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型城鎮 完善生態空間
核心閱讀
《關(guan) 於(yu) 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打造藍綠生態空間”,要求“完善生態綠地係統,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基底建設生態綠色廊道”。在雲(yun) 南省保山市,昌寧縣環城皆山、山在城邊,但城區發展沒有占用周邊土地,更是將田園納入城區,把鄉(xiang) 愁留在身邊,通過構建宜居宜業(ye) 的新型城鎮,完善藍綠生態空間,蹚出了一條城鎮化建設的新路子。
雲(yun) 南省保山市昌寧縣,環城皆山、山在城邊。城區要發展,占不占周邊田園?10年前,這個(ge) 問題就擺上了昌寧縣的桌案。
先是編製田園風光保護規劃,而後又曆時5年推出田園城市保護條例,昌寧縣城鎮化的過程中不占周邊土地,選擇將田園風光留在城區。
身處城區也能推窗見綠,放眼望去,城中既有景觀樹也有油菜田
身處昌寧縣城區,也能推窗見綠,這並不稀奇。罕見的是,放眼望去,既有景觀樹,也有油菜田。
“眼前的油菜田,還有就在城中的稻田,都在昌寧田園城市保護範圍內(nei) 。”縣發改局局長徐世龍介紹,把農(nong) 田納入縣城綠地係統進行規劃建設,是縣裏著力打造、提升田園景觀的抓手。
據介紹,昌寧縣城目前形成了“一心兩(liang) 翼六組團”的“蝶形”空間構架:農(nong) 田居中,城區兩(liang) 翼分布,6個(ge) 不同城市功能組團。從(cong) 空中俯瞰,城區北部、南部的兩(liang) 片連綿田園引人注目。
南部田園一側(ce) 的茶韻公園,位於(yu) 縣城黃金地段。即便是工作日的下午,公園內(nei) 也不缺人氣。帶孩子來此的陳大媽告訴記者,自己家在縣城中,從(cong) 出門到公園也就5分鍾,平日裏周圍幾個(ge) 公園都是輪著轉。
這就是昌寧縣保護田園的初衷,簡單來說,就是讓市民茶餘(yu) 飯後有個(ge) 去處。為(wei) 此,昌寧縣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首先給田園備足了土地。縣長範正建說:“我們(men) 的理念是,如果昌寧隻有一個(ge) 公園,那麽(me) 這個(ge) 公園就是昌寧。”
不同的城鎮應該有不同的定位,建設田園城市,就是抓住比較優(you) 勢
“保護好田園,其實就是留下了我們(men) 最好的公園。”範正建說,當初並非沒有異議:“右甸河周邊開發商業(ye) ,立馬就能變現”“農(nong) 田連片,征地比拆房簡單,項目推進快”……
但是,不同的城鎮應該有不同的定位,如果跟別的城鎮建設都一樣,地處三州市結合部的昌寧縣,就沒了比較優(you) 勢。範正建說:“咬定了建設田園城市的理念,我們(men) 10多年始終沒變。”
如今,茶韻公園、西山森林公園、寧霽公園、世紀廣場等10餘(yu) 個(ge) 公園遍布昌寧縣城主要地段,全都免費開放,昌寧人可以“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記者問徐世龍:“好地段都給了田園,會(hui) 不會(hui) 對城市發展有影響?”徐世龍回答爽快:“當然有影響,但卻是好影響!”
“不出城廓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樂(le) ”。山為(wei) 屏、河為(wei) 脈、水繞城,在昌寧,城依山而建、人伴山而居,人均公園綠地麵積高達18.8平方米。“田在城中、城在田中,家鄉(xiang) 發展很快,但鄉(xiang) 愁留在了身邊。”有人這樣說。
10多年來,當地持續出台田園風光保護規章、開展專(zhuan) 項整治行動
早在2011年,昌寧縣就曾先後出台《昌寧縣田園風光保護暫行規定》和《田園風光保護規劃》。為(wei) 了切實保護田園風光,2012年開始,昌寧縣又連續開展了違法用地治理、違章建築清理、石灰窯拆除等專(zhuan) 項整治行動。
“我們(men) 隻不過是把田園留在了城中,要千方百計在周邊留住鄉(xiang) 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範正建說。
2017年,《保山市昌寧田園城市保護條例》頒布實施。此前,由於(yu) 相關(guan) 規章製度尚未健全完善,昌寧縣田園風光保護管理主體(ti) 及職責不明確,對各類生產(chan) 、建設、經營活動的約束力不足,破壞田園景觀風貌的行為(wei) 時有發生。昌寧縣通過向保山市人大常委會(hui) 申請,對昌寧田園城市的保護範圍、對象、措施、機製等做了係統性規定。
為(wei) 了條例的通過,昌寧縣先後10多次向全縣各級各部門和社會(hui) 各界征求意見,進行修改完善。這個(ge) 條例最終曆時5年出台,專(zhuan) 用於(yu) 保護城區周邊田園。
條例明確,縣城北部、南部和九甲社區片區農(nong) 田作為(wei) 昌寧田園城市景觀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永久保護;規定了各級保護區內(nei) 的可行性、鼓勵性和禁止性事項,在約束有關(guan) 企業(ye) 、組織和個(ge) 人行為(wei) 的同時,也在規範和約束著政府的自身行為(wei) 。範正建說:“出台條例雖難,一旦製定以後就不能輕易修改,為(wei) 的就是實現田園風光保護的常態化、長效化。”
從(cong) 田園到公園,投入隨之增加,但會(hui) 讓城鎮擁有更可期的未來
按照規定,縣城北部、南部及九甲社區片區禁止閑置、荒蕪農(nong) 田。實施條例、綜合整治,讓田園得到保護後,當地要解決(jue) 的問題就成了誰來種地。“60後沒人不會(hui) ,70後不少人會(hui) ,80後有人會(hui) ,90後幾乎沒人會(hui) 種地”,這一局麵在昌寧同樣存在。
田園鎮新城社區居民禹金秀家還種有兩(liang) 畝(mu) 半油菜田,現在機械用得多,不怎麽(me) 費力,一年純收入也就五六千元;相比之下,家裏的二兒(er) 子在縣城務工,一個(ge) 月少說也能掙上3000元。“種地與(yu) 其說是為(wei) 了賺錢,不如說是因為(wei) 習(xi) 慣”,她家的農(nong) 產(chan) 品,大多數自己留用,部分送給親(qin) 朋好友,拿出來銷售的也就兩(liang) 三成。
對此,新城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民委員會(hui) 主任穆軍(jun) 認為(wei) ,解決(jue) 誰來種地的問題,關(guan) 鍵是讓耕者兼顧種地與(yu) 賺錢,“一人種一兩(liang) 畝(mu) 地不劃算,種上規模就會(hui) 有不錯的收成。”經過村裏組織推廣規模化種植,會(hui) 種地、願種地的村民越發有幹勁,看到附近有合適田地,會(hui) 主動找人協商代種。
從(cong) 田園到公園,投入也會(hui) 隨之增加。以前田園隻是種莊稼,不必考慮其他;如今成為(wei) 城市公園的組成部分,道路、路燈、標識、座椅等公共基礎設施和旅遊休閑設施也要隨之進行配套。
城市公園的屬性意味著當地不會(hui) 有門票收入,但同時也決(jue) 定了昌寧不會(hui) 缺客流人氣。據介紹,通過建立引攤入市示範點,引入商鋪、遊樂(le) 設施等商業(ye) 化項目,再加上景觀農(nong) 業(ye) 的打造,未來田園管護有望實現收支平衡以至盈利。
截至2021年,昌寧縣已將12個(ge) 公園連串成片,形成一條生態廊道、民生廊道,成功躋身雲(yun) 南省首批美麗(li) 縣城,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遠夢似曾經此地,遊子恍疑歸故鄉(xiang) ”,明代才子楊慎詩句中留下的“昌寧印象”,如今正提升著城市形象,也讓昌寧有了更加可期的未來。範正建說:“隨著‘田園城市’品牌越來越亮,我們(men) 希望昌寧可以成為(wei) 本地人不願走,外地人不想走,離開了也還想回來的鄉(xiang) 愁家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