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學術理論創新應堅持問題導向
【讀經典 學理論】
作者:竭長光(東(dong) 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部教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要以中國為(wei) 觀照、以時代為(wei) 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jue) 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真正屹立於(yu) 世界學術之林。”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馬克思指出:“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ge) 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馬克思恩格斯循著作為(wei) “時代聲音”的“問題”開展理論研究的實踐,對於(yu) 我們(men)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推進學術理論創新具有重要啟發意義(yi) 。
一
1843年,當德國哲學家們(men) 還沉浸於(yu) 批判德國的宗教所取得的成果時,馬克思就敏銳意識到德國的“問題”已經發生改變。馬克思指出,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已經基本結束,而隨著“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被揭穿以後”,如何“揭露具有非神聖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主要“問題”。馬克思認為(wei) ,基於(yu) 這種“問題”的改變,哲學家們(men) 的批判活動也應該做出相應改變,即“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在馬克思看來,這種改變是“為(wei) 曆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因而,它對於(yu) 哲學家們(men) 而言不是可有可無的和無足輕重的。換言之,開展“對塵世的批判”,“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已經成為(wei) “時代的聲音”。這一“時代的聲音”成了馬克思後來從(cong) 事理論研究的根本指引。
在開展“對塵世的批判”中,馬克思遇到了另外一個(ge) 問題,即“哲學”與(yu) “改變世界”的關(guan) 係。在哲學觀上,馬克思一開始深受以鮑威爾和費爾巴哈為(wei) 代表的德國哲學家們(men) 的影響,然而他很快意識到這些“哲學家們(men) ”關(guan) 於(yu) 世界的不同“解釋”,無助於(yu) 世界的“改變”,這促使他開始全麵清算自己以往的哲學信仰。就哲學性質來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施特勞斯、鮑威爾、施蒂納、費爾巴哈,就他們(men) 沒有離開哲學這塊土地來說,都是黑格爾哲學的分支。”馬克思在哲學觀上的轉變與(yu) 對這種性質的哲學的反思、批判密不可分。《德意誌意識形態》時期的馬克思恩格斯已經清晰認識到,青年黑格爾哲學的核心在於(yu) 抱有一種天真幼稚的空想,即認為(wei) “現實世界是觀念世界的產(chan) 物”,進而認為(wei) 隻要改變人們(men) 的觀念,就能相應改變世界。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正確把握“哲學”與(yu) “改變世界”的關(guan) 係,必須實現“曆史觀”的轉變,從(cong) 強調“在每個(ge) 時代中尋找某種範疇”和“從(cong) 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的唯心主義(yi) 曆史觀,轉變到強調“始終站在現實曆史的基礎上”和“從(cong) 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的唯物主義(yi) 曆史觀。在這個(ge) 意義(yi) 上,唯物史觀的創立是依循問題導向開展理論活動的結果。
世界上最偉(wei) 大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決(jue) 人與(yu) 社會(hui) 麵臨(lin) 的重大問題中創造出來的。《資本論》正是如此。恩格斯指出,“資本和勞動的關(guan) 係,是我們(men) 全部現代社會(hui) 體(ti) 係所圍繞旋轉的軸心”。可以說,如何把握“資本和勞動的關(guan) 係”,是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那個(ge) 時代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把握好這個(ge) 問題,不但能夠了解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的本質、看清其發展趨勢,而且能夠揭示無產(chan) 階級自我異化的根源,找到消除這種自我異化的途徑。換言之,馬克思要想開展“對塵世的批判”、探索“此岸世界的真理”,必須把握“資本和勞動的關(guan) 係”問題,訴諸政治經濟學。然而,不但這一問題最初並沒有進入馬克思的視野,政治經濟學也不是馬克思一開始的主攻方向。馬克思這樣回憶,他在大學期間的專(zhuan) 業(ye) 雖然是法律,但最喜歡研究的是哲學和曆史。在《萊茵報》當編輯期間,他“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這成了促使他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後來的理論工作使馬克思得出這樣一個(ge) 結論,即無論是關(guan) 於(yu) 法的關(guan) 係的研究,還是關(guan) 於(yu) 市民社會(hui) 的解剖,都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馬克思全麵理解把握了資本和勞動的關(guan) 係問題,並由此得到“剩餘(yu) 價(jia) 值”等一係列重要發現。可以說,正是為(wei) 了把握和闡釋這個(ge) 重大問題,才促成了《資本論》的創作。恩格斯在《卡·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書(shu) 評——為(wei) 〈民主周報〉作》中指出,《資本論》的偉(wei) 大在於(yu) 資本和勞動的關(guan) 係問題“第一次得到了科學的說明”。可見,一項理論成就的大小,與(yu) 它能否合理解答一個(ge) 時代的重大問題息息相關(guan) 。
二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並指導解決(jue) 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我們(men) 要把握時代脈搏,把準重大問題,將問題導向貫穿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全過程。為(wei) 此,應注意以下幾個(ge) 方麵:
首先,將我們(men) 正在做的事情作為(wei) 學術理論研究的著力點、著重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應該以我們(men) 正在做的事情為(wei) 中心,從(cong) 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應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反對脫離中國實際的刻舟求劍、照貓畫虎、生搬硬套、依樣畫葫蘆的做法。
其次,善於(yu) 抓住和闡釋那些具有必然性的問題。在我國改革發展實踐中,會(hui) 遇到很多問題,有些問題的出現具有偶然性,這些問題當然需要研究和解決(jue) ,但相比之下,更應重視那些具有必然性的問題。恩格斯指出,“現實性這種屬性僅(jin) 僅(jin) 屬於(yu) 那同時是必然的東(dong) 西”,即“必然性”意味著“現實性”。在這個(ge) 意義(yi) 上,那些具有必然性的問題,之所以應該成為(wei) 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因為(wei) 它們(men) 具有真正的現實性。例如,資本和勞動的關(guan) 係之所以是《資本論》所要研究的問題,就在於(yu) 馬克思看到勞動和資本的對立是一種具有必然性和現實性的對立。馬克思指出:“無產(chan) 和有產(chan) 的對立,隻要還沒有把它理解為(wei) 勞動和資本的對立,它還是一種無關(guan) 緊要的對立,一種沒有從(cong) 它的能動關(guan) 係上、它的內(nei) 在關(guan) 係上來理解的對立,還沒有作為(wei) 矛盾來理解的對立。”也就是說,隻有當“無產(chan) 和有產(chan) 的對立”上升到“勞動和資本的對立”時,這種對立才具有必然性和現實性,才成為(wei) 一種必須加以認真對待和研究的問題。
最後,著力研究事關(guan)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關(guan) 鍵性的重大問題。就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實踐而言,由於(yu) 那些具有必然性、現實性的問題往往也是事關(guan)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關(guan) 鍵性問題,因此,堅持問題導向,要求我們(men) 著力研究這樣的重大問題,並在對這些重大問題的研究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馬克思主義(yi) 辯證法在中國的百年傳(chuan) 承與(yu) 探索研究”〔21AKS003〕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