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馮驥才:沒有年齡感,但有緊迫感
出生在春天的作家馮(feng) 驥才,仿佛一直都生活在充滿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春天”裏。近日,“八十個(ge) 春天——馮(feng) 驥才與(yu) 天津”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在天津大學馮(feng) 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舉(ju) 辦,80歲的馮(feng) 驥才發布了自己的兩(liang) 部新書(shu) 《馮(feng) 驥才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文庫》(十卷本)和《俗世奇人:手繪珍藏本》。
天津是馮(feng) 驥才先生的故鄉(xiang) ,他在多部文學作品中傾(qing) 心雕刻這座城市的時光與(yu) 記憶。不僅(jin) 如此,他身體(ti) 力行發起天津城市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an) 搶救工程、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等文化行動,並致力於(yu) 在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天津大學興(xing) 辦人文教育,創建非遺學科。
《馮(feng) 驥才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文庫》一書(shu) 收入了他關(guan) 於(yu) 文化遺產(chan) 搶救和保護的浩繁文字,10卷逾260萬(wan) 字,完整記錄了馮(feng) 驥才作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先覺者和先行者豐(feng) 富又艱辛的精神曆程,對於(yu) 中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當代史具有重要的資料價(jia) 值。馮(feng) 驥才表示,自己把20多年最好的光陰都放在裏麵,“這部書(shu) 留下的不是我個(ge) 人,而是這一代人的足跡,我們(men) 的思考、我們(men) 的先覺、我們(men) 的困難、我們(men) 的追求、我們(men) 的價(jia) 值觀”。
既是作家又是畫家,馮(feng) 驥才的創作方式與(yu) 眾(zhong) 不同,“有時文學的聯想從(cong) 圖像開始,有時圖像的聯想從(cong) 文學開始”。文學與(yu) 繪畫在他筆下相互啟發,彼此融合。人民文學出版社將他30年來在創作《俗世奇人》過程中保留的珍貴草稿、畫稿,精心編校成《俗世奇人:手繪珍藏本》,為(wei) 這部暢銷1000多萬(wan) 冊(ce) 的當代文學經典增加了一個(ge) 展現作者創作思路和瞬間靈感的新版本。
王蒙、韓美林、莫言、劉詩昆等近40位文藝界老友用視頻為(wei) 他送來“雲(yun) 祝福”,期待他這棵“不落葉的常青樹”,奉獻出更多作品,締造人生更多的“春天”。著名藝術家韓美林歡迎他加入“80後”的隊伍,還表示要拿作品跟他比一比,看看彼此到100歲時為(wei) 中華民族作了多少貢獻。
馮(feng) 驥才說,自己沒有80歲的年齡感,但有時間的緊迫感,“我今天中午沒睡覺,就是被一個(ge) 話題觸動,想要寫(xie) 一本叫《非遺學原理》的小冊(ce) 子”。
80歲以後的時間,他一方麵要用於(yu) 非遺學的學理研究和學科建設,另一方麵要留給文學,因為(wei) 文學仍然是他最重要的事情。他原本就是以作家的立場走向文化遺產(chan) 保護,曾用文學的批評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開路。從(cong) 事文化遺產(chan) 保護之後形成的文化視角,又促使他通過《俗世奇人》等作品自覺地書(shu) 寫(xie) 天津的文化個(ge) 性。
馮(feng) 驥才動情地說,自己從(cong) 出生到現在,這80年來基本上都在天津,所有為(wei) 天津寫(xie) 的文、做的事,都出於(yu) 對這座生養(yang) 他的城市的熱愛。他展示出一張用馮(feng) 研院播文堂收藏的木活字拚版印製的藏書(shu) 票,借上麵寫(xie) 的《沽上歌》吐露心聲:“生我養(yang) 我地,未了不了情。世上千般好,最美是天津。”
然而,就像華洋雜處的舊時天津,一半是老城,一半是租界,馮(feng) 驥才其實也有兩(liang) 套筆墨。他說,寫(xie) 老城生活的這套筆墨已形成獨特的審美和語感,“但我的文學還欠著我另一半生活,那就是跟我自己和我所經曆的時代相關(guan) 的生活。我要把我屬於(yu) 這個(ge) 時代的人生命運、對世界的看法、獨特的感受和審美,用另一套筆墨寫(xie) 出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