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編者按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並將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戰略進行統籌部署、集中表達,三大戰略共同服務於(yu) 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作為(wei) 科技創新的生力軍(jun) 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重鎮,全國高校如何回應黨(dang) 和國家對科技自立自強的呼喚,回應黨(dang) 和國家對拔尖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高等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為(wei) 此,本報特別開設“科教興(xing) 國 人才支撐”專(zhuan) 欄,約請來自東(dong) 西南北中不同地域的高校書(shu) 記或校長撰文,請他們(men) 回答:高校如何用實際行動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
---------------
黨(dang) 的二十大站在新時代新征程的曆史起點上,對中國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發展作出科學謀劃,對黨(dang) 帶領人民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而團結奮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yi)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將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戰略進行統籌部署、集中表達,這一新的部署既堅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又強調了三者之間的有機聯係。這三大戰略共同服務於(yu) 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都把“創新發展”列為(wei) 諸多任務中的重中之重。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wei) 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wei) 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hui) ,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穿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ge) 方麵,激發全民族的創新精神,培養(yang) 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yu) 自主創新的體(ti) 製機製,大力推進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事業(ye) 。
立德樹人,創新高校人才培養(yang) 模式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新優(you) 勢,關(guan) 鍵在一個(ge) “新”字。“新賽道”意味著我們(men) 要在第四次工業(ye) 革命變革的時代背景下,下好先手棋、掌握主動權。諸多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發展變化的實踐已經提醒我們(men) ,“新賽道”需要主動作為(wei) 、善於(yu) 作為(wei) 、敢為(wei) 人先的精神和具體(ti) 舉(ju) 措。高等教育變革要回應世界關(guan) 切,開展新的技術革命;要回應國家關(guan) 切,堅持“四個(ge) 麵向”;要回應社會(hui) 關(guan) 切,“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實現高校與(yu) 社會(hui) 深度融合;要回應人民關(guan) 切,持續開展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創新。
高校培養(yang) 人才的模式如何創新?我們(men) 要準確把握教育的目標定位,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發展教育,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使命,推動各項決(jue) 策部署落地生效,推進教育重大問題取得新突破。具體(ti) 來說,我們(men) 需要在交叉學科領域,增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基礎研究、原創性研究,增強高質量科技成果的供給能力,隻有這樣才能為(wei)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提供更加強大的支撐,助力行業(ye) 企業(ye) 發展。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創新,要把發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和交叉學科的深度融合上,我們(men) 要通過體(ti) 製機製改革,讓創新要素充分流淌在教育和經濟產(chan) 業(ye) 各個(ge) 環節,互相激蕩,形成合力,走好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新道路。
儲(chu) 能行業(ye) 前景廣闊,國內(nei) 外市場對該“新賽道”皆有很高預期。捕捉到社會(hui) 需求後,西安交通大學於(yu) 2020年2月被批準設置“儲(chu) 能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針對儲(chu) 能技術大規模應用而形成的儲(chu) 能技術性問題和儲(chu) 能產(chan) 業(ye) 發展的經濟性問題,培養(yang) 能從(cong) 事儲(chu) 能及其交叉領域科學研究、工程設計、運行管理、技術服務等工作的人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等教育的發展也要借鑒學習(xi) 國外的經驗。西安交通大學與(yu) 米蘭(lan) 理工大學深度合作,創建西安交大米蘭(lan) 理工聯合設計與(yu) 創新學院(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落戶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首批240名學生於(yu) 2022年9月正式入學,為(wei) 創新港與(yu) “秦創原”國際化內(nei) 涵建設注入了活力。
學科交叉,增強高校自主創新能力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創新發展”就意味著我們(men) 必須用科技創新來支撐實體(ti) 經濟發展,為(wei) 實體(ti) 經濟賦能,科技創新必須和實體(ti) 經濟深層次融合。這不僅(jin) 是國家發展的“剛需”,也是國家發展對高校的要求。高校作為(wei) 科技創新的生力軍(jun) ,要著眼國家發展的重大領域和行業(ye) 產(chan) 業(ye) ,不斷為(wei) 實體(ti) 經濟發展培養(yang) 高質量人才、提供有效動力,這樣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從(cong) 人才強、科技強到產(chan) 業(ye) 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
高校如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世界曆史上的三次工業(ye) 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hui) 的發展,靠的是學科的不斷細分和深入研究。近現代科學的發展曆程告訴我們(men) ,很多重大發現和重大問題的解決(jue) 常常涉及多個(ge) 學科的相互交流和滲透。在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時代背景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突飛猛進,產(chan) 業(ye) 結構變化催生新的學科組織方式,市場對新技術的高度敏感性正在催生科研方式的轉變,科技、教育、產(chan) 業(ye) 、金融的深度融合、加速融合成為(wei) 新趨勢。這個(ge) 時代的自主創新靠的是什麽(me) ?是交叉學科。交叉學科不僅(jin) 能夠涵蓋原有學科尚未涉及的知識領域,彌補原有知識體(ti) 係的缺口,還能夠成為(wei) 連接學科知識的紐帶,推進科學的整體(ti) 融合與(yu) 革命性變化。世界科學前沿領域的研究表明,在學科的交叉點上往往會(hui) 產(chan) 生新的前沿和方向。因此,我們(men) 必須從(cong) 交叉學科中尋找創新的新領域。當前很多領域的基礎研究也都具有跨學科性質,例如人工智能、納米技術、基因組學與(yu) 蛋白質組學、認知科學、神經係統科學等。
交大探索,“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
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在探索21世紀中國大學新形態和新路徑的過程中,對人才培養(yang) 模式也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改革。
一是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加強對青年人才幹事創業(ye) 平台的保障。創新港圍繞理、工、醫、文四大領域建立了八大平台、29個(ge) 研究院和400多個(ge) 科研基地、智庫,深入推進教研一體(ti) 、學科交叉、產(chan) 教融合、協同育人、聯合攻關(guan) ,通過先行先試、破題示範,主動探索21世紀現代大學與(yu) 社會(hui) 發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態和新經驗,打造服務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創新引擎。我們(men) 用好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充分發揮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總窗口的示範引領效應,充分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和學科交叉方麵的特色優(you) 勢,積極建立新型研發平台,以校企聯合雙導師製培養(yang) 人才、攻關(guan) 科技難題,促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政策鏈互動融合。此外,還依托中國西部海外博士後創新示範中心,廣泛吸引全球優(you) 秀青年人才,著力打造西部人才和科教高地,為(wei) 青年人才組建大團隊、承擔大項目、產(chan) 出大成果搭建堅實平台。
二是堅持以國家重大需求為(wei) 引領,以大科學裝置、國家醫學中心等國家級大科研平台為(wei) 支撐,布局一批“從(cong) 0到1”的基礎研究項目,產(chan) 出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成果,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學校聯合共建40餘(yu) 家校企合作平台,加強有組織的科研,完善科技創新體(ti) 係,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後一公裏”,為(wei) 西部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量。西安交通大學一附院獲批國家醫學中心首批“輔導類”創建單位,以國家重大需求為(wei) 導向,圍繞9個(ge) “揭榜掛帥”任務和7個(ge) 平台中心,建設世界一流的研教醫型醫院。“十四五”期間,醫學學科發展將主打“醫工結合”,解決(jue) “卡脖子”和“臨(lin) 門一腳”問題,麵向原創新藥、生物技術藥物、臨(lin) 床新療法、醫療裝備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醫工、醫管結合為(wei) 學科增長點,擴大學科優(you) 勢和競爭(zheng) 力。
三是在“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中開創國際交流民心融合新局麵。西安交大依托絲(si) 綢之路大學聯盟,推動不同國家和地區大學之間在人才培養(yang) 、科研合作、文化溝通、政策研究、醫療服務等方麵的交流合作,積極落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等,麵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在把握安全原則前提下,通過拓展深化與(yu) 其他國家和地區高校的交流合作,在全球教育治理和促進民心相通方麵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實施全球校園計劃,通過聯合培養(yang) 、學生交換等多種形式,培養(yang) 具有全球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與(yu) 世界一流大學開展深度合作,不斷探索合作新模式,創辦西交利物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米蘭(lan) 理工聯合設計與(yu) 創新學院等一批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yu) 項目。同時麵向全球加強人才引進,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強化世界科技前沿交流合作,促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人才高地建設。
西安交大將更加聚焦立德樹人主責主業(ye) ,更加自覺履行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在持續推進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內(nei) 涵建設、探索高等教育發展改革路徑、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在推行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的交叉學科新賽道上,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的集聚度、活躍度、開放度、貢獻度、輻射度,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為(wei)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提供有力支撐,交出西安交通大學奮進新征程的優(you) 異答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