度認可,也是對紅色文化和傳(chuan) 統藝術雙重魅力的由衷讚歎。(實習(xi) 記者 王添藝)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