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穿越千年 古老文物在他們手中被“複活”

發布時間:2022-11-18 15:2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信陽11月17日電 題:穿越千年 古老文物在他們(men) 手中被“複活”

  作者 王宇 代盼盼

  冬日和煦的陽光灑在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城陽城遺址博物館的城牆上,一磚一瓦,一陶一木,都映射出曆經千年的歲月痕跡。

  距“楚國故都”城陽城遺址博物館不遠處,便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信陽工作站,一間2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內(nei) ,三張桌子、兩(liang) 個(ge) 陳列架,便是全部“家當”,幾位文物修複師正在這一方天地裏忙碌著。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信陽工作站成立於(yu) 2009年9月,主要承擔著信陽及周邊駐馬店、南陽、漯河等豫南地區的考古成果展示、文物修複、考古資料整理等工作。

  坐在臨(lin) 窗位置的王金香是一名“85後”,在其工作台上,擺滿了修複文物需要用的各種工具和材料,錘子、鋸子、鑷子、酒精燈、石膏、膠水……

  或許是因為(wei) 生於(yu) 城陽城,長於(yu) 城陽城,從(cong) 小耳濡目染的緣故,王金香對這座千年遺存飽含深情,文物的概念在她心底紮根很深。

  201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招聘文物修複師,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加入了文物修複師行列。

  “剛進入修複組的時候,麵對數不清的碎陶片和一堆泥土,我根本就不知道從(cong) 哪裏下手。”王金香清晰地記得,第一次使用熱熔膠,手就被燙出了一個(ge) 水泡。後來,在老師們(men) 的耐心指導下,自己才逐漸掌握了一些方法要領。

  從(cong) 一開始的毫無經驗,到如今的熟能生巧,王金香仍認為(wei) 自己是一名“新兵”,因為(wei) 每次修複都會(hui) 麵對不同類型、不同形製的文物,這對她來說每次都是一場全新的挑戰。

  “修複師聽上去很高大上,其實工作很簡單枯燥,有時候一件簡單陶器需要花費三四天時間。”王金香介紹說,文物修複是一門非常專(zhuan) 業(ye) 和嚴(yan) 謹的學科,還有一套完整複雜的標準和方法,“追求還原造物者本身的願望或者是器物本身最好的狀態,這才是最難的。”

  在王金香看來,文物修複過程也是治愈過程,雙手觸摸文物好比與(yu) 古人“對話”,不僅(jin) 需要足夠的耐心和細心,還要有情感的注入,“仿佛被賦予了生命一樣,相處越久,情感越深。”

  在工作站內(nei) ,信陽市平橋區城陽城址管委會(hui) 副主任劉勇也是修複組成員之一,今年也是他在城陽城工作的第18個(ge) 年頭。

  劉勇介紹,考古現場出土的文物碎片,就好比不同的樂(le) 高積木混在一起,需要分門別類地梳理出來。每一個(ge) 編織袋裏裝有一件器物,事先已經在考古工地現場進行了初步分類,接著就是清洗清理碎片上的泥土,再而拚接、粘接、補石膏、打磨……

  “我曾花了一個(ge) 月時間,將一件破損成200片的指甲蓋大小的塊陶壺修複如初。”劉勇介紹,文物修複是一場穿越千年的“對話”,古人把思想寄托在文物上,後人通過修複後的文物,去感受古代的曆史文化和匠心精神,對作品產(chan) 生敬畏之情,這才是文物修複工作的真正價(jia) 值。

  “文化需要保護,更需要傳(chuan) 承。文物是我們(men) 觸摸曆史、傳(chuan) 承文化的重要方式,文物修複需更多年輕人的熱愛與(yu) 傳(chuan) 承,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參與(yu) 到這個(ge) 行業(ye) 裏來。”劉勇如是說。(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