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飄香迎豐收——品讀三晉大地秋收圖
新華社太原11月2日電 題:五穀飄香迎豐(feng) 收——品讀三晉大地秋收圖
新華社記者趙東(dong) 輝、魏飆、王皓
深秋時節,五穀飄香。三晉大地,從(cong) 南到北,金黃的玉米、火紅的高粱、多彩的藜麥……陸續成熟的秋糧迎來收獲。
農(nong) 機在田間穿梭,農(nong) 戶在地頭忙碌,豐(feng) 收的故事我們(men) 慢慢品、慢慢說……
秋收近尾聲農(nong) 民增產(chan) 又增收
眼下,秋收秋種掃尾,山西各地田間地頭,一派火熱的豐(feng) 收場景,農(nong) 民們(men) 算起了增產(chan) 增收賬。
在臨(lin) 汾市翼城縣的村莊,玉米晾曬場隨處可見,放眼望去金黃一片,農(nong) 民們(men) 趁著晴好天氣抓緊脫粒晾曬。辛安村村民安紅兵說,今年他首次嚐試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玉米畝(mu) 產(chan) 1500斤,大豆一畝(mu) 能收120斤,相比純種玉米,每畝(mu) 地增收400多元。
秋糧長勢良好,豐(feng) 產(chan) 豐(feng) 收已成定局。10月末,山西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山西全省秋糧麵積3922.9萬(wan) 畝(mu) ,加上夏糧全年糧食麵積4725.5萬(wan) 畝(mu) ,比上年增長0.4%。秋糧及全年糧食總產(chan) 量、單產(chan) 均有望創曆史新高。
山西各地的小雜糧也迎來了豐(feng) 收。10月下旬,走進呂梁山區,漫山遍野的紅高粱進入收割期。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高粱研究所研究員柳青山說,抗旱、耐鹽堿、適應性廣的高粱成了呂梁山區農(nong) 民耕種的首選。大寧縣太德鄉(xiang) 堡村村民馮(feng) 張成說,他今年種了10畝(mu) 高粱,每畝(mu) 能產(chan) 1400多斤,種高粱就掙了2萬(wan) 多元。
位於(yu) 太行山區的武鄉(xiang) 縣,10萬(wan) 畝(mu) 穀子迎來豐(feng) 收,黃燦燦的小米正在上市熱銷。“還沒有收割就已經有幾十筆訂單。”種植大戶魏寶玉說,他種植的“養(yang) 肥小米”每斤18元還供不應求。
地處晉北的忻州市靜樂(le) 縣,金黃、乳白、紫紅的藜麥遍布全縣十餘(yu) 個(ge) 鄉(xiang) 鎮,經過數年的育種和推廣,5萬(wan) 畝(mu) 藜麥已成為(wei) 當地種植麵積最大的雜糧品類。靜樂(le) 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中心副主任鞏亮軍(jun) 說,藜麥等小雜糧營養(yang) 豐(feng) 富,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今年一斤藜麥能賣到4元左右,比去年提高了1元多。
保姆式服務讓農(nong) 田變“糧倉(cang) ”
9月底,氣象部門發布預警:10月1日至7日運城市萬(wan) 榮縣將出現持續陰雨天氣。當地農(nong) 業(ye) 、氣象等部門立即成立工作組、專(zhuan) 家組,利用多媒體(ti) 、廣播等進行預警,組織人員深入田間,調度農(nong) 機具跨區作業(ye) ,搶收秋糧。萬(wan) 榮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薛雲(yun) 洲說,憑借精準的預報和預警,不僅(jin) 圓滿完成了秋收任務,還及時進行了秋播秋種。
“今年農(nong) 業(ye) 和氣象部門緊密協作,預警更加精準,把防線築在風險萌發前。”山西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種植業(ye) 處處長王圓榮說,山西省構建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的精細化農(nong) 業(ye) 氣象服務指標體(ti) 係,協同提升災害天氣防範應對能力。
今年以來,山西農(nong) 業(ye) 係統省市縣聯動,動員4000多人聯合組隊,解決(ju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銷售等麵臨(lin) 的難題。7月中旬,一場大雨突降,讓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研究員王創雲(yun) 非常著急。在對口指導的清徐縣大豆玉米示範基地,他看到有玉米倒伏、農(nong) 田積水的狀況,便迅速與(yu) 基地工作人員溝通,開挖溝槽排水,天晴後指導追肥。“現在玉米大豆已全部收割,沒有因為(wei) 極端天氣而造成減產(chan) 。”王創雲(yun) 說。
秋收時節,活躍在各地的農(nong) 業(ye) 托管組織,幫助解決(jue) 了當前農(nong) 村勞動力少、年齡大等燃眉之急。臨(lin) 汾市汾西縣勍香鎮新安村村民武桂生家有十幾畝(mu) 地,他告訴記者,孩子外出打工,自己年紀也大了,秋收成了一大難題。“這兩(liang) 年,播種、管理、收割、運送都是合作社負責,我既省心還省力。”武桂生說。
農(nong) 業(ye) 機械化為(wei) 秋收秋種按下“快進鍵”
位於(yu) 黃河岸邊的運城市芮城縣遠鵬智慧農(nong) 場裏,從(cong) 9月開始,撒肥機、旋耕機、播種機等數十台不同類型的農(nong) 機輪番上陣,施肥、犁地、旋地、播種各步驟有條不紊。
“從(cong) 收割玉米大豆,到搶墒播種小麥,各種農(nong) 機幫了大忙。”農(nong) 場負責人胡天妮說,今年農(nong) 場首次大麵積示範推廣玉米大豆複合種植,當地農(nong) 機部門配套了新的裝備,可以實現一天300畝(mu) 的收割和播種規模。
為(wei) 確保秋收秋種適時進行,多地積極推行機收、整地、播種等全程機械化作業(ye) 。晉中市壽陽縣今年搭建了農(nong) 機聯盟平台,各村普遍建立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隊伍,統一培訓後的農(nong) 機手作業(ye) 能力快速提升。壽陽縣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中心主任張新民說,玉米機收損失率比去年降低45%,平均每畝(mu) 地減少損失20餘(yu) 斤。
在太原市陽曲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千畝(mu) 試驗示範區,玉米平均畝(mu) 產(chan) 1600斤,大豆畝(mu) 產(chan) 約160斤。示範區種植負責人智進寶說,今年他購置了專(zhuan) 業(ye) 大豆收割機,明顯提高了複合種植的收割效率,確保了糧食顆粒歸倉(cang) 。
運城市種糧大戶許建武對機械化種糧、收割也深有體(ti) 會(hui) 。他說,今年秋收,最新款聯合收割機很受農(nong) 民歡迎,不用更換滾筒,僅(jin) 通過更換割台和脫粒元件,即可實現玉米籽粒、大豆、小麥等多種作物的收獲,一機多用、節能環保,不僅(jin) 降低了生產(chan) 成本,還提高了生產(chan) 效率,為(wei) 農(nong) 戶帶來了更多實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