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巡防“英雄頂”

發布時間:2022-12-08 15:0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嘟嘟嘟……”農(nong) 曆小雪這天一大早,隨著一陣急促的哨音響起,神仙灣邊防連10餘(yu) 名巡邏官兵全副武裝衝(chong) 進了巡邏車。當天,他們(men) 將依靠乘車和徒步相結合的方式,前往海拔5903米的某點位巡邏。

  位於(yu) 喀喇昆侖(lun) 高原群山褶皺中的新疆和田軍(jun) 分區神仙灣邊防連駐地海拔5380米,這裏空氣含氧量僅(jin) 為(wei) 平原地區的40%,年平均氣溫零下20攝氏度,洪水、泥石流、雪崩、車禍、腦水腫、肺水腫,被稱為(wei) 高懸在守防官兵頭上的“六把鋼刀”。麵對艱險,一代代青年官兵叫響“寧讓生命透支,不讓使命欠賬”的戰鬥口號,鑄就了“熱愛邊防、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頑強拚搏”的喀喇昆侖(lun) 精神。

  官兵們(men) 介紹,5903高地是某邊防團防區內(nei) 最難攀登的點位之一。每次攀爬都要翻越陡峭的冰川,極易發生險情,且體(ti) 能消耗巨大,官兵們(men) 便將這個(ge) 點位稱為(wei) “英雄頂”。

  

  巡邏車在崎嶇的道路上緩緩前進,天空毫無征兆地飄起了雪花,路基與(yu) 雪海的界限逐漸模糊。連隊駕駛員一級上士劉萬(wan) 江小心翼翼地操控著方向盤,眼睛警惕地注視著前方。

  不知過了多久,視野終於(yu) 恢複了正常。車窗外雪峰林立,一片銀裝素裹。“早些年路可沒這麽(me) 好,那時坐在老式綠皮卡車的大廂板裏,兩(liang) 排牙齒凍得直打架。”劉萬(wan) 江回憶說,今年是他在神仙灣守防的第15個(ge) 年頭,他忘不了2008年12月第一次參與(yu) 巡邏的場景。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現代邊海空防建設”,劉萬(wan) 江對此深有感觸。“與(yu) 之前相比,現在乘車不僅(jin) 暖和而且速度提高了一倍。”劉萬(wan) 江介紹說,2020年上級配發某型巡邏突擊車,它機動速度快,乘坐也非常舒適。

  “那裏就是‘英雄頂’。”半小時後,巡邏車在道路盡頭停了下來。順著大家手指的方向,遠方一處山峰像匕首一樣直刺雲(yun) 端,“英雄頂”就在霧蒙蒙的山頂。

  “現在的鞋子輕便保暖,再也不用擔心凍傷(shang) 的發生。”連長於(yu) 鬆雷下車後,挨個(ge) 整理官兵的著裝,隨後便帶領大家開始徒步巡邏。

  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稍不留神就會(hui) 嚴(yan) 重凍傷(shang) 。連隊早年有一名排長帶隊巡邏,積雪進入靴子裏沒太在意,等他回到連隊,腳趾已經被凍得黑紫,差點麵臨(lin) 截趾。如今新式防寒巡邏靴列裝連隊,鞋麵采用超細纖維合成革材料製成,能有效防止雪水滲入。同時官兵們(men) 還配發了防寒巡邏套裝,通體(ti) 采用防水麵料設計,內(nei) 部填充羽絨材質,輕便保暖。

  “防寒保暖的問題解決(jue) 了,官兵們(men) 巡邏再也沒有後顧之憂。實際上,邊防這些年的變化遠不止這些,營區建起了嶄新的第五代營房,日常在室內(nei) 洗漱、如廁更加方便;手機用上了無線WiFi信號,滿足了官兵上網需求;信息化監控終端升級完善,邊防執勤智能化耳聰目明……”於(yu) 鬆雷感慨說,“回顧非凡的十年,黨(dang) 的關(guan) 懷以及國家科技發展惠及了我們(men) 守防生活的方方麵麵。”

  在巡邏途中、執勤點位,對照連隊先後變化開展教育,是神仙灣邊防連官兵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有效舉(ju) 措。此外,他們(men) 還在圖書(shu) 館、榮譽室,廣泛開展專(zhuan) 題輔導、討論辨析、知識競賽等學習(xi) 活動,讓大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深學篤行的濃厚氛圍。

  

  在滿眼白色的高原上,走著走著,官兵們(men) 在一處寬約10米的冰河邊停了下來。

  “曾德海,判斷前進方向。”隨著於(yu) 鬆雷一聲命令,上等兵曾德海仔細辨認附近山體(ti) 特征,拿出地圖認真標注。沒一會(hui) 兒(er) ,便根據現地對照判斷出巡邏隊具體(ti) 位置,官兵繼續前進。

  於(yu) 鬆雷說,巡邏途中要盡可能減少在陌生地域行進,因為(wei) 隨處都可能有冰縫、壕溝等複雜地形。

  “別看曾德海當兵才兩(liang) 年,他可是連隊的‘兵參謀’。”官兵們(men) 打趣說,連隊每次處置突發邊情、匯報邊海防情況,都會(hui) 看到曾德海的身影,他同時還擔負著軍(jun) 事地形學、識圖用圖等軍(jun) 事技能的組訓。

  問起為(wei) 啥想來當兵,曾德海說:“祖國有需要,我們(men) 00後必須頂上去。”

  2020年6月,曾德海從(cong) 北京理工大學畢業(ye) 後到銀行上班,工作安逸穩定,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職業(ye) 。2021年,看到衛國戍邊英雄群體(ti) 的報道後,他便辭去銀行工作,毅然響應祖國召喚,來到邊防線上。

  為(wei) 了盡快適應戰鬥員身份,曾德海主動擔任監控值班,每天對照各點位和軍(jun) 用地圖反複找點,苦練軍(jun) 事技能;巡邏任務途中,他對照現地手繪地圖,了解防區地貌;利用休息時間背記軍(jun) 事理論,熟悉專(zhuan) 業(ye) 知識。日積月累,曾德海的技能水平愈發精湛,已經成長為(wei) 連隊的“邊防通”“活地圖”。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人才強軍(jun) ”,加快“軍(jun) 事人員現代化”。據介紹,神仙灣邊防連官兵中,90%都是00後,其中大學生士兵的數量占50%,他們(men) 利用自身專(zhuan) 業(ye) 特長,在文書(shu) 、司爐工、油機員、通信兵等崗位幹得風生水起。

  和曾德海一樣,副班長石藝能也是一名00後。雖然隻有兩(liang) 年兵齡,但他年輕的臉龐上透露著成熟穩重,巡邏路上哪裏有雪窩、哪裏有斜坡,他都一清二楚。

  入伍前石藝能曾是一名搏擊運動員,獲得過家鄉(xiang) 市級散打冠軍(jun) 。入伍後,他將自身所學專(zhuan) 業(ye) 與(yu) 連隊訓練實際相結合,創新推出“散打操”,成為(wei) 連隊體(ti) 能訓練小教員。

  於(yu) 鬆雷說:“00後很多都在優(you) 越的環境中長大,經曆挫折較少,但事實證明,他們(men) 和連隊的前輩一樣能吃苦不嬌氣,他們(men) 思維活躍,聰明好學,有建功立業(ye) 的拚勁。”

  “連隊像曾德海、石藝能這樣的士兵不在少數,他們(men) 的青春在邊防戰位上閃光,煥發出別樣的光彩。”劉萬(wan) 江說。

  

  經過一上午跋涉,巡邏分隊來到“英雄頂”的山腳下,於(yu) 鬆雷回過頭說:“兄弟們(men) ,咱們(men) 休息一下。”官兵席地而坐,掏出便攜式製氧機,大口吸起來,一上午的疲勞頓時煙消雲(yun) 散。

  “這是湖北的一名老師寄過來的珍貴禮物,我們(men) 每天都隨身攜帶。”中士王海濤拿出一瓶維生素E乳一邊說著,一邊在臉上仔細塗抹起來。

  2019年10月,幾件快遞從(cong) 湖北武漢寄到神仙灣,寄件人叫“欣欣燈”。打開箱子,暖寶貼、襪子、手套、維生素E乳等生活用品整齊地擺放在裏麵。壓箱底的信封裏,信紙上寫(xie) 著這樣一句話——“即使遠在邊疆,你們(men) 也從(cong) 未被遺忘”。

  通過寄件人的電話,王海濤了解到“欣欣燈”是來自武漢晴川學院的英語教師萬(wan) 欣。15年前,年輕的萬(wan) 欣從(cong) 電視劇《在那遙遠的地方》裏了解到神仙灣邊防連官兵的守防故事,戰士們(men) 在祖國西陲冰天雪地裏紮根奉獻的事跡讓她非常感動。

  “有人惦記著,他們(men) 應該會(hui) 感到更加溫暖。”這個(ge) 想法陪伴著萬(wan) 欣一直到她參加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萬(wan) 欣認識了曾在神仙灣服役的退役戰士,了解到心心念念的地址,萬(wan) 欣立馬購買(mai) 了不少慰問品,把十幾年的心裏話一股腦都寫(xie) 在了信裏。

  承載著萬(wan) 欣的牽掛,此後每一年,她都會(hui) 向遙遠的邊關(guan) 寄去慰問的快遞。講課中,她也經常給學生講起和他們(men) 年齡相仿邊關(guan) 戰士的守防故事。慢慢地,學生們(men) 在她的耳濡目染下,也紛紛將關(guan) 注的目光投向神仙灣。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全民國防教育”“鞏固發展軍(jun) 政軍(jun) 民團結”。王海濤說,連隊官兵非常重視在青少年中開展國防教育。今年9月,北大附中石景山學校與(yu) 神仙灣邊防連展開一場跨越數千公裏的視頻連線,學生在連隊悠久的紅色曆史中接受了愛國主義(yi) 教育的洗禮。

  “雖然這裏環境惡劣、冰封刺骨,但來自祖國人民的牽掛匯聚成溫暖的‘火焰’,融化了喀喇昆侖(lun) 高原上的冰雪,激勵著官兵們(men) 勇毅前行。”於(yu) 鬆雷說。

  

  越是往上爬,坡越陡、風越大,官兵們(men) 壓低身體(ti) 緩慢前進。風卷著雪粒子拍打在臉上,如同刀割一般。“大家堅持住,距離點位還有最後1公裏。”於(yu) 鬆雷鼓勵戰士們(men) 說。

  “快看,是雪蓮。”中士祁龍大聲喊道。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株貌似花朵的綠色植物從(cong) 石縫裏探出頭來。雪域高原看到綠色,大家非常高興(xing) 。

  官兵們(men) 常說,在神仙灣待久了,眼前的景色仿佛都加了黑白濾鏡。為(wei) 了看到一抹綠色,官兵們(men) 種過月季花、仙人掌、韭菜,可無論如何精心照料,總是養(yang) 不活。於(yu) 是大家開始在網上購買(mai) 假花假草裝扮連隊,但效果不盡如人意。

  2020年6月,排長李浩然休假結束即將歸隊時,女友送給他一包梔子花種並留言說:“希望它能在山上開花結果,想我時就看看它。”上山前,李浩然特意在花市裏購買(mai) 了花盆、土壤、化肥、營養(yang) 液帶上神仙灣。

  但在“生命禁區”種花太難了。3個(ge) 月後,眼前的花盆裏依舊沒有生命的跡象。一名學過種植的戰士出了個(ge) 主意:“把玉米稈、椰子皮粉碎攪拌,發酵後製成機製土,這樣的土壤會(hui) 更幹淨更有營養(yang) 。”沒想到這招還真管用,一個(ge) 月後,梔子花破土而出。

  用上這種土壤,官兵們(men) 又陸續種植了綠蘿、文竹、白掌等植物,它們(men) 被擺在班排宿舍、圖書(shu) 室、餐廳等各個(ge) 角落供大家欣賞。

  於(yu) 鬆雷說,這些綠植生命力頑強堅韌,極大提振了神仙灣官兵戍守邊防、堅守戰位的決(jue) 心。

  距離點位還剩下最後300米,由於(yu) 坡度過於(yu) 陡峭,官兵們(men) 隻能采取跪姿,像壁虎一樣緊貼在陡峭的冰川上,一點一點向上攀爬。登頂的一瞬間,“會(hui) 當淩絕頂,一覽眾(zhong) 山小”的感慨油然而生,大夥(huo) 像是打了勝仗一般高聲歡呼。

  看看手表,時間是傍晚7點30分,官兵們(men) 展開國旗,朝著北京天安門的方向莊嚴(yan) 敬禮:“大好河山,寸土不讓,邊防有我在,請黨(dang) 和人民放心!”鏗鏘有力的誓言,久久回蕩在雪山之巔。

  朱向忠 趙金石 郭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