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創新向前,創效向實

發布時間:2022-12-02 16:4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七屆“振興(xing) 杯”全國青年職業(ye) 技能大賽(職工組)中核杯創新創效競賽全國決(jue) 賽(以下簡稱“大賽”)中,不僅(jin) 有火箭發射器點火方式、火星探測相控陣著陸雷達、空間站艙外航天服供氧及溫度調節等“高大上”的尖端科技創新技術,也不乏一些青年職業(ye) 人才將目光聚焦在具有“煙火氣”的領域。

  大賽聚焦關(guan) 鍵領域、重點行業(ye) ,設置研發創新類、技術革新類、管理創新類三個(ge) 競賽方向,涵蓋機械與(yu) 控製、信息技術、生命科學、能源化工、社會(hui) 服務等領域。

  熬一劑“良藥”,解“燃”眉之急

  在新疆塔裏木油田的一口天然氣井,每天可產(chan) 出30萬(wan) 方天然氣,能夠保障10萬(wan) 個(ge) 家庭所用。

  作為(wei) 我國最大超深層油氣生產(chan) 基地,塔裏木油田油氣儲(chu) 層埋深不斷超越8000米以深,普遍具有超高壓、超高溫、和高礦化度等特殊地質條件,這使天然氣井無機垢堵塞問題突出。

  “天然氣井‘氣脈’硬化,就好比人得了血栓。”中國石油塔裏木油田油氣工程研究院采油氣所油田化學室主任曹立虎說,從(cong) 2013年起,氣井流動通道出現“血栓”堵塞問題,減產(chan) 600萬(wan) 方/天,導致200萬(wan) 個(ge) 家庭無氣可用。

  “2015年以來,塔裏木油田高壓氣井井筒堵塞的問題每年呈加劇趨勢。2017年,井筒堵塞最高影響氣田無阻流量每天達4000萬(wan) 立方米,占氣田總產(chan) 能的20%以上。”這是什麽(me) 概念?曹立虎解釋,如不加以控製,至少會(hui) 影響一個(ge) 千萬(wan) 人口城市居民用氣。

  解堵勢在必行!但是怎麽(me) 解?什麽(me) 時候解?用什麽(me) 解?

  這裏的井深都在6000米以上,超高溫超高壓強腐蝕,堵塞物為(wei) 類似燒水壺“垢片”的無機垢,但是形成條件、分布位置都不清楚,很難製定有效解堵對策。前幾年,采用傳(chuan) 統的物理解堵技術,成功率隻有57%,費用高達300萬(wan) 元/井次且有效期隻有3個(ge) 月。

  2018年,曹立虎所在的團隊組建超深氣井化學解堵青年突擊隊,跨部門跨學科集智攻關(guan) 。

  “我們(men) 聯合國內(nei) 科研機構、高校等開展堵塞機理研究,明確了高壓氣井‘垢砂複合堵,以垢為(wei) 主’的堵塞特征,揭示了高溫下流動壓降結垢機理,建立了結垢熱力學預測模型,指出井筒底部和井周儲(chu) 層為(wei) 結垢高風險區域,並以此製定出‘化學除垢先行,井筒排砂’的總體(ti) 治理方案。”他表示,經過兩(liang) 年多的努力,團隊實現了理論創新。

  找到問題隻是好的開始,關(guan) 鍵還在於(yu) 解決(jue) 問題。在此基礎上,項目團隊基於(yu) 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形成了一套高壓氣井生產(chan) 流動狀態評價(jia) 方法,實現了氣井解堵時機科學預測,準確率提升到95%,避免依賴經驗判斷導致“過早影響效果,過晚增加成本”。

  如何對症下藥,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曹立虎表示,化學解堵技術為(wei) 解決(jue) 高壓氣井“氣喘”提供了良方。

  經過多年攻關(guan) ,他和團隊研發優(you) 化形成了2套酸性和1套非酸性解堵劑體(ti) 係,具有180攝氏度耐高溫和溶垢率高、管材腐蝕率低等優(you) 點。“特別是非酸性解堵液體(ti) 係,基本實現管柱零腐蝕,極大地降低氣井生命周期內(nei) 多次解堵作業(ye) 對管柱的腐蝕傷(shang) 害。”4年來,應用有效率達93.3%,平均單井解堵後無阻流量提升2.3倍。

  值得一提的是,解堵費用降低到120萬(wan) 元/井次,且有效期長達730天。

  目前,這一項目已獲7件發明專(zhuan) 利授權,構建了知識產(chan) 權群;近5年在西氣東(dong) 輸主力氣田規模應用120餘(yu) 井次,累計增產(chan) 天然氣74.89億(yi) 方、凝析油39.7萬(wan) 噸,解決(jue) “血栓”堵塞難題,使得低產(chan) 低效井煥發“新活力”。

  “去年,同行院士專(zhuan) 家鑒定評價(jia) 本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談到這一成果,曹立虎充滿信心,在“雙碳”戰略下,天然氣是我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最佳夥(huo) 伴”,但我國陸上70.3%天然氣在深層,因此,該項目成果在深層天然氣開發和搶占海外市場方麵意義(yi) 重大。

  建雲(yun) 端平台,讓隨訪之路不再難

  一位75歲的老奶奶,因為(wei)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植入了起搏器,每次隨訪都需要兒(er) 子陪她從(cong) 四川阿壩到成都。往返加上就診,需要2-3天時間。

  5G雲(yun) 隨訪係統的應用,讓這一過程縮短到了半天,而且老奶奶隻需要從(cong) 家到阿壩州人民醫院。

  “我們(men) 通過遠程隨訪就可以幫忙完成起搏器檢查,她上一次雲(yun) 隨訪是今年6月18日,就在阿壩州人民醫院。”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血管內(nei) 科主治醫師熊詩強博士介紹,心血管植入型電子器械(CIED)包括心髒起搏器(PM)、植入型心律轉複除顫器(ICD)等,主要應用於(yu) 致命性心動過緩、心動過速和難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療。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我國CIED年植入量呈持續增長趨勢。至2021年,我國CIED總植入量已超過150萬(wan) 台,年植入量已超過12萬(wan) 台,每年需要進行隨訪的患者超過百萬(wan) 例。

  安裝CIED的患者需要定期、終身監測,每種CIED儀(yi) 器的隨訪時間不一樣,電池使用時長也在4-8年不等。當前最主要的隨訪模式是診室隨訪——患者遵循醫生建議的隨訪日期定期前往醫院,由具備CIED程控能力的專(zhuan) 科醫生進行麵對麵診療。但CIED隨訪門診主要集中開設在少數大型三甲醫院,大多數縣級醫院並未設置。

  5G雲(yun) 隨訪體(ti) 係應用前,冬天大雪封山出行不便,在四川馬爾康市的患者打電話求助,熊詩強的同事曾連夜驅車開了十幾個(ge) 小時,去處理儀(yi) 器的緊急情況。

  “阿壩、甘孜州、涼山等地的患者長途跋涉前往成都的醫院隨訪,路程來回至少需要三天,經濟成本高,交通不便。”熊詩強所在的團隊曾做過調研,能按照規定時間前往醫院進行隨訪的患者隻有60.6%,“這背後體(ti) 現了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當然疫情也給隨訪管理帶來新的挑戰。”

  他所在的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血管內(nei) 科為(wei) 國家臨(lin) 床重點專(zhuan) 科建設項目和成都市高水平學科。2019年,熊詩強所在項目團隊在學術帶頭人蔡琳教授和劉漢雄教授的帶領下,引進CIED-5G雲(yun) 技術支持平台,想在當地醫聯體(ti) 範圍內(nei) 建立5G雲(yun) 隨訪體(ti) 係,將縣級醫院納入雲(yun) 隨訪平台,讓患者就近前往家鄉(xiang) 醫院進行“雲(yun) 上”隨訪。在中華醫學會(hui) 心電生理與(yu) 起搏分會(hui) 指導下,2022年5月,隨訪體(ti) 係基本打造完成,並進行了臨(lin) 床應用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實驗。

  基層醫院裏,患者將起搏器和程控儀(yi) 相連接,大醫院的醫生隻要拿出平板電腦,點擊5G雲(yun) 隨訪App,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能進行器械詢問、測試和程控,醫生還會(hui) 和患者進行視頻聊天,減少對方焦慮情緒。同時要求基層醫院醫生建立隨訪檔案 進行規範化管理。

  熊詩強介紹,成都市第三人民和地級市及縣級醫院簽訂相關(guan) 協議,製訂標準化的隨訪流程,對參與(yu) 工作人員進行係統化和規範化的培訓。這一過程中,團隊帶著課題組前往醫療資源欠發達的邊遠地區,3年來,幾乎跑遍了四川所有的地級市,最遠的到達過甘孜州、阿壩、達州、巴中等地。目前已有14家基層醫院納入體(ti) 係,下一步還將和40多家醫院進行合作。

  34歲的熊詩強說,團隊裏有年輕醫生,也有資深專(zhuan) 家,還有20多名年輕研究生,同時吸納心內(nei) 科、醫療管理、法務等部門和係統的人才加入。他注意到,下鄉(xiang) 服務時,年輕人幹勁很足,最忙碌的時候,早上8點到下午2點,在一個(ge) 基層醫院隨訪50多個(ge) 病人。結束後還要回到醫院接著工作,“充實並快樂(le) 著”。

  5G雲(yun) 隨訪體(ti) 係試用之後,有偏遠地區的患者給熊詩強打來電話:“醫生,你們(men) 這是辦了好事,讓我們(men) 少跑路,解決(jue) 了我們(men) 看病難的問題啊!”

  在他看來,青年通過科技創新來改善民生,參與(yu) 祖國醫療事業(ye) 發展,大家做的事情很有價(jia) 值和意義(yi) 。有機會(hui) 參加培訓和會(hui) 議時,團隊會(hui) 向全國的專(zhuan) 家分享隨訪體(ti) 係的建設經驗和成效。“希望引起更多人的關(guan) 注,將這一技術在更大範圍進行推廣,為(wei) 後疫情時代CIED隨訪等臨(lin) 床工作的開展提供新策略。”

  改良品種,讓番茄回歸“小時候的味道”

  “小時候在田間地頭吃的沙瓤番茄非常酸甜,湯汁飽滿果肉還有一些起沙。現在市場上售賣的大多番茄吃到嘴裏味同嚼蠟。”為(wei) 了找到美味可口的番茄,付成龍已經堅持了14年。

  2008年,退役炊事兵付成龍回到家鄉(xiang) 山東(dong) 聊城,和妻子王珊珊一起做了7年種苗繁育。“優(you) 質番茄種苗是番茄種植重要的關(guan) 鍵技術環節,特別是嫁接過程中,溫度、濕度出現問題就會(hui) 直接導致死苗、爛苗和苗弱。”

  付成龍介紹,由於(yu) 品種生長周期長、抗病性不強等多種因素影響,傳(chuan) 統沙瓤番茄幾乎從(cong) 國內(nei) 市場消失,引起整個(ge) 番茄產(chan) 業(ye) 轉型。為(wei) 扛住番茄病毒、增加畝(mu) 產(chan) 收益,農(nong) 戶隻能購買(mai) 國外番茄種子種植,這類新品種抗病性強,個(ge) 頭大,耐存儲(chu) ,產(chan) 量也高,卻也失去了“小時候的味道”。“即使放在冰箱一個(ge) 月,番茄果肉也硬如石頭。”付成龍說。

  有沒有可能在抗病性強的前提下,找回原本番茄失去的口感呢?付成龍和團隊開始專(zhuan) 注於(yu) 新品種育、繁、推一體(ti) 化工作,先後與(yu) 聊城大學、青島農(nong) 業(ye) 大學、聊城職業(ye) 技術學院等本地高校簽署產(chan) 學研合作協議,與(yu) 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聊城市農(nong) 科院深度合作。

  這不僅(jin) 需要技術,更需要時間與(yu) 耐心。做雜交育種,新品種的形成需要6次迭代,每次迭代需要半年。付成龍花了3年時間才將新品種的性狀穩定下來。

  2018年,付成龍成立山東(dong) 蒙恩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至今,已選育蒙恩5號、蒙恩18號、憶往柿和卡美拉四款品種並獲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登記注冊(ce) ,通過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新品種授權審批。

  如今,走進付成龍打造的獨具特色的西紅柿產(chan) 業(ye) 園,一串串紅紅的西紅柿果掛在枝頭,摘下輕咬一口,飽滿多汁,酸甜可口。他給新品種口感番茄取名“憶往柿”,就是希望吃出童年的味道。

  付成龍介紹,口感番茄的維生素C、番茄紅素、有機酸含量比普通番茄高一倍以上,耐裂性強、適合遠距離運輸,在抗病和品質方麵都處於(yu) 國內(nei) 領先地位。目前,項目研發的口感番茄如今已經銷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供給大型超市、連鎖水果店和電商平台,深受消費者歡迎。

  “普通菜用番茄3元/斤,口感番茄可以賣到15元/斤。”付成龍算了一筆賬,“普通菜用番茄已經到了產(chan) 量天花板。一畝(mu) 地種1.5萬(wan) 斤,收益最多2萬(wan) 元左右。以今年春天在聊城推廣的5000多畝(mu) 口感番茄為(wei) 例,每畝(mu) 收益達3.5萬(wan) 元。”農(nong) 民增收效果非常好。

  將口感番茄打造成番茄中的“茅台”是付成龍的願景。他的現代化農(nong) 業(ye) 示範園區規模200餘(yu) 畝(mu) ,集新品種研發、育種、種苗繁育、示範推廣於(yu) 一體(ti) ,建設智能連棟溫室2.3萬(wan) 平方米,日光溫室3萬(wan) 平方米,拱棚1.5萬(wan) 平方米,總投資1200萬(wan) 元,輻射帶動聊城全市蔬菜種植麵積10萬(wan) 餘(yu) 畝(mu) ,直接帶動就業(ye) 1200餘(yu) 人,間接上下遊 5000 餘(yu) 人就業(ye) 。

  “目前,公司發展帶動農(nong) 戶生產(chan) 基地4萬(wan) 畝(mu) ,發展會(hui) 員600餘(yu) 戶,走出了一條‘公司+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產(chan) 業(ye) 化發展的路子,累計增加社會(hui) 效益5億(yi) 元以上吧!”付成龍自豪地說。

  夏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王海涵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