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從瀕危到易危 物種保護的中國範例
央視網消息:大熊貓是我國溫帶森林生態係統中的標誌性物種,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wan) 年。得益於(yu) 幾十年來的生態修複與(yu) 科學保護,一度曾經瀕危,甚至遭到野外種群滅絕風險的大熊貓,如今無論是圈養(yang) 還是野外種群數量都得到恢複性增長,棲息地生態保護也進入“國家公園”時代。
在成都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每年7—9月繁育季都會(hui) 出生一批熊貓幼崽。
作為(wei) 一個(ge) 專(zhuan) 門從(cong) 事瀕危野生動物研究、繁育的機構,熊貓基地從(cong) 上個(ge) 世紀就開展大量創新性研究工作,以80年代搶救留下的6隻病、餓大熊貓為(wei) 基礎,通過人工和自然繁育,將種群數量擴大到222隻,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大熊貓人工繁育遷地保護種群。
而在臥龍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幾十年來,保護和繁育技術也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圈養(yang) 大熊貓330餘(yu) 隻。每年元旦前後的年度大熊貓幼崽集體(ti) 亮相,更是牽動全球億(yi) 萬(wan) 人矚目。
在更廣闊的野外,從(cong) 20世紀60年代至今,我國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對大熊貓棲息地進行持續的保護修複。
2021年,我國宣布設立第一批五大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名列其中。公園占地2.7萬(wan) 平方公裏,地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縱橫岷山、邛崍山、秦嶺等五大山係。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 崔書(shu) 紅:大熊貓國家公園建立,它將過去73個(ge) 分散的孤立的自然保護區和13個(ge) 個(ge) 體(ti) 大熊貓種群連成了一片,也就是說把過去的孤島變成了整片的保護,把過去的生殖隔離障礙取消了,對大熊貓的“走親(qin) 訪友”、對大熊貓的生殖繁衍、對大熊貓種群的保護意義(yi) 是非常重要的。
國家公園建成後,通過開展生態廊道建設、植被恢複和科學監測保護,不僅(jin) “旗艦物種”大熊貓種群實現恢複性增長,公園內(nei) 8000多種動植物也得到協同保護,雪豹、羚牛、川金絲(si) 猴等珍稀動物頻頻在野外巡護中被發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