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揭陽共青團打造“育才+引才+用才+聚才”工作矩陣

發布時間:2022-12-09 11:0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廣東(dong) 省揭陽市大學生發展基金會(hui) 秘書(shu) 處執行秘書(shu) 長潘曉潔還清楚地記得,10年前她和同事抱著箱子在菜市場門口勸捐的場景,“那時候基金會(hui) 剛成立,公信力低、知名度小、募捐經驗少。為(wei) 了籌募更多善款、幫助更多寒門學子上大學,我們(men) 日日夜夜在外勸捐”。10年來,該基金會(hui) 籌款已超7000萬(wan) 元,幫助4992名困難學子圓夢大學。

  作為(wei) 由團揭陽市委業(ye) 務指導、以大學生群體(ti) 為(wei) 服務對象的團屬基金會(hui) ,該基金會(hui) 的發展變化也是當地團組織服務青年成長的縮影。團揭陽市委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wei) 工作主線,聚焦主責主業(ye) ,在引領、凝聚、服務青年人才上持續發力,創新打造“育才+引才+用才+聚才”青年人才工作矩陣,為(wei) 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青年人才支撐、注入青春新鮮活力。

  悉心育才

  2012年11月,在揭陽市委市政府的關(guan) 心支持下,揭陽市大學生發展基金會(hui) 正式成立,10年來,一直堅持資助貧寒家庭優(you) 秀學子完成大學學業(ye) 。基金會(hui) 首創普惠性長效助學機製,為(wei) 學子提供從(cong) 大學本科入學至畢業(ye) 的持續性幫扶;首倡“五位一體(ti) ”閉環式服務理念,從(cong) 助學補貼、思想引領、誌願服務、實習(xi) 見習(xi) 、就業(ye) 創業(ye) 5個(ge) 方麵服務學子成長成才,加強大學生與(yu) 家鄉(xiang) 的連接,激勵更多返鄉(xiang) 大學生積極投身家鄉(xiang) 建設。

  揭西縣棉湖鎮第二中學青年教師林佳微就是曾受惠的學子之一。大學期間,在基金會(hui) 的幫助下,林佳微連續3年獲得國家勵誌獎學金。2017年,她以優(you) 異的成績從(cong) 師範學院畢業(ye) ,站上“三尺講台”勤教力學。

  漫長的學醫之路對於(yu) 寒門學子鄭埕斌而言,曾經困難重重,“在大城市上學會(hui) 麵臨(lin) 很多經濟上的問題,還好有基金會(hui) 的支持,讓我可以一直堅持下去”。2018年從(cong) 廣州醫科大學畢業(ye) 後,鄭埕斌選擇到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繼續深造。如今,他已成為(wei) 揭陽市人民醫院的一名外科醫生,為(wei) 自己能用所學服務社會(hui) 、回報家鄉(xiang) 感到幸福和滿足。

  傾(qing) 心引才

  提及青年人才工作,團揭陽市委書(shu) 記陳穎聰坦言,“引才留才”是潮汕三市發展共同的難題,揭陽亦是如此。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一個(ge) 重要因素是大學生對家鄉(xiang) 發展近況缺乏了解,“學生走出家鄉(xiang) 到大城市去上學,他們(men) 缺乏官方的、有公信力的渠道全麵了解家鄉(xiang) 發展態勢和企業(ye) 發展情況,與(yu) 家鄉(xiang) ‘脫嵌’近4年的他們(men) 在求職擇業(ye) 時,自然較少優(you) 先考慮回鄉(xiang) 發展”。

  在提高本地企業(ye) 和大學生黏性這一核心問題上,團揭陽市委突出需求導向,不斷構建吸引人才的“強磁場”。

  2020年,針對當地企事業(ye) 單位發展缺乏科技創新、智能製造、互聯網、新媒體(ti) 及管理型專(zhuan) 業(ye) 人才問題,團揭陽市委指導基金會(hui) 設立了專(zhuan) 業(ye) 技能獎。兩(liang) 年來,團揭陽市委已獎勵學子逾1900名,發放獎金超120萬(wan) 元。“依托獎項,激勵大學生投身專(zhuan) 業(ye) 研究的同時,我們(men) 與(yu) 這批未來之才牽係上精準聯係的紐帶。”陳穎聰說。

  在陳穎聰看來,大學生的“在校期”是青年人才工作的“黃金期”。“關(guan) 心、幫助在校大學生,培養(yang) 他們(men) 對家鄉(xiang) 的樸素情感,增強他們(men) 服務、建設家鄉(xiang) 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都應該抓住這個(ge) 階段做足工作,要多為(wei) 他們(men) 做一些暖心事,把工作做到他們(men) 心裏”。今年,為(wei) 進一步挖掘有潛力的優(you) 秀人才,吸引高分層人才就讀廣東(dong) 工業(ye) 大學揭陽校區,團揭陽市委為(wei) 當地這第一所本科公辦院校設立榕江獎學金。該獎學金由愛心企業(ye) 家林輝勇全資捐款360萬(wan) 元,獎勵優(you) 秀入讀學生。

  2020年9月,在團揭陽市委的指導下,揭陽市大學生發展基金會(hui) 依托小程序自主研發揭陽市大學生大數據智能服務平台,實現“人才池”和“企業(ye) 庫”匹配對接,打造“選、用”一體(ti) 化青年人才培育生態鏈。該平台堅持每天推薦1名優(you) 秀大學生,截至目前共推薦學生438期,推薦優(you) 秀企業(ye) 32期,宣導揭陽人才政策107期,吸引10萬(wan) 多名大學生了解揭陽企業(ye) 和用人需求。

  為(wei) 引導更多本土大學生返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團揭陽市委和基金會(hui) 長期舉(ju) 辦“返家鄉(xiang) ”假期公益活動,啟動“展翅計劃”大學生就業(ye) 創業(ye) 能力提升行動,近5年共開發近8000個(ge) 實習(xi) 崗位。學子們(men) 在企業(ye) 智能全流程5G數字工廠感受科技給塑料家居行業(ye) 帶來的全新活力,在企業(ye) 電商運營中心感受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進軍(jun) “互聯網+”帶來的跨越與(yu) 創新,在企業(ye) 產(chan) 品展覽廳感受享譽世界的“揭陽鞋”與(yu) 國產(chan) 大品牌強強聯合帶來的新機遇……“2021年,我們(men) 還攜手廣東(dong) 海興(xing) 集團等20多家揭陽知名企業(ye) 聯合推出‘未來之星’計劃,為(wei) 揭陽籍本科畢業(ye) 生定製成長路徑,配備專(zhuan) 業(ye) 導師,幫助人才在揭陽成長。”潘曉潔說。

  2014年,剛上大一的鄭埕斌參加“返家鄉(xiang) ”活動後感觸很深,“那一次真的大開眼界,一顆‘學成回鄉(xiang) ’的種子也在那時種下”。和鄭埕斌有共鳴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今年3月,在基金會(hui) 的幫助下,謝素茹從(cong) 廣東(dong) 石油化工學院畢業(ye) 後進入廣東(dong) 海興(xing) 集團工作。

  精心用才

  在回家鄉(xiang) 就業(ye) 的大潮中,還有博士章澤傑的身影。2005年,章澤傑考入中南大學,完成了本科、碩士及博士學位的攻讀。求學期間,他主要從(cong) 事綠色化工和清潔能源材料與(yu) 器件的研究工作,曾發表SCI論文30餘(yu) 篇、專(zhuan) 利5篇。

  當得知揭陽正籌建第一所本科大學,章澤傑投遞了簡曆。“揭陽是廣東(dong) 的欠發達地區,發展慢的原因之一在於(yu) 工業(ye) 科技等含金量高的經濟體(ti) 太少。我是揭陽人,學業(ye) 有成理應反哺家鄉(xiang) 。”帶著為(wei) 家鄉(xiang) 培養(yang) 更多優(you) 秀科研人才的念頭,章澤傑踏上了回鄉(xiang) 之路,現為(wei) 廣東(dong) 工業(ye) 大學揭陽校區先進製造學院化工與(yu) 先進材料係特聘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回到揭陽工作已1年多。

  章澤傑依托學校成熟的學科平台體(ti) 係,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專(zhuan) 業(ye) 知識,針對揭陽乃至粵東(dong) 地區不同企業(ye) 的需求,為(wei) 他們(men) 的提質升級提供節能、降本、提效規劃,給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同時,積極參與(yu) 綠色石化與(yu) 先進材料研究院和化學與(yu) 精細化工廣東(dong) 省實驗室揭陽分中心(榕江實驗室)的建設。

  城市對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為(wei) 。近年來,中共揭陽市委大力實施“回家行動”,鼓勵引導廣大揭籍大學生返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像章澤傑、鄭埕斌這樣選擇投身家鄉(xiang) 幹事創業(ye) 的高層次優(you) 秀青年人才越來越多。如何留住青年人才的心,是團揭陽市委近年來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人才來了,要能‘海闊憑魚躍’,讓他們(men) 在工作上有成就感;也要解決(jue) ‘急難愁盼’,讓他們(men) 在生活中有歸屬感。”陳穎聰說。

  今年7月,揭陽市青年碩士博士聯合會(hui) 正式成立,旨在搭建黨(dang) 委政府與(yu) 青年人才溝通聯係的橋梁,及時向青年人才傳(chuan) 遞黨(dang) 委政府的關(guan) 懷和溫暖。作為(wei) 發起人之一,章澤傑全程參與(yu) 籌備工作,“在這個(ge) 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揭陽市對高層次人才的渴望與(yu) 歡迎,揭陽的發展前景令人振奮,未來可期”。

  真心聚才

  10年來,揭陽市大學生發展基金會(hui) 資助過的很多學子已經成為(wei) 社會(hui) 有用之才。他們(men) 自發的“反哺”舉(ju) 動,也讓基金會(hui) 的工作人員深受感動。

  2017年,畢業(ye) 學生謝躍銳、陳罡、蔡浩濤、楊美珊等自發組建非營利性社會(hui) 組織——揭陽市大學生發展基金會(hui) 進賢勵誌會(hui) (以下簡稱“勵誌會(hui) ”)。潘曉潔向記者介紹,勵誌會(hui) 在基金會(hui) 的指導下開展工作,以“互幫互助、建設家鄉(xiang) 、回報社會(hui) ”為(wei) 目標,是基金會(hui) 聯係畢業(ye) 學子的橋梁和紐帶,倡導畢業(ye) 學子在力所能及之時回饋愛心,幫扶學弟學妹完成學業(ye) ,發起的“接力計劃”目前已為(wei) 基金會(hui) 籌款超6萬(wan) 元。

  作為(wei) 曾受基金會(hui) 資助的學生之一,林佳微常懷感恩之心,一有經濟收入便積極響應勵誌會(hui) “接力計劃”的號召,從(cong) 2018年2月開始,每月固定捐款,以實際行動幫扶貧寒學子實現上大學的夢想。

  “揭陽市人民醫院臨(lin) 床平台、科研平台條件齊全,對年輕醫生來說是一個(ge) 極佳的成長平台。”鄭埕斌告訴記者,揭陽市招才引才的滿滿誠意和堅定決(jue) 心讓他感觸很深,“人才補貼、租房和購房補貼等十分給力,家鄉(xiang) 有這麽(me) 好的政策和平台,我一直推薦師弟師妹們(men) 回來就業(ye) ”。

  人才間往往存在黏合性和群集性,以才吸才、以才引才的人才虹吸效應在揭陽初顯。在鄭埕斌向師弟師妹介紹家鄉(xiang) 新貌時,章澤傑正努力邀請各專(zhuan) 業(ye) 領域的專(zhuan) 家學者到揭陽開展學術交流。“我希望在教好傳(chuan) 統經典知識體(ti) 係的同時,也盡我所能把當前世界最前沿的科學與(yu) 技術帶到揭陽。”章澤傑說。

  林巧光 蔡妍虹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