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濕地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王 文攝(人民圖片)
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成就展,部級高級別會(hui) 議發布《武漢宣言》,多個(ge) 濕地實地考察,近20場東(dong) 道國活動……11月5日至13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在中國湖北武漢和瑞士日內(nei) 瓦同步舉(ju) 行,一係列活動亮點紛呈,一係列成果全球矚目,全方位展現了中國保護濕地的堅定決(jue) 心、紮實舉(ju) 措和輝煌成就,為(wei) 全球濕地協同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履約30年成果豐(feng) 碩
眼前是光影變幻、水清岸綠的大美濕地,耳畔傳(chuan) 來呦呦鹿鳴、百鳥鳴奏、稻浪聲聲;按壓不同的“氣味盒子”,菖蒲、蓮花、薄荷、魚腥草等濕地植物的獨特氣味撲麵而來;把手伸進一個(ge) 個(ge) “濕地盲盒”,可以感知粗糲的樹皮、輕柔的苔蘚等濕地生命的多樣與(yu) 豐(feng) 富。
11月6日,記者走進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成就展的展廳,前來參觀的中外嘉賓仿佛置身於(yu) 一個(ge) 變幻莫測的濕地世界,感官被完全調動起來,沉浸式體(ti) 驗和感知濕地的獨特風景和豐(feng) 富多彩的動植物資源,了解濕地發展變遷的曆史和現實。
“對許多人來說,濕地的概念是模糊的,布設互動體(ti) 驗區,能夠讓觀眾(zhong) 身臨(lin) 其境般近距離感知濕地,了解濕地與(yu) 人類生活的密切關(guan) 聯,進一步增強大家保護濕地的意識。”武漢市濕地保護中心高級工程師李鵬說。
展廳中的一組組數據詮釋著中國加入《濕地公約》30年來的發展曆程和豐(feng) 碩成果:
中國濕地麵積5635萬(wan) 公頃、位居亞(ya) 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以占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1/5人口對濕地的多種需求;
中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總數達到2200多個(ge) ,同時還規劃將1100萬(wan) 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ti) 係,實行最嚴(yan) 格的保護管理;
中國出台了國家層麵的《濕地保護法》,28個(ge) 省區市製定了省級濕地保護法規……
隨著講解員的引導,一幅中國濕地資源分布圖在屏幕上徐徐展開。這些濕地不僅(jin) 為(wei) 沿海地區築起生態安全屏障,給人們(men) 提供了寶貴的淡水資源,還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濕地之城”魅力無限
11月5日,走進武漢東(dong) 湖風景區華僑(qiao) 城生態濕地公園,前來探訪的記者被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圖景所吸引:一個(ge) 個(ge) 湖邊塘清澈見底,水草搖曳,幾隻野鴨在浮水嬉戲;一座“彩虹橋”橫跨水麵,樹影、橋影和橋上的人影清晰地倒映水中;一群小學生坐在水邊的石凳上,正用手中的畫筆描摹眼前迷人的濕地景色。
“我們(men) 把水景搭建和水質淨化結合起來,打造集生態科普與(yu) 環保教育功能於(yu) 一體(ti) 的‘開放式生態博物館’。”武漢華僑(qiao) 城總經理褚雲(yun) 宏介紹,這裏原本是廢棄的“田”狀魚塘,2016年以來采取水循環設計等生態修複技術進行治理,全園水質達到並維持在二類。
據悉,華僑(qiao) 城濕地公園每年從(cong) 東(dong) 湖泵入約87萬(wan) 立方米湖水,年降水量約14萬(wan) 立方米,每年全園淨化水量達18萬(wan) 立方米。
東(dong) 湖國家濕地公園、沉湖國際重要濕地,長江之畔的黃鶴樓、青山江灘……《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期間,武漢向世界展現了“濕地之城”的魅力和風采,成為(wei) 世界觀察中國濕地保護成果的一個(ge) 重要窗口。
“多年來,武漢積極參與(yu) 國際履約,探索特大城市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路徑。”武漢市園林和林業(ye) 局局長蔡鬆介紹,武漢已有濕地自然保護區5個(ge) 、濕地公園10個(ge) ,已建和在建湖泊公園71個(ge) ,其中,國家濕地公園6個(ge) ,是中國擁有國家濕地公園最多的省會(hui) 城市。
“冬候鳥‘先頭部隊’已經來了,有豆雁、反嘴鷸……最多的時候,單小天鵝就達到4900多隻,附近的村民稱這裏為(wei) ‘天鵝湖’。”近日,在武漢市江夏區上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龍蘇琦興(xing) 奮地說。
在上涉湖濕地,生長著503種植物,棲息著335種動物,許多珍稀鳥類頻繁出現……濕地生物們(men) “用腳投票”的背後,是武漢市近年來全麵開展生態補償(chang) 、退漁還濕、植綠複綠等保護修複濕地努力的結果。
截至2022年10月,武漢市共發現並記錄到447種野生鳥類,包括96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鳥類。這些“濕地精靈”的到訪和定居,也為(wei) “濕地之城”增添了更多魅力。
中國經驗世界共享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完成各項議程,於(yu) 11月13日閉幕,大會(hui) 達成了《武漢宣言》《2025-2030年全球濕地保護戰略框架》等多項重要成果。
“很高興(xing) 看到《武漢宣言》的發布。”《濕地公約》秘書(shu) 處秘書(shu) 長穆鬆達·蒙巴說,她看到了中國政府在加強立法保護濕地方麵的決(jue) 心。
“中國55%以上的紅樹林納入了自然保護地,紅樹林麵積已由2021年的2.2萬(wan) 公頃恢複到2.7萬(wan) 公頃,成為(wei) 世界上少數幾個(ge) 紅樹林麵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11月7日,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日內(nei) 瓦分會(hui) 場舉(ju) 辦的“麵向2030/2050的全球紅樹林保護”邊會(hui) 上,中國保護紅樹林的經驗備受國際社會(hui) 矚目。
本次大會(hui) 上,中國濕地保護的豐(feng) 碩成果以及為(wei) 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國際合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參會(hui) 代表的廣泛好評和普遍認可。
“中國是全球擁有國際濕地城市最多的國家,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阿聯酋駐華大使阿裏·紮希裏表示,中國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投入來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不僅(jin) 是對中國人民、也是對世界人民的貢獻。
世界自然基金會(hui) 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盧倫(lun) 燕表示,中國從(cong) 立法和行政管理角度給予濕地重要的保護地位,所實行的舉(ju) 措世界少有,是可以被其他國家借鑒的中國經驗。
穆鬆達·蒙巴說,從(cong) 中國過去30年取得的濕地保護成就、設立的目標和濕地管理方式來看,我們(men) 可以學習(xi) 的有很多,不僅(jin) 是科學方法,還包括空間布局方案和立法框架等,相關(guan) 經驗有助於(yu) 促進全球形成合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