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學生社會實踐近距離感受中國 走過看過體悟過 方能讀懂今日中國
老巷幽宅靜樹依,三裏水巷繞前門。今年暑期,巴拿馬籍在華留學生廖嘉明和實踐隊員們(men) 一起尋訪北京中軸線上的曆史建築。他們(men) 從(cong) 南北中軸線中心點景山公園出發,穿越熱鬧的大柵欄,感受北京韻味。在古建築博物館裏,中華民族建築文明史一一呈現在他們(men) 的眼前。
“活動結束後,所有人都不想說再見,相約有機會(hui) 去中國更多地方走走看看。”廖嘉明和中國的故事隻是2022年中外大學生社會(hui) 實踐周活動的一個(ge) 縮影。
今年暑期,66所高校的400餘(yu) 名外國留學生和400餘(yu) 名中國學生共同參與(yu) 中外大學生社會(hui) 實踐周活動,足跡覆蓋20多個(ge) 省份,圍繞“中國這十年”這一主題,深入鄉(xiang) 村、社區、企業(ye) 、園區等基層一線開展專(zhuan) 題考察等實踐活動,在參觀中近距離感受華夏文明,在實踐中體(ti) 悟中國道路。
觸摸中國山河 共識中華文化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在全國宣傳(chuan) 思想工作會(hui) 議上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不僅(jin) 是我們(men) 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nei) 核,對解決(jue) 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jia) 值。”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wan) 兵。三尺生絹做戲台,全憑十指逞詼諧。”在都江堰皮影藝術博物館裏,四川大學的中外大學生參觀了展廳中不同類別的皮偶,了解皮影戲從(cong) 漢代至今的發展曆程。來自哥倫(lun) 比亞(ya) 的Luis說:“皮偶顏色很多,雕刻得實在太漂亮了,幕布上的光影像跳舞一樣,非常神奇。”
從(cong) 學習(xi) 傳(chuan) 統皮影到體(ti) 驗團扇製作,從(cong) 宣紙製作到古籍裝幀,從(cong) 親(qin) 臨(lin) 黃河口生態旅遊區到考察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外大學生攜手走過中國江河山川,探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現代社會(hui) 的繼承與(yu) 發揚,感受中國文化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傳(chuan) 統智慧。
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同學們(men) 在參觀了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後突發奇想,共同錄製了多語種係列上海中醫藥博物館文物講解視頻。來自日本的實山優(you) 鬱和來自中國的曾維豪合作講解了孫思邈“藥王像”的曆史故事;匈牙利留學生葉詹傑和中國學生沈婕合作講述了王吉民和伍連德二人耗時17年撰寫(xie) 英文版《中國醫史》的故事。
在梅蘭(lan) 芳紀念館,南京郵電大學的中外學生了解了梅蘭(lan) 芳先生的傳(chuan) 奇一生,欣賞梅先生的經典唱段,領略梅先生“京劇外交”的智慧。“用戲劇宣揚和平,用青衣杜絕暴力。這不禁讓我感慨:當今世界,各國都應該和平相處,反對暴力。”一名南京郵電大學的埃塞俄比亞(ya) 籍留學生對梅蘭(lan) 芳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感悟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共談中國經驗
今年暑期,中外大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和農(nong) 民一同勞動,在親(qin) 切的交談和體(ti) 驗中理解中國脫貧攻堅“偉(wei) 大奇跡”背後的中國力量。
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是“精準扶貧”的首倡之地。中外大學生走進“精準扶貧”展館、穿過“精準扶貧”廣場,了解到當地村民種植的獼猴桃遠銷港澳,當地的品牌山泉水甚至擺進了人民大會(hui) 堂。
“十八洞村不僅(jin) 自身實現脫貧,更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脫貧經驗。我希望這樣的經驗也能夠運用到我的國家,讓尼泊爾人民過得更幸福。”來自中南大學的尼泊爾籍留學生巴迪克期待有更多國家和地區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
2021年2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莊嚴(yan) 宣告,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麵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wan) 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ge) 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wan) 個(ge) 貧困村全部出列。
這個(ge) 暑期,不少在華留學生在中國農(nong) 村留下了他們(men) 的足跡。在神山村,江西財經大學的中外學生聽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ge) 人彭夏英講述開辦農(nong) 家樂(le) 成為(wei) 小康之家的故事,探尋脫貧致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神山答卷”;在橫坎頭村,寧波大學的中外學生沉浸式感受“紅色土壤上鋪就的共同富裕之路”;在莊浪縣韓店鎮,南開大學的中外學生戴上草帽,幫助農(nong) 民給丹參苗掐花,踐行了“實事求是,崇尚科學,自強不息,艱苦創業(ye) ”的莊浪精神……中外大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的國情社情民情,看見了中國鄉(xiang) 村的發展蛻變。
中國美術學院的中外學生更是參與(yu) 到鄉(xiang) 村發展建設之中。他們(men) 結合當地自然風光、人文民俗、革命文化等內(nei) 容,開展公共藝術改造、美育支教等活動,打造國畫、非遺、手工、創意繪畫的美育課程,帶領40名小學生感受各自國家的人文風光,完成150餘(yu) 件作品。“每次看到孩子們(men) 畫出好看的作品,我都會(hui) 心潮澎湃,也許孩子的純真真的可以消除一切隔閡。”沈詩藝感受著孩子們(men) 的真情,也希望用藝術點亮鄉(xiang) 村教育。
擁抱數字經濟 暢想共同發展
“這是在荊門新技術產(chan) 業(ye) 世界的一趟探索之旅。”武漢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學生西迪克在參觀當地一家科技公司時,對科技創新賦能社會(hui) 發展產(chan) 生了極大興(xing) 趣。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此次活動中,中外大學生深入北京、杭州、武漢、青島、齊齊哈爾、文昌等地的科技創新企業(ye) ,了解科技創新如何盤活傳(chuan) 統企業(ye) 、帶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突破前沿行業(ye) 。
沈陽師範大學的實踐團隊通過查閱資料、雲(yun) 端參觀、舉(ju) 行線上研討會(hui) 等方式,了解中國工業(ye) 博物館和當地某機器人製造公司,看到了振興(xing) 遼寧過程中數字技術與(yu) 經濟社會(hui) 領域融合的具體(ti) 應用。
在齊齊哈爾市的“中國製造業(ye) 的第一重地”——中國一重集團,哈爾濱工業(ye) 大學的實踐團隊近距離參觀軋輥、水壓機等裝備的生產(chan) 過程,聆聽這座老國企憑借自主創新再次煥發生機的故事。
在中國海藻科技館、國內(nei) 首家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島大學的中外學生感受海藻科技,體(ti) 驗海藻產(chan) 品,了解了海藻產(chan) 業(ye) 的發展曆程。
習(xi) 近平主席在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的賀信中指出,中國始終把青年看作推動社會(hui) 發展的有生力量,鼓勵青年在參與(yu)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實踐中展現青春活力。中外大學生在參觀科技企業(ye) 中深感科學技術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中的價(jia) 值,並深入其中,貢獻出青年智慧。
西北工業(ye) 大學的實踐隊員在文昌航天現代城展廳,回顧中國航天發展曆程,了解世界航天發展態勢,暢想世界航天的未來探索。“中國在航天領域的努力打開了人類通往未來的大門。國家間的技術水平可能存在差異,但在人類征服宇宙的過程中,我們(men) 應該團結一致,這是中國向世界傳(chuan) 達的信息。”巴基斯坦籍留學生Atif每每看到火箭離開地球,都會(hui) 不自覺地沉浸在人類這一偉(wei) 大成就所帶來的震撼中。
為(wei) 助力北京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20餘(yu) 名來自北京高校的中外青年深入調研行業(ye) 主管部門和高新技術企業(ye) ,並就如何擴大數字經濟試點範圍、數據安全與(yu) 數據確權等問題深入探究,形成了紮實的調研成果,為(wei) 數字經濟發展的全球議題提出了青年建議。
來自津巴布韋的中央財經大學留學生大衛在活動中第一次接觸到L4高級別無人駕駛汽車。“這次實踐營使我看到了北京的另一麵,也切實感受到了中國製度給世界帶來的‘中國智慧’。”大衛認為(wei) ,“中外年輕人都擁有塑造未來的力量。這段經曆激勵我要用青春的力量在中國繼續用心學習(xi) ,帶著中國經驗促進非洲的發展。”
感受紅色文化 解讀發展密碼
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在中國大地上,每天都在發生飽含溫度與(yu) 真情的生動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不難看見中國人民勤勞勇敢、開拓創新的精神品質,更不難看見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包容開放的智慧。今年暑期,中外大學生在一個(ge) 個(ge) 中國發展故事裏看到了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
複旦大學中外大學生參觀了中共二大會(hui) 址“石庫門裏的紀念館”,領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不懼犧牲、敢於(yu) 鬥爭(zheng) 的革命精神,領悟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韌性;在老黨(dang) 員的生動講解下,東(dong) 南大學中外大學生的思緒被帶回到那個(ge) 戰火紛飛的年代。來自東(dong) 南大學的東(dong) 帝汶籍留學生艾薩克深受感動,“正是因為(wei) 這些偉(wei) 大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堅持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才使這個(ge) 政黨(dang) 與(yu) 時俱進、永葆活力”。
楓樹坪下聽傳(chuan) 統,八角樓前覓燈光。毛澤東(dong) 同誌在井岡(gang) 山借著一根燈芯的微弱光亮寫(xie) 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wei) 什麽(me) 能夠存在》和《井岡(gang) 山的鬥爭(zheng) 》等不朽著作。來自赤道幾內(nei) 亞(ya) 的留學生卡門在此行前就對八角樓“一根燈芯”的故事頗為(wei) 熟悉。這次來實地體(ti) 驗,讓她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能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堅持鬥爭(zheng) 並最終走向勝利多了一分欽佩。
紅色精神代代延續,薪火相傳(chuan) 。縱使社會(hui) 外部條件不斷變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人民服務的初心從(cong) 未改變。
在雲(yun) 南宣威,昆明理工大學的中外大學生聚焦“邊疆地區教育發展”,深入普瓦村普瓦完小,對學校建設、師資力量配備進行詳細調研,並為(wei) 小學生上了一堂堂生動有趣的課程。他們(men) 調研發現邊疆教育取得了新突破:宣威市小學學齡兒(er) 童毛入學率99.9%,初中毛入學率100.05%,高中毛入學率93.93%,九年義(yi) 務教育鞏固率106.01%。
在廣西南寧,廣西民族大學的中外學生一同走進中國-東(dong) 盟金融城林立的高樓和標誌性建築。近年來,南寧片區跨境電商產(chan) 業(ye) 和全球跨境貿易服務快速增長。從(cong) 第一批進駐者,到現在RCEP的生效實施,廣西試驗區外貿進出口總額高達503.2億(yi) 元。老撾留學生宋思雅看到廣西自貿試驗區南寧片區的繁榮景象,希望畢業(ye) 後能留在南寧工作,為(wei) 兩(liang) 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我想,正是因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員真誠地幫助人民,這些進步才得以實現。”就讀於(yu) 東(dong) 南大學的東(dong) 帝汶籍留學生艾薩克覺得南京市江寧區城市建設檔案館“宛如一本曆史教科書(shu) ”,館內(nei) 展示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與(yu) 人民群眾(zhong) 之間的真摯故事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們(men) 在美麗(li) 的印達村參觀了繁榮的農(nong) 村街道,打破了我對中國農(nong) 村的固有印象。”一名來自南京郵電大學的埃塞俄比亞(ya) 籍留學生說,未來的中國一定會(hui) 更好、更強大。“過去中華文化對我來說是神秘的。”沉浸式體(ti) 驗過景泰藍製作的留學生蘭(lan) 娜表示,“我願意更多地了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傳(chuan) 統技藝,並將其傳(chuan) 播給更多的留學生,將這些藝術品帶回我的國家。”
中外大學生在這次實踐中理解了“百聞不如一見”的含義(yi) ,並在近距離接觸中讀懂了今天的中國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理解了中國發展的模式和道路。大家都希望成為(wei) 中國故事的傳(chuan) 播者,將行千裏路的所見所聞所思帶去四麵八方。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王軍(jun) 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